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优麒麟安装教程:选择安装类型并处理分区

优麒麟 350

前言:

而今小伙伴们对“ubuntu根目录创建目录”大体比较关怀,看官们都需要知道一些“ubuntu根目录创建目录”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对于“ubuntu根目录创建目录””的相关资讯,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你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前面我们教学了正确安装优麒麟系统的方法,因为有些朋友工作需要,在电脑上需要安装优麒麟和windows双系统,希望我们能把系统分区这一块再讲更仔细一些。那么今天我们就专门出一篇电脑安装双系统时,如何选择安装类型并处理分区。(篇幅较长较细,建议收藏)

一、选择安装类型

这一步的界面会随着硬盘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一)若电脑硬盘是全新的,或者之前处理过,没有任何数据,界面如下(图1):

图1

(二)若硬盘有数据,通常是别的操作系统,其界面可能如下(图2、图3):

图2

图3

上面的 3 张图中,“清除整个磁盘并安装Ubuntu Kylin”、“将 Windows … 替换为 Ubunut Kylin”和“卸载 Ubuntu ……并重新安装”选项是最简单的操作,几乎不用做任何事,一切交给系统去做;注意图中红色的“注意”的提示。

我们这里不管其界面如何,都选择“其他选项”,自己来处理硬盘分区。点击“继续”,进入下一步,处理硬盘分区。

二、关于硬盘分区的基本知识

硬盘分区是硬盘使用之前必须处理的工作。若将硬盘比作书房里的书架,那么,分区就是给这个“书架”分“格子”,其目的是便于分门别类地存放资料。而格子的多少是由实际需要和个人习惯来决定的,你甚至可以将整个书架只分一个格子,当然,最少也必须有一个格子。

(一)硬盘分区模式

1. MBR(主引导记录)模式。这种模式是传统的硬盘分区模式,也是现在用得最多的模式。最大支持 2TB 的硬盘容量。

2. GPT(GUID 分区表)模式。这种模式是新型的硬盘分区模式,主要是为了突破硬盘的 2TB 容量限制而出现的。最大支持 1024×1024TB 的硬盘容量。

(二)MBR 分区类型

现在个人电脑的硬盘容量超过 2TB 还不是太多,所以这里我们重点介绍 MBR 分区模式。

这种分区模式有三种分区类型: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另外还有个活动分区的概念。一块硬盘最多只能有 4 个主分区,扩展分区算是一个主分区,但其不是真正的分区,它是逻辑分区的容器,即扩展分区里可以划分出若干个逻辑分区;活动分区指的是用来启动系统的分区。

因此,若硬盘要划分的分区在 4 个或 4 个以下,则可以全部是主分区,也可以是 n (n<4)个主分区加 4-n 个逻辑分区(放在扩展分区中);若分区超过 4 个,则最多只能有 3 个主分区,剩下的分区再在扩展分区中去划分逻辑分区。

GPT分区没有这种限制。

(三)Windows 分区表示方法

在 Windows 的文件系统中,用 26 个拉丁字母表示不同的分区,称之为“盘符”。其中“A、B”被分配给现在已经淘汰的软驱,所以其他存储设备的盘符从“C”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分区的顺序及它们所分配到盘符总是和字母的顺序相同,但这却不是必然的结果;第一个分区大多数情况下是“C”盘,但也可以是其他字母。所以,要确认一个分区的位置,最好还是看看它是第几个分区,而不是看它的盘符。

(四)Linux 分区表示方法

在 Linux 的文件系统中,没有盘符的概念,所有的分区都被“挂载”为一个“目录”,这个目录看起来跟一般的目录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无法据此来确认分区的位置。

要区分分区,需要搞清楚存储设备在系统中的信息。老式的 IDE 存储设备用“hd”表示,老式的 SCSI 存储设备和现在主流的 SATA 存储设备用“sd”表示,系统中的多个存储设备则按顺序用拉丁字母表示,如第一块 SATA 硬盘就表示为 “sda”,第二块 SATA 硬盘就表示为 “sdb”,而分区则按一定的顺序(注意:不一定是物理上的先后顺序)用数字表示,如 sda 的第一个分区就是“sda1”,第二个分区就是“sda2”。不过,对于 MBR 模式的分区来说,若有逻辑分区,其数字总是从“5”开始。

(五)分区的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指的是操作系统在存储设备上存储文件的格式,由“高级格式化”(一般就说是“格式化”)操作来完成。不同的操作系统所采用的文件系统是不同的,比如 Windows 操作系统采用的是 FAT16、FAT32、NTFS 等格式,Linux 操作系统采用的是Ext2、Ext3、Ext4 等格式。一般说来,不同的文件系统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支持是不一样的,比如较老的 Windows 98 就不能识别 NTFS 格式,所有的 Windows 操作系统都不能识别 Ext4 格式;不过现在的 Linux 已经能够全部或部分支持 FAT、NTFS 格式了。

