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时朋友们对“大智慧是干啥的”都比较珍视,咱们都需要学习一些“大智慧是干啥的”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对于“大智慧是干啥的””的相关资讯,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小伙伴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作者】郎加明
沧海桑田,社会巨变。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秘密。
中国古话说得好:“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令人很难想象的是,山西代州郎氏家族的始祖郎彦明,则是比他们还要神秘的超隐人物。
2014年,我在《创新驱动世界》(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曾揭示人们研究问题的最佳思维方式,是“宏观—微观—宏观”或“微观—宏观—微观”,而非“宏观—宏观—宏观”或“微观—微观—微观”。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来自古辽东地区的郎彦明不仅集祖籍、迁徙、姓名和族属四大谜团于一身,而且破译他的密码至少要涉及悠远的辽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知识和地理境域。
智慧的始祖,时代的投影;
传奇的家族,幽曲的故事。
诚如世界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所说的:“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证据第一,推理第二。这是一部古代史、近代史与现代史相结合,以内在的逻辑和意外的阐释,正本清源,简直堪比优秀电视连续剧的神秘家族史。
雁门关南只是始祖第二故乡
今山西代县,古称代州,在中国是个十分特殊的地方。
从地理上看,代州南面为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面为万里长城雁门关,中间是“两山夹一川”的滹沱河盆地。就总体而言,代州的南北山区及丘陵的自然条件并不好,但距离州城40华里即最东南部的峨河和滹沱河冲积所形成的三角洲(俗称东首),却是堪与江南水乡媲美的锦绣之地。
从历史上看,代州在明朝和清朝领管的地域,有直辖区(今代县境)、崞县(今原平市)、五台县、繁峙县。
位于北纬40度的万里长城,在中国古代是两类民族的分界线。
说起山西代州之特殊,主要是指先秦至北宋的雁门关以南为中原农耕区,基本是汉族人居住和生活;雁门关以北为草原游牧区,基本是少数民族居留和生息。这就是说,起始于东周战国长城后由唐朝武则天亲笔题写“天险”二字的“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则是比明朝才修筑的山海关、嘉峪关年代早得多的重大边关。
缘此,即使到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的混乱时期,雁门关作为人们进出中原地区的军事要隘、贸易枢纽和佛旅通道,代州依然为军旅、商旅、佛旅即“三旅”并集的地方。而从中国江南至蒙古、俄国的晋商驼道(亦称万里商路、晋商茶路、万里茶道等),便是穿越建有文庙(唐朝)、阿育王塔(元朝)、边靖楼(明朝)等的代州城及雁门关走向远方的。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旧中国走来的新中国,中学生也算是小知识分子。“考上啦!考上啦!”1965年7月12日,我作为曾荣获国务院奖状的山西代县正下社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去县城参加了全县几十所学校的“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8月初,当我得知在激烈竞争中考上了那时代县仅有的两所重点中学之一——山西代县聂营中学(主要招收代县东部地区的尖子生)时,不禁心花怒放、手舞足蹈。此后,我的大多数高小同学,就只好去上农业中学、职业中学。
在正式拿到这份录取率为1:11的《录取通知书》后,中等个子、粗通文墨、记性超强的父亲郎茂德,露出了从我坚毅而贤惠的母亲王琼于1960年4月辞世后很少见的笑容,决定带我这个21世孙去代州郎氏的始居地富村游玩一次,尤其要拜谒神秘始祖郎彦明在他的第二故乡之墓。
第二天上午,开心的父子俩由打千年古村正下社东大街走出家门,经魁星楼向西南方进发,一个多小时就步行到建筑有很多高台阶、铁裹门的明清院子的富村。两人先去看望了我姐夫郎润祥(时任青海省军区营长)的老父亲,接着从下前街、下园街,再到麻黄街、下街,对这个拥有4000来人口、而姓郎者占50%左右古风犹存的大村庄观看了一番。出村以后,父亲领我爬上一座青山头,俯瞰繁峙县城以西的代县最东南部一带乡村。
只见峨口镇、富村、聂营镇、黑山庄等,皆南靠马鬃山(亦称峨山属于五台山北麓中段)、北望滹沱河;而东滩上、东下社、正下社、西下社等,则属于滹沱河盆地的临河村、河口村、滨河村。
在这块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风水宝地”上,东有奔腾不息的峨河,西有涧泉汇集的霓河(俗称泥河),南有森林苍翠的五台山,北有静水深流的滹沱河,中有溪水哗啦的峨(口)聂(营)引水大渠,沃野平畴,绿树掩映,古寺庙、古宗祠、古军堡众多,人口稠密,炊烟袅袅,旱地、水地、河地齐整,物产丰饶,好一派小江南田园风光!
