前言:
现时朋友们对“刘备打仗赢过吗知乎”都比较重视,各位老铁们都需要分析一些“刘备打仗赢过吗知乎”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对于“刘备打仗赢过吗知乎””的相关文章,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刘备屡战屡败,为何终能翻盘?秘笈其实很简单:和曹操反着干
三国时代的三个领军人物,确实刘备最励志。拼抓机遇,比不过曹操;拼爹拼亲人,比不过孙权。虽然说祖上也是大名鼎鼎的汉景帝,但毕竟最终沦落为织席贩履的囧境,起点实在是太低了。
但刘备同志在赤壁之战之前,确实是屡战屡败,然后屡败屡战,最终在赤壁迎来转机,又在战略家诸葛亮的规划下,最终入川抢了刘璋的地盘,三分天下有其一。虽然荆州丢了以后伐吴又输了精光,但有诸葛亮坐镇成都,根据地还存在,依然是三国之一,死后他儿子刘禅又帮他把汉祚延续了42年。
刘备屡战屡败最终还能翻盘,秘笈其实很简单,就是和曹操反着干,这个在《三国志》里刘备自己说出来的:
《三国志.庞统传》引裴松之注: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把刘备自己的观点意译一下,大概是这几个方面:
一、政治正确——坚持扶汉初心不动摇
刘备天然的优势就是姓刘,并且是汉景帝玄孙。虽然现在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甚至有DNA验出中山靖王不是汉景帝的儿子……但在当时,东汉末年,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还是被认同的,否则刘表、刘璋也不看重他,请他帮忙。
东汉末年由于十常侍乱政,政治腐败,最终爆发黄巾起义,好不容易平息得七七八八后,何进和袁绍这两个脑袋被门挤过的人又引董卓入京,董卓残暴乱政,直接导致汉室倾颓。
袁绍、曹操召集各路诸侯讨董卓,最终虽然没能得胜,但也逼得董卓不敢在洛阳呆,而是迁都到长安,毕竟长安离董卓的老巢西凉近。
王允策反吕布诛杀董卓,李傕、郭汜又乱长安,天下再次大乱,各路诸侯开始跑马圈地,不再把汉朝中央政府当回事,汉献帝跑到洛阳,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吃的也没有,官员上朝不仅站在草丛里,更有饿死的,非常凄惨。后来被曹操接到许昌,成了曹操发号施令的傀儡。
刘备小时候就有帝王之梦,长大后目睹黄巾之乱,在从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处募得第一桶金后开始起事,力量虽然微弱,但是高举的旗帜却是非常响亮——兴复汉室!平黄巾建功后,刘备戴上了人生第一顶乌纱——安喜县尉。但没呆多久,刘备就不忍督邮勒索,鞭打督邮挂印而去。
董卓乱政以后,袁绍、曹操发起诸侯讨董,刘备虽然弱小,但也没放过这个匡扶汉室的机会,也带着自己的小队伍参加了讨董的战斗。
《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引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刘备讨董卓,建树应该不大。至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塑造,不是历史事实。但参加了讨董行动,刘备的兴复汉室旗帜就举得更加坚定了。
讨董以后,曹操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刘备辗转投奔到老同学公孙瓒旗下,因为拒袁绍有功,被封平原令,驻守平原。后来曹操征陶谦时,刘备又去帮助陶谦。
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一开始是“奉主上以从民望”,渐渐地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也由匡汉的忠臣,逐渐成长为挟持汉天子的权臣。汉献帝成了曹操的笼中鸟,有吃有喝却没有自由。
刘备这个时候“兴复汉室”的目标逐渐明确指向曹操。援助帮助陶谦就是与曹操对抗的起点,陶谦死后,刘备成了徐州之主,几经折腾后,最终借助曹操的力量灭了吕布,刘备也得以去许昌面见汉献帝。
衣带诏事件爆发后,刘备与曹操已成水火,刘备更是成了衣带诏的漏网之鱼,于是刘备更义无反顾地举起兴复汉室的旗帜,与曹操对着干,并取得了许多对汉室有感情的人的支持。
袁绍、刘表也利用刘备兴复汉室这面旗子,接纳刘备以对抗曹操,试图让自己与曹操的狗咬狗披上圣洁的政治正确外衣。当然,刘备也利用他们的力量,让自己兴复汉室的旗帜更响亮。
因为刘备“政治正确”,所以哪怕一次又一次失败,总有人跟他跑,也有愿意接纳他,使他虽然经常寄人篱下,但依然能活着,并且活得还不差,从他颠沛流离却不停地娶老婆就可窥一斑。
刘备始终坚守“兴复汉室”这一初心,后来即使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刘备称帝,依然延续国号为“汉”,这就是小号版的光武帝刘秀。
刘备和刘秀都一样,都是依靠政治正确而屹立不倒,最终实现梦想,只是成就有大小区别而已,性质却是一样的。
二、思想正确——坚持儒家思想收士心
中国的思想路线斗争,从春秋开始发端,到战国后期形成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最终占据上风,并且成为主流思想,三晋法家、田齐法家、秦法家基本统治了各国思想界。最终,秦法家一枝独秀,笑到最后。
秦统一中国后,独尊法家,甚至焚书坑儒,法家思想成为了秦朝的统一思想。
刘邦建立汉朝后,治国思想是黄老思想,表面上是无为而治,骨子里却是田齐法家思想,因为黄老之术就是田齐法家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法家思想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形成儒表法里的模式,但儒家却得以繁荣昌盛起来,特别是经过王莽的发扬光大,到了东汉,儒家思想不仅完全压倒法家成为统治思想,而且也成为读书人寻求上进的途径。各种大儒及其门下弟子们多得不可胜数,儒学蔚然成风。法家思想只是被帝王动用,儒家士子们对法家是非常排斥和抵御的。