三、处理硬盘分区

处理硬盘分区有很多种方法,无论是 Windows 还是 Linux,都有许多工具软件可以使用。但一般系统安装盘都带有硬盘分区工具,都可以在安装系统的过程中对硬盘的分区进行处理。

(一)全新分区

若硬盘为全新硬盘,或硬盘上所有的数据都不需保留,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全新安装 UB14 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见下面的两张图:

全新硬盘的(图4):

图4

硬盘上已有分区的(图5):

图5

(图4)和(图5)中列表里列出了电脑上安装的存储设备(含硬盘、优盘、存储卡、移动硬盘等),这里的“/dev/sda”中的“dev”代表的是设备,“sda”代表的就是电脑上的第一块硬盘,点选它,然后点击“新建分区表…”,弹出确认对话框,如下(图6):

图6

看清(图6)对话框中的提示,点击“继续”,开始分区,如下(图7):

图7

(图7)中设备“sda”下方出现“空闲”,大小为“268435MB”,即显示这块硬盘的总大小约 250GB。

按(图7)所示操作,弹出“创建分区”对话框,如下(图8):

图8

这里先对(图8)中的各项内容做一简单介绍。

“大小”指的是当前硬盘上的可用空间,没有分区时是整个硬盘的空间,有分区时是指除了已有分区占用的空间之外剩下的可用空间。

“新分区的类型”前面已经介绍了,此处没看到“扩展分区”,这是因为只要选择了“逻辑分区”,系统会自动创建扩展分区,然后再在扩展分区里去分逻辑分区。

“新分区的位置”指分区是从硬盘可用空间的什么位置开始划分,一般都是从“起始位置”即开头开始划分。

“用于”列表里是可以支持的“文件系统”,指新分区格式化成哪种文件系统。

“挂载点”指的是 Linux 将分区加载到文件系统中的哪个目录下面。

下面来创建第一个分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分区,即“根分区”。在(图8)中操作步骤如下:

①设置“大小”为 “15000 MB”,即约 15GB,可直接在“大小”文本框中输入,也可通过旁边的“+”和“-”来完成操作;

②“新分区的类型”保持默认的“主分区”不变;

③“新分区的位置”保持默认的“空间起始位置”不变;

④“用于”保持默认的“Ext4 日志文件系统”不变;

⑤“挂载点”选择第一个“/”,即“根分区”。

设置好后点击“确定”,返回到分区的主界面,如下(图9):

图9

(图9)中,列表里“/dev/sda”下方出现了“/dev/sda1”,“sda1”的“1”即代表“sda”这个设备的第一个分区;“空闲”是剩下的未分区的空间。

“根分区”是必不可少的分区,其实就算将整块硬盘只分一个区并挂载为“/”也是可以的。不过为了管理的方便,我们还会再分一个“/home”分区,这个分区主要用来存放系统登录用户的个人数据,比如用户的各种个人配置、文档、音频、视频、图片、下载的东西等等,所以这个分区通常要求比较大。

下面来创建第二个分区,操作步骤跟第一步类似,在(图9)中选中“空闲”,然后点左下“+”,弹出“创建分区”对话框,在(图8)界面中按下面的步骤设置:

①设置“大小”为 “250000 MB”,即留下约 5000 MB,等会儿有其他用途;

②“新分区的类型”改为“主分区”(可以看到系统将这个分区默认改成了“逻辑分区”);

③“新分区的位置”保持默认的“空间起始位置”不变;

④“用于”保持默认的“Ext4日志文件系统”不变;

⑤“挂载点”选择“/home”。

设置好后点击“确定”,返回到分区的主界面,可以看到列表中出现了“/dev/sda2”,“2”即代表第二个分区。

Linux 系统下还有个特殊的分区叫“交换分区”,是用来处理系统中的页面交换文件的。这点也跟 Windows 不同,Windows 下的页面交换文件表现为一个文件,文件名叫做 pagefile.sys,默认在 Windows 的系统盘根目录下;Linux 则以一个分区来处理。不过,若电脑的内存足够大,比如达到 4G 以上,并且不打算使用系统休眠功能,则这个交换分区可以没有。不过为了稳妥起见,我们还是来创建一个这样的分区,其大小比系统物理内存稍大一些(比如物理 内存 4G ,交换分区可设为约 5 G)就可以了。我们在分第二个区时特别留下了约 5000 MB 就是为交换分区准备的。

下面来创建交换分区,方法基本同前。选中“空闲”点击“+”,弹出“创建分区”对话框,在(图8)界面上按下面的步骤设置:

①设置“大小”为剩下的全部(即不用动了);