皇天后土,中华之地。
清代史学家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当来到富村村西的一片果树林,65岁的父亲郎茂德和14岁的我,虔诚恭敬地向始祖郎彦明之墓添土、献祭和跪拜,感恩他与陈太君泽被遍布于五台山南北、滹沱河两岸和全国各地的后世子孙们。
1965年8月29日,我和张眉龙、柳尚挺(女)、赵杰民、张芳、白锦凤(女)、任计厚、杨学义、程俊、高宏亮、陈国熙等45人,迈进坐落于聂营镇的山西代县聂营中学,编为第13班,开始了每月吃28市斤城镇供应粮、3市两食油和需交6元伙食费的寄宿制学习生活,一直到1969年2月28日作为“老三届”的最后一届学生毕业离校。
期间,自1966年9月1日起因特殊运动完全停课8个月(含去外地城市大串连近两个月),到1967年春天由进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702部队等军训而于4月17日恢复上课。这在当时是全国城乡最早复课的大中学校之一。
不言而喻,在实行封闭式管理、军事化作息的代县聂营中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生活清苦的我们好似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太紧张,太不自由了。但是,当每周六下午上完两节课徒步回家和周日下午返校晚自习的路上,大家是无比愉悦的——由于整个滹沱河南岸边一望无际绵延几十里的地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到处是清泉、溪流、芦苇荡、菖蒲、鱼虾、鹭鸟、鳖、大雁群、野鸭、蛇、青蛙、野荷,以及特产水稻、大豆、黍子(可制炸糕或可酿黄酒)、莜麦、荞麦、青稞、胡麻等的田地。
开一句玩笑,少年时期的我,要比当代的多数人提前50来年,实现每星期从正下社村“东大街中心—医疗站—财神庙—供销社—完全小学—节孝牌楼”,穿越西下社村到代县聂营中学,即可两次“免费旅游”各10华里的生物多样化的原生态大湿地的梦想和愿景。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1968年有一次,当我又“游览湿地公园”无意中远望祖籍地富村的一瞬间,蓦然萌生了一个“一字之差”的重要问题:为什么正下社村郎氏容谱上的“郎彦明”与富村郎氏始祖墓碑上的“郎彦名”不一致呢?可遗憾的是,我于1966年春天所阅读过的祖传清朝前期版《郎氏族谱》,却由于家里西厢房漏雨淋湿而损毁了。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五台山,雁门关,滹沱河,大湿地,小江南……壮丽的山河,我们的家乡!1969年11月,我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结束了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活,结束了7个多月的回乡知青生涯,从此告别和离开了可爱的故乡。
古今辽东有如天壤之别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大家庭。
其中,公元907年,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其都城为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60年,由汉族人赵匡胤建立宋朝,其都城为东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也就是说,辽朝比宋朝的建立要早50多年时间。
自此为始,中国各朝代包括辽朝、宋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均把临潢府以东地区叫作“辽东”。而不是民国以来人们将辽宁西部称为“辽西”,如朝阳、锦西、锦州、阜新、北镇(古广宁)等;将辽宁东部称为“辽东”,如丹东、凤城、海城、营口、大连等。
到元朝的时候,全中国分为11个“行中书省”。1287年,元朝在辽阳(今辽宁辽阳市)设立“辽阳行中书省”,负责管辖今内外蒙古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朝鲜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大部分,亦即古代中国的整个辽东地区。
王朝远去,背影依稀。可以说,古今辽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古辽东境域要比今辽东地区大十几倍。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个宗族的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宗谱。
今山西代县郎氏宗族的始祖郎彦明,是元末明初的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辽东东胜村迁徙代州的。这是他的绝大多数后世子孙的共识。2002年4月,由郎文(山西退休干部,籍贯代县正下社村)所修的《郎氏族谱·凰公支谱》表述:“本族自始祖(郎)彦明公于明洪武二年,由辽东辽阳东胜村迁到雁门代州富村,至今630余年……”
2019年4月,郎贵宝(山西退休干部,籍贯代县富村)在《郎氏寻源【4】》(电子版)写道:“‘有代州郎氏族人称:吾祖于明洪武二年迁代州’,此年为确数。”并说:“现存(清)乾隆五十年16世孙(郎)锦骙所修家谱谱序记载:余家自始祖自辽徙代,无家乘,得姓根源,鲜所考据。”另外,“现居呼和浩特的郎伟成所存清代家谱中,毛笔书写:先世辽东东胜村人士”。他的结论:“依此记载来看,毋庸置疑,代州郎氏始祖祖籍为辽东东胜村。”
2021年6月,郎贵辰(山西潞安集团干部,籍贯代县聂营镇)在专访富村刘汝安时,拍摄由刘拙璞修编的《刘氏族谱》照片:“……始祖刘顺,于大明洪武二年,由辽东辽阳东胜村迁入雁门代郡富村”,提供了非同一般的文献旁证。郎贵辰并由《刘氏族谱》的《世系谱》查知:刘顺之子刘通、6世孙刘先智、9世孙刘何,其妻子皆为郎姓女子,进而证实了郎、刘两家祖上的确是几代亲戚的民间传说……
经查,清朝光绪版《代州志》中也记载:“郎氏(指曾由州同补授知州的郎嘉卿),先世辽东人,明初遷代州”(原文)。这可是官方编纂和审定的史志啊!