儒家思想有个局限性,就是适合于和平时代,不适合于乱世。乱世需要用重典,法家的思想和做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乱世,儒家的说教没人听的。
曹操敏锐发现这一点,因此,曹操出道就以严刑峻法来行政,比如当洛阳北部尉时,造五色棒管理治安,连十常侍之一蹇硕的叔父都因违禁被曹操乱棒打死。任济南相时,严查伤风败俗及不作为,也使面貌焕然一新。
曹操的做法很适应乱世,也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同和追随,但是那些儒家士子们对曹操并不感冒,认为曹操的做法损害了他们士人群体的利益,不愿意为曹操做事,比如早期的司马懿。有的甚至坚决反曹,比如衣带诏事件中的那些人。
曹操创业,高举法家大旗。刘备政治上高举兴汉的大旗,思想上高举儒家大旗,这样那些不喜欢曹操的士人就会仰慕刘备、追随刘备、资助刘备,这样刘备失败后东山再起就有了保证。
刘备刚起事时除了得到中山大商的资助外,也收获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不管刘备败得多惨,这些人对刘备都不离不弃。
刘备其实娶了不少老婆,但是一打仗就会把老婆丢了,当地就会有士人及时进美女补缺。在徐州时,糜竺看刘备老婆被抢了,就把妹妹进献刘备,就是糜夫人,糜竺自己也一路追随刘备一直到西川。
刘备在刘表手下时,哪怕没有什么地盘,但依然能吸引一帮人才追随,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儒家士人,像伊籍、马良等,搞得刘表都害怕,对刘备表面和善、暗中提防。
《三国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赤壁之战后,刘备对益州虎视眈眈,而益州的士人法正等就主动找刘备,引刘备入川。
曹操用法家思想创业,最反感的就是儒家士人,曹魏政权后来被司马氏窃夺,也是士人复辟的结果,因为司马氏是士族的代表。
刘备在打下益州以前,思想路线都是儒家思想路线,因此也引得许多士人归心。但刘备占领成都后,却改换思想路线,举起了法家大旗,最终失去士人支持,蜀法政权也成了三国第一个灭亡的政权。
三、路线正确——坚持人和道路从民望
创业首先要想到怎么创?聪明的创业者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大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
曹操在董卓当政后就敏锐地意识到天下要大乱,董卓不会长久,因此主动辞官,回到陈留老家等待机会。机会确实等到了,特别是听从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的建议,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了占天时的目标。
孙策其实也是利用天时抢占江东,并占据长江天险这一地利确保江南半壁。
刘备也是利用天时起事,只不过因为兵微将寡,天时的利用率太低,没能通过天时占得先机,后来改为走人和路线。
刘备的人和路线其实就是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推行儒家的仁政理念,这样既能吸引士人,也能在民众中收获声望。
赤壁之战前,刘备占据一个地方,虽然治理时间都不长久,但因为都行仁政,所以民声非常好。
因为在乱世,民众最渴望安居乐业,最害怕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因此仁政符合民众的心里期望,刘备的做法正好满足了民众的这一心理。
赵云本来是河北常山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真定一带,原来属于袁绍统治区域,但赵云不满袁绍的苛政,带着乡人去投奔公孙瓒。但公孙瓒的仁政做得不咋的,赵云在公孙瓒处遇到刘备,对刘备的仁政理念和做法一见倾心,从此死心塌地追随刘备。
刘备当平原令时,因为行仁政,在当地的民望极高。有个叫刘平的人对刘备一直不服气,对做刘备的手下不甘心,就找人来行刺刘备,结果刺客见刘备太得人心,不忍心对刘备下手,刘备逃过一劫。
《三国志.先主传》: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刘备占领一个地方,从不屠城,相反多行仁政,如果遇到荒年,民众饥馁,刘备还会把府库钱粮都拿出来赈济灾民,所以民望极高。
而曹操呢,除了严刑峻法以外,多施暴政,不仅统治区苛捐杂税多,而且动辄屠城,民众对曹操是心怀恐惧,这也是曹操南下,新野、樊城的百姓宁愿拖家带口跟着刘备去江陵,也不愿留在故地等曹操来,民众担心曹操的暴政和屠城。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也秉持刘备的仁政理念,结果贤名远播。而邻居就是曹操的宛城,却因为暴政而怨声载道,暗中串联要把宛城献给关羽,最终引发关羽北伐。
但是,刘备在占领益州后,思想和路线都不再正确,思想上弃儒家而用法家治蜀,导致蜀中士子离心;经济上发行直百五铢钱,失去了一部分民心,因此,蜀汉在益州的统治并不牢固。
综上分析,占领成都以前,刘备坚持政治上对大汉忠诚、思想上坚持儒家路线、道路上坚持仁政,以此对抗曹操的不忠、严刑峻法和苛政,处处和曹操反着干,做到了政治正确、思想正确、路线正确,因此能屡败屡战,最终翻盘。一旦改弦易帜,就开始走下坡路,最终成为第一个灭亡的三国,可见,初心多么重要!
标签: #刘备打仗赢过吗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