②“新分区的类型”改为“主分区”(可以看到系统也将这个分区默认改成了“逻辑分区”);

③“新分区的位置”保持默认的“空间起始位置”不变;

④“用于”选择“交换分区”;

⑤“挂载点”看不到了,因为“交换分区”是不需要挂载点的。

设置好后点击“确定”返回主界面,最终分好区的界面如下(图10):

图10

注:(图10)中交换分区显示的大小适合物理内存 2G 的电脑。

其实,上面分区的操作只是在做“规划”,并没有真的进行分区,此时若发现分区不对,或想改变调整分区,还可以点选界面右边的“还原”按钮将分区还原到硬盘原来的样子。这点和 Windows 比要好得多;Windows 安装过程中若对硬盘进行分区,那可都是“即时”的,分好了就没法后悔的。

(二)保留数据分区

若硬盘上已经有一些分区,某些分区的数据还需要保留,则使用这种方法。如安装多系统,覆盖安装系统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下面举例说明。

例一:一台安装有 Windows 7 的电脑,需要再安装 UK14,构成双系统。

要安装双系统,必须先启动到 Windows 7 系统中,将某个存放数据的分区中有用的文件备份好(当然不能是 Windows 7 的系统分区和安装有要用到的程序的分区),这个分区的容量能有 10G 以上就可以了,当然,最好能有 20G 以上,我这里准备了 70 多G。并请一定要记住这个分区是硬盘上的第几个分区(记盘符是没用的,可到 Windows 的磁盘管理中查看;记错了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我这里准备的是最后一个分区(好记)。先来看下面这张图(图11):

图11

(图11)中对硬盘的分区作了详细说明。最后一个分区 /dev/sda6 就是准备用来安装 UK14 的。

这次我们因为要保留 Windows 7 下的前 4个分区的数据,所以,千万不能再点“新建分区表…”,那样结果会是灾难性的!(哦,差点忘了,旁边还有个“还原”按钮可以让你吃后悔药)前 4个分区都不要动,选中最后一个分区 /dev/sda6,然后点击下方的减号“-”,就会删除分区/dev/sda6,这里会变成“空闲”,见下图(图12):

图12

在(图12)中,选中“空闲”,然后像前面介绍的那样,依次添加 “/”分区(约15G)、“/home”分区(约55G)和“swap”分区(约3.5G)三个分区。因为方法一样,此处就不赘述了。分好区后见下图(图13):

图13

注:硬盘的前 4 个 Windows 分区这里不用考虑,UK14 装好启动后可以随时手动或自动挂载它们。

例二:一台安装有 UK14 (或 Ubuntu 的其他版本)的电脑,需要重新安装 UK14,即可“覆盖安装”。

覆盖安装可以保留原来系统的许多个人的系统设置、软件设置及用户文件。先看下面这张图(图14):

图14

(图14)中是原有系统的分区,这里覆盖安装,这个分区是不用再重新划分的,所要做的只是设置分区的挂载方式和是否需要格式化。当然要记得原有系统中的分区是怎么划分的,那个是“/”分区,哪个是“/home”分区,或者还有别的分区,都要记清楚。

(图14)中 /dev/sda1 原来是系统的“/”分区,这里处理方式如下图(图15):

图15

顺便说一下,(图15)中那个“Change…”就是“更改…”,整个界面就这个没有翻译过来,真的很奇怪!

按(图15)中所示设置好后,点击对话框的“确定”就设置好了“/”根分区。/dev/sda5 (从数字 5 上可看出这是个逻辑分区)是原有系统的交换分区(swap),这个不用做更改。

/dev/sda3(从数字 3 上可看出这是个主分区)是原有系统的 /home 分区,这个分区是需要保留数据的,操作时请小心些。处理方式如下图(图16):

图16

如(图16)所示操作,再次强调,千万别勾选“格式化此分区”,否则,想保留的文件就全没了!另外,文件系统的设置也要和原来的一样。设置好后,点“确定”就处理好了。

上面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保留数据分区”的操作。每台电脑硬盘的具体情况可能跟例子不尽相同,但原理都是一样的,即:要保留的分区都不能删除(即不能“新建分区表…”,不能点减号“-”),要保留数据的分区都不能格式化,也不能更改原来的文件系统;操作时一定要记得原来的分区情况,要细心。

最保险的做法是将原来硬盘上需要的文件备份好,那样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顶多重来一遍,数据重新拷贝一遍,耽误些时间而已。

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解决大家在优麒麟安装过程中选择安装类型并处理分区的问题。

标签: #ubuntu根目录创建目录 #ubuntu进入主目录 #怎么设置ubuntu高级选项的第二个版本启动顺序 #怎么设置ubuntu高级选项的第二个版本启动顺序不一样 #win7装双系统麒麟找不到磁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