当然,也有些人认为:郎彦明并不是来自古辽东境域,而是来自其他地方,如山东的古掖县(今莱州市)或山西的古马邑(今朔州市境内),等等。这属于人们追求价值感、归属感的一种正常现象。
对此,我与郎文、郎贵宝的判断和郎贵辰的查证完全相同:始祖郎彦明,就是在元至正二十九年、明洪武二年,亦即1369年,从元朝辽阳行省的东胜村迁徙山西代州富村的。因为我早已发现:古辽东地区有许多东胜村,以及有众多的满族郎姓人士。
那是1978年5月,时任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后勤部政治干事的我,与中国民航第二飞行总队的杨金印,被临时借调到政治部,奉命去长春市外调一位起义人员的历史问题。
期间,到吉林省图书馆查阅抚松县地图时,我在不经意间看见有个东胜村。纯粹是出于好奇心,我又查了通化、辉南、东丰、松原、辽源等地方,都有东胜村。我的举动引起了老杨的注意,他满眼狐疑地盯着我问:“郎加明同志,你干啥老找东胜村?”我坦率相告:“我的始祖来自元末明初的辽东,可又听人说辽东没有东胜村。”接着,不厌其烦的杨金印,协助我再查了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的各分县(旗)地图,竟然存在几十个东胜村,以及还有不少的东升村、东升屯、东兴村、东盛村。显然,它们也和东胜村一样,均意指古代辽朝首都临潢府以东的太阳升起处是胜利之地、兴旺之地、繁盛之地。
而在此前的1976年夏天,当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油料研究所陈承威、空后油料研究所盛于孝,作为军方技术代表,去参加“黑龙江省仪器仪表与量具刃具鉴定会议”时,便已了解了哈尔滨市附近的阿城即金朝会宁府,知晓了满族人姓郎者的先祖是金朝女真族钮祜禄氏,从而纠正了我原先“天下姓郎的,全是汉族人”的认知偏差。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汉族人视“郎”为大丈夫、好儿郎的意蕴,满族人视“狼”为智慧、勇敢和合作的精灵。这是相貌无异的两个民族在文化和信仰上的微妙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女真族即满族人,从来都是中国人。我国史书《左传·昭公九年》明确记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即早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已认定:这些地方是中国的北部领土。其中,祖居于白山黑水的肃慎族之后裔,便是奠定今日中国辽阔疆域的满族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以为,起码有两种存在:其一,看得见的存在;其二,看不见的存在。
当今的中国,经济腾飞,科技发达,文化繁盛。如果你在电脑或手机上搜索黑龙江、辽宁、吉林、辽宁或内蒙古东部的东胜村,那么,立马显示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兴安盟、呼伦贝尔等都有东胜村。
与此相反,在现今的辽宁辽阳市和辽东地区,却搜索不出一个东胜村来。为什么呢?因为元末明初的辽阳是古辽东(包括广宁)地区的首府。换言之,受古代科技条件限制,“没有精确记载的,并不等于不存在”——这早就存在了千百年的几十个东胜村之一,便是山西代州郎氏始祖郎彦明在古辽东境域时的绿野仙踪。
在地平线上亮出的三种观点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烽火遍地,天下大乱。
公元1368年1月,曾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的朱元璋,在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登基,建立明朝。同年8月,明朝北伐军进占大都(今北京市)。之前,元顺帝带领残余力量北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史称“北元”。
1369年(明洪武二年)2月,明军攻取山西全境。
1370年(明洪武三年)至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朝采取招降、登陆、建政、进攻等策略,方才由南往北逐步占领和统治古辽东全境。
多少年来,在郎彦明的后世子孙中,围绕元末明初的史实和始祖迁代的原因,实际上,已形成了3种学术观点。
第一,由鲁入晋说。1979年5月,我和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政治部宣传处王清海到山东烟台市出差,听说掖县(今莱州市)有个大郎家村,就顺便去考察一番。
岂料,这里的《山东潍邑郎氏总谱》中赫然写有郎“彦明遷山西代州”,让均为军校毕业生的我们格外惊异!此谱说:元末明初之际,“以武功晋升辽东将军”的始祖郎驷,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逐从(元)顺帝出塞”,后子孙入广宁籍(有的还“入满籍为驸马”)。到曾孙郎凤跡(迹)时,率两子于洪武六年(1373年)从辽东广宁迁居山东潍县,其次子郎伯升有郎彦明等4个儿子。亦即“郎驷—郎波罗—郎雄—郎凤跡—郎伯升—郎彦明”,计6代人。
我的见解:古辽东郎彦明与古辽东郎驷,他们是平行线关系,不是延长线关系。亦即山西郎彦明与山东郎彦明并非同一人。其一,山西郎彦明兄弟叫郎彦农、郎彦洪、郎彦伟,山东郎彦明弟弟叫郎彦宗、郎子成、郎彦方;其二,北元公主应是蒙古族人,其驸马何来“入满(族)籍”?其三,郎驷1368年流亡塞外,他的曾孙一家1373年迁居山东,这可能吗?存疑!其四,山西郎彦明是1369年“自辽徙代”的,山东郎彦明是100来年(以古时每代人23岁计算)后才“迁山西代州”的;其五,待明朝政权在各个占领区巩固后,那实施的有关移民的里甲制、关津制是何等严苛啊……
当然,穿越历史的迷雾,我还分析到:源自清朝前期的山东各种版本的《郎氏族谱》,作为该大家族的前人文字作品,是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不过,山西遗存的有关郞彦明的碑刻、钟铭和容谱、族谱等可上溯到明朝至清朝;山东现存的记叙郞彦明的7个字仅出现于一处谱页,而在清朝各期的《郎氏族谱》中皆无他的人和事。
这样,通过回溯推理和向前推理,也许存在另一可能——那就是在明朝山东的郎彦明因故下落不明,却在民国某年山东郎凤跡后裔巧遇山西郞彦明后嗣,或者从山西代州《郎氏族谱》中发现同姓同名的郞彦明,被山东郎氏后人误认为找到了他的归宿,便“老族谱+新补丁”将郎“彦明遷山西代州”记列族谱之中。后来,又被某些山西郞彦明后代误以为始祖来自山东。
时至2021年4月至12月,我和新疆郎树茂(退休干部,原籍山西代县富村),山西郎贵宝、郎眉拴、郎贵辰,山东郎咸良、郎咸山、郎增武,内蒙古郎军、郎伟成,广东郎磊,辽宁郎文杰,黑龙江郎连志等,均建立直接联系,对代州郎氏与潍邑郎氏进行了“各抒己见,资料分享”式的探源辨析和学术交流。
在此期间,曾有人提起以“检测DNA父系Y染色体”来确定祖籍地。对此,我认为:甲地族群基因的确可与乙地族群基因进行科学鉴定,但是,家族中某一个人或支脉基因不代表宗族整体基因。因为改姓子、抱养子、过继子、入赘子、奸生子或私通子等,都是历朝历代既常见又隐秘的社会现象。这从家谱里是无法辨识的。
第二,官府移民说。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六年八月,大将军徐达之师至朔州,徙其边民入居内地。”2013年12月8日,山西《忻州日报》刊登王巾荣《探访忻州的明代马邑移民》一文:明洪武、永乐两朝实行大规模“移塞外边民入内”的空边政策。2020年8月20日,《忻州日报》刊登薛喜旺《忻州多种姓氏源自朔州马邑》一文:今忻州市忻府区和原平、定襄、五台等县市,许多家族源自明代马邑,其姓氏有徐、刘、任、郝、张、赵、李……
于是,受此类史实及文章的影响,近些年在郎彦明后代中,也有些人猜度他或许是明洪武年间从雁门关外的朔州迁来的马邑移民,或者设想他也许是以前犯事被发配到雁门关外的朔州屯田的低级军官……不过,全都在郎彦明此前又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上卡壳了。
第三,择优迁居说。什么是史学中的调查研究?调查即寻找证据,主要靠知识和想象力;研究即探求逻辑,主要靠智慧和思维力。科学、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应该是“有局部,有整体”和“据史立论,论由史出”,而不可“有局部,无整体”和“误石为宝,以讹传讹”。
所谓历史,就是无数偶然组成的人类过去。有鉴于此,我的看法:如果仔细分析兵荒马乱的1368年至1369年这一时间节点,那么,便可发现在这个元末明初即元代向明代的历史转折点,代州郎氏始祖郎彦明一家完全有可能“自辽徙代”。因为此时段正属于“日已落,月未升”的历史窗口期——即元朝军队刚刚退往长城以北,明朝政权在山西和辽东还未健全和巩固,并且双方军队主要集中于都城、要塞和州府。
一家人背井离乡的空间距离的远近长短,与他们的能力和决心呈正相关关系。据此逻辑,推理一下:从前的郎彦明的身份,最有可能是纵横江湖跑生意的辽东行商(非坐商)。理由有四:一是行商最关注决定商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大事;二是行商最了解行走商道、关隘及周边的地理环境;三是行商最通晓汉语、满语、蒙古语等多种语言;四是行商最熟悉官府办理路引、户籍、地契等套路。
当然,那种认为“明朝还未统治辽东前,郎彦明怎么能到代州呢”的观点,也就显得欠缺对古今中外商人的跨境贸易实况的了解了。
最奇巧的是,历史上便常有从雁门关进入长城到显旺(地名)南渡滹沱河,经正下社、峨口沿“百里寺庙带”前往五台山朝觐的塞外人士。而郎彦明的第二故乡即富村,恰恰位于代州、繁峙县、五台县的结合部——这块气候宜人、文化发达且南山蕴藏黄金的“三不管”地方,是刚建立的明朝统治力量的薄弱之处。
如此说来,有文化、有智慧的郎彦明举家“自辽徙代”,几乎不影响他留在故乡的财产和亲属们。日久天长,带来原始资金的始祖郎彦明及长子郎仲才就自然转为中原晋商之一(这个家族后来确实出了许多晋商),其次子郎仲美、三子郎仲成则“皆回原籍”继承祖业。
更何况,在这一幅地平线上“江山如此多娇”的历史画卷中,他们从古辽东地区迁徙雁南代州(辽东女子不似中原妇女要裹小脚),还可走“东胜村—赤峰—围场—丰宁—涿鹿—蔚州—灵丘—繁峙—(代州)富村”的近路呢!
彼改朝换代,此改姓换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的郎彦明携妻带子,从白山黑水、林海雪原的关外古辽东地区,迁移到经济富庶、文化昌隆的关内古中原地区,这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社会规律体现。
然而,作为山西代州郎氏始祖的他,究竟真正姓名是“郎彦明”或“郎彦名”或“狼彦名”?究竟真正民族是女真族或汉族或蒙古族?我以为,这位非常始祖、神秘始祖的姓名意义,不仅代表的是单独的生命个体,而且具有社会学和历史学价值。所以,要搞清楚这些谜案及其家族脉络,就只能凭文物、文献、逻辑来宣示和说话了。
——代州姓郎者的3个大本营。2021年7月,祖籍原为山西代州、现居呼和浩特市的企业家郎伟成,给我发来他家保存的很陈旧破损的布质清代容(晋北方言读音yun)谱照片:“先世辽东东胜村人士;郎彦名-孺人陈、梁氏;代-东傅邨移徙正祉邨。”我的解读:始祖郎彦名,辽东东胜村人,妻子陈氏、梁氏。至于郎伟成先祖,则是从代州富村移徙正下社村的。因为在古代“村”和“邨”是世人混用的异体字,而富村曾称傅村、付村。
事实上,在山西代县、繁峙县、五台县这个以峨河流域为中心的金三角地区,除富村姓郎者最多外,正下社村、聂营镇姓郎的也甚多。如今,这个强种望族椒衍瓜绵遍布于全国各地的郎氏人士,主要是从这3个地域文化、家族礼制浓郁的古村镇薪火相传开枝散叶的。
——明代狼氏家族的遗存铁证。明嘉靖七年(1528年)的正下社村普照寺石碑上,镌刻:(付村功德主)狼宗寿、狼宗鲁、狼信、狼倫、狼世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富村龙华寺大铁钟上,铸有:省祭官狼宗礼、狼浩、狼锐、糺首狼印、狼钛龙、狼继先、刘景义……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富村龙华寺石香炉上,刻写:付村信士善人狼路先(8世)……(子)狼悌、狼怡……清广东《增城县志》记载:狼悌,山西人,明天启六年(1626年)任知县”;清山东《临清县志》记载:狼鼎相,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任上客死临清,六月才归代州……无疑,这些都是标志性的重大发现——因为1644年5月,明朝便灭亡了。
另外,在通往五台山的繁峙县水峪村望台寺,也发现明嘉靖十四年和四十三年(1564年)的石碑上,刻有众多捐献不菲银两的狼姓人士:狼鑑、狼宗业、狼笛、狼万山……
在本大家族第5世,有狼高、狼盛、狼荣、狼鑑、狼奎5名男子;第6世即“宗”字辈,有“宗英、宗元、宗儒、宗宪、宗义……”25名男子。其中,狼宗寿长子狼梅一家迁居聂营镇;次子狼凤一家迁居正下社村下街区(即西郎股);三子狼凰一家迁居正下社村东街区(即东郎股)。而我和兄长郎嘉宏、郎礼、郎文、郎宣、郎富等21世孙,就是“狼荣(5世)—狼宗寿(6世)—狼凰(7世)”的后代们。
——清朝郎氏族群的活动踪迹。1634年5月至8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军的精锐部队,数千里奔袭明朝宣府、大同等地,并攻克长城雁门关南的山西代州城。这客观上给已离开辽东地区265年且主要居住于代州东首的郎氏家族,送来了后金军战力雄强的重要信息。10年之后,即1644年5月,由多尔衮统率的12万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清军劲旅,从山海关进占北京,开创了满族人执政全中国的新王朝。
据郎贵宝2019年《郎氏寻源【4】》(电子版):代州郎氏“至少在顺治二年(1645年)碑文中已改成郎姓”。有据郎贵辰2021年所发资料:“碑前:明故考妣郎公讳堂(9世)寿年七十五岁室高杨氏之墓;碑后:大清顺治二年次男郎全美(10世)、妻赵氏吉日立。”
明清鼎革间的1644年,即明崇祯十七年和清顺治元年,这是山西代州狼姓改换郎姓的划时代的历史分界线。
之后,立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富村龙镇庵石碑上,亦有郎启明、郎启瑞、郎妙贵、郎大定、郎弘志……
的确,今天在郎氏各支系容谱(即世系图谱)、家谱中,在富村、正下社村、西留属村、槐树园村等墓园或坟茔,在聂营镇的郎氏大院,在代县峨口镇白云寺、繁峙县安头村圭峰寺等石碑上,都可看到郎姓人士在清代的活跃身影。
至于坊间流传的“由于郎枋顺治六年率众反清为防诛杀全族改成郎姓”一说,经郎贵辰2021年10月复查清朝《山西通志》和《代州志》(光绪版),确有刘迁举兵起义、郎枋受煽惑参加的记叙。但我以为,发生于1649年的这件事,与起码在1645年已由姓狼改为姓郎无关。况且,代州也从未有过头号人物刘迁家族因此改姓的事情。
成为历史比研究历史更重要。
综合分析这个大家族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人们可发现两条彼此呼应的内在规律:
其一,郎族姓氏改换记。即“明军一入晋,‘郎’姓改‘狼’姓;清军一入关,‘狼’姓换‘郎’姓”。
其二,始祖名字改换记。即“明军一入晋,‘明’字改‘名’字;清军一入关,‘名’字换‘明’字”。
与此同时,通观这个人才辈出的宗族历史,还可发现:在整个明朝,狼氏家族是出商界富人比较多,特别是第4世至8世这5代人。这大概是郎氏家族的经商基因的传承所致。在整个清朝,郎氏家族是出政界官员比较多,尤其是第13世至17世这5代人。这主要是郎氏富家的子弟科举及第者更多。
但是,我更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山西代州的郎氏家族,自公元1644年起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翻身了,从而迅速恢复原来的姓氏和原来的名字。至此,这个275年隐居于汉族人占绝大多数地区的家族,究竟是什么民族呢?也就拨云见日不言自明了。
谁若是不相信,请看下面事实。
——2002年4月,郎文在《郎氏族谱·凰公支谱》第60页说:20世纪70年代,“在富村西石堰,(从地下)发掘出墓志铭。在同一块墓志铭上,正面姓氏皆刻‘狼’,背面传记姓氏皆刻‘郎’。”可以说,这是郎氏祖宗的绝密遗令和郎氏家族的最高机密。
——2021年4月,郎树茂寄来他所写的《郎氏族谱》和《我的世界》一书,我则回赠《创新点亮世界》(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出版,山西省图书馆也已收藏)。他在《郎氏族谱》第3页说:“1975年平整西石堰时,发掘了6世宗礼公墓…碑铭清楚地写着郎氏”;在《我的世界》一书第349页说:“彦明祖留下的4个谜,直到他的7代孙子都知道内情,6世祖宗礼爷下世后,其子…在墓内埋了两面小碑…扣在一起,还用铁箍箍着,内写‘郎氏宗礼’,还要保密。这是真正的姓氏…对墓内出土的小碑,郎玉玑和郎文都看到过。”对于他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于此,我还认为,清顺治六年郎枋(第9世)之所以参与刘迁反清事件,是他作为“穷大辈”的下层人士不了解郎氏家族的核心秘密。反之,这个家族的枢纽人物郎居相(第11世)之所以向官府密告刘迁、郎枋造反,是他太明白代州郎姓与清朝满族的历史渊源了。
有鉴于我国存在“相同姓氏,不同民族”的多民族特点,如郎景和、郎绍安、郎朗、郎晓哲等是满族,郎静山、郎平、郎咸平、郎昆等是汉族,以及蒙古族、彝族、裕固族、苗族等都有姓郎者,所以,科学、客观、理性地分析郎彦明到底属于哪个民族?有兴趣的人士,不妨继续考证和更深探究。
山西代州郎氏家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实际上,热心于家族史研究的郎文、郎树茂、郎贵宝、郎贵辰、郎军等所谈及的问题,都是追念先人,不忘故土,为了揭示有关始祖郎彦明的四大谜团,即祖籍之谜、迁徙之谜、姓名之谜和族属之谜。而它们又是互为前提且幽曲纠缠在一起的。
这也是一个中国人族群的赤子之心、文化寻绎和精神还乡吧!
以大历史观揭示事实的真相
盛世修史,盛世修典,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公元1764年,即清乾隆二十九年,山西郎彦明13世孙郎琮所修的宗义支系的容谱写道:“皇封郎氏始祖讳彦名暨配陈孺人,大明洪武二年迁居于山西雁门代州东乡付村,原籍辽东辽阳东勝村。”
1785年,即清乾隆五十年,山西郎彦明16世孙郎锦骙在“康乾盛世”之际,编撰成功代州第一部《郎氏宗谱》。但郎锦骙在谱序中说,这是基于“伯祖(郎长卿曾任清朝刑部主事)始采辑旧闻墓碣略为修纂”写成的。
1800年,即清嘉庆五年,立于富村的“明徵仕郎郎氏始祖讳彦名暨配陈孺人”墓碑上,镌刻的是“郎彦名”。
1812年,即清嘉庆十七年,郞彦明的另一个16世孙郎锦骐,重修《代州郎氏宗谱》(木刻版,共5卷)。其中,记叙:“明徵仕郎始祖讳彦名暨配陈孺人,大明洪武二年辽东辽阳东勝村迁居于山西雁门代州东乡付村。”目前,该祖谱收藏吉林大学图书馆,属于国家保护的宗族文化遗产。
之后,在郎氏各支系的家谱或容谱上,有的是“郎彦明”,有的是“郎彦名”。例如,据郎贵辰2021年10月18日在“山西郎氏(微信)群”所发视频,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郎氏容谱”显示:“始祖明徵仕郎彦明;始祖孺人陈梁氏”。又如,据郎贵宝在《郎氏寻源【4】》(电子版)中族谱照片:“郎彦名(右插‘明’字)配陈太君”。此谱“疑是抗战前…修的谱,上有仲成、仲美皆回原籍的记载”。
显而易见,郎锦骙、郎锦骐之《郎氏宗谱》,是真正构建山西代州郎氏大家族认知体系的文字奠基之作。后来,各种石刻、谱记,包括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明朝郎宗礼墓志铭,不过是一种碎片化的新发现、新增辑、新赓续而已。
那么,怎样看待这个家族的姓名演变史呢?我的观点:唯一解释或曰最大可能——智透元、明、清三朝的始祖郎彦明是女真族人。这是他留下的祖籍之谜、迁徙之谜、姓名之谜和族属之谜的总根源。其背后玄机有两:一是以“狼”(图腾)为源,以“郎”(姓氏)为流;二是试问天下哪有汉族人规避汉族人的道理呢?
首先,姓氏是族号延续和血脉传承。迄今为止,尽管有许多铁证显示该郎氏家族在明朝姓“狼”和清朝姓“郎”,但是,目前并未找到始祖郎彦明最初姓“狼”的实证。相反,可查到的是,我国《金史·国语》明确记载“女奚烈曰郎”,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辍耕录》说“金人姓氏,女奚烈(译汉)曰郎”,清朝乾隆朝官修《满洲源流考》印证“钮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
特别是现可在《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查到出自辽东的某些军官,如明成化二年的郎英,明嘉靖四十三年的郎惟俊,明万历二年的郎文章等,便都是女真族郎姓人士。这充分表明,并不是像有的专家所说“钮祜禄氏是在清末民初才改成郎姓的”。
其次,女真语是满语的祖语,满语“钮祜禄”音义即“狼”,女真族钮祜禄氏崇拜“狼图腾”。当蒙古、南宋联军于1234年灭亡金朝时,原在中原的女真皇族、贵族和军政官员,一些人改姓换名潜回辽东,躲住于汉人区杂居避难,或耕读,或经商。不过,在他们心目中“狼”和“郎”都是同义词,但汉人觉得“郎”比“狼”高雅。所以,元末明初“自辽徙代”到中原后的郎彦明,仍沿用先祖及他在辽东时的汉姓“郎”。
这也就是说,音义“狼”、图腾“狼”与汉译“郎”,均闪现了郎姓即钮祜禄氏是女真世族的衍变轨迹。
再者,狼彦名、郎彦名、郎彦明中的“彦”字,作为他名字的灵魂从未改变过。这说明,给他起名的长辈是有经济实力且汉文化很高的人,使郎彦明一生极其珍惜代表有才学的“彦”字,并给自己的长子取名叫郎仲才。这个道理,如同我叫郎加明、我的儿子叫郎昕宇,父子之间所隐喻和传承的,都是“点亮世界”的核心意涵。
事实上,郎彦明只是创意地改动了最后一字变成“郎彦名”,便防止了有人以“彦”字谐音诬陷他“厌(恶)明(朝)朝”的可能性。因为封建王朝的文字狱实在是太恐怖了。
一言概之,音同字异:“两头姓‘郎’,中间姓‘狼’;两头名‘明’,中间名‘名’”。截止2021年12月15日,我的最终破解是:“郎—狼—郎;明—名—明”,理应为这位始祖郎彦明的真实面目,而其姓名则永远闪耀着大丈夫的睿智光芒。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互联网,是历史人物的最佳公墓和纪念地。
2021年4月至12月,年富力强、独有见地的郎贵辰,为了寻根问祖、宗族探源,与我无数次交换意见。特别是他用微信发来的从图书馆、档案馆、古族谱、互联网等搜集的许多资料,给我们进一步考证研究智慧的始祖与传奇的家族,提供了莫大的“炼金”便利。
第一,在明朝时,代州有没有姓“郎”的?经查明朝《代州志》及《五台县志》《崞县志》《繁峙县志》(均时属代州管辖),发现在《代州志》(今代县境)以外的县志里,记载有郎昌龄、郎世臣、郎英、郎百里、郎俊……但我分析:起码郎世臣、郎英、郎俊,不是郎彦明后代。根据是现存明代各种石碑、铁钟、石香炉等文物显示,此时郎彦明子孙全部姓“狼”。
第二,跨越整个明朝和清朝初年的山西代州《郎氏宗谱》准确吗?我的看法:基本是准确的!故乡是人的文化老根。这不仅有许多石刻、钟铭、容谱、墓志铭,以及广东《增城县志》、富村《刘氏族谱》等强力佐证,而且有清代郎氏精英群体和士绅阶层的广泛认可。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举凡古今中外,地域环境、优秀基因、家族背景、教育条件,是诞生人才的四大基础要素。需要介绍的是,郎彦明后代在清朝鼎盛时期,到全国各地当布政使、按察使、知府、通判、知县、知州、州同、都尉等的人,如郎廷劻、郎嘉卿、郎若曾、郎清渊、郎锦骝、郎锦骏、郎汝琳、郎汝琦、郎汝瑛、郎汝瑗、郎绶昌、郎载文、郎载芬、郎千里……委实太多了。
即便在朝廷和京城中,也有像郎若伊(进士,乾隆能臣,由正三品晋升从二品,两署直隶布政使,郎锦骐之父)、郎汝琛(进士,国子监学正,郎锦骙之子),以及郎锦驹(进士,《四库全书》誊录)、郎锦骆(太学生,国史誊录)等人物。他们可是官员兼学者啊!
就拿修谱人之一郎锦骐来说:他,字秀齐,号静谷,乾隆五十四年举人,又“考充蓝旗官学教习”,历任福建永安县知县,直隶永年县知县,河南南阳府知府、卫辉府知府,广西柳州府知府、桂林府知府……著作有《检验合参》《检验集证》(司法)两书,被当代作家张军誉为:“郎锦骐是继狄仁杰、包拯、宋慈之后,第四个中国著名断案人物”。
显形的事实,隐形的逻辑。
在我国历史上,既然西汉司马迁可写出3000多年来、西晋陈寿能写出魏、蜀、吴三国60年来的典故,那么,清朝郎锦骙、郎锦骐也绝对有才华可编修确切400多年来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是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和智慧超群的人。
研究复杂的宗族历史,需要大视野、大格局。1993年,我在《创新的奥秘》(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书里,曾指出:“新奇的现象预示着未来趋势;重复的现象潜藏着客观规律;密集的现象蕴含着事物本质。”今天,当大家若从辽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大森林”,再透视吾国、吾家的郎氏宗族“一棵树”的时候,对于其祖籍之谜、迁徙之谜、姓名之谜和族属之谜还会有什么悬疑吗?
最后,我预言:未来以历史社会学研究人的始祖与宗族会成为博士课题之一;将来以元宇宙技术展现人的祖宗和家族会变成祭祖时尚之一。
中国人的精彩故事,永远在历史演进中!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标签: #大智慧是干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