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世界最大软件公司甲骨文大裁员,外资节节败退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包不同 14963

前言:

今天小伙伴们对“甲骨文公司好吗”大概比较着重,各位老铁们都想要剖析一些“甲骨文公司好吗”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甲骨文公司好吗””的相关文章,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甲骨文裁员风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传了一个多月后,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裁员大幕正式开启。

事实上今年三月份就有媒体报道,甲骨文计划关闭中国区研发中心,涉及约1600人。如今甲骨文的裁员计划正式启动,而相传计划关闭中国区研发中心的消息是否也将被实锤呢?

甲骨文并不是今年第一个计划部分业务退出中国区的外企了,早在上个月,亚马逊就宣布计划于今年七月份完全撤掉中国区的电商业务。

在甲骨文和亚马逊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别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活不下去?

2016年8月1日,全球第一大移动打车应用Uber将其中国业务出售给滴滴出行。

最近有媒体报道优步预计将于5月9日以惊人的900亿美元的价格上市。尽管世界网约车市场它占据了最大的一部分,但它终究能能征服中国市场。

2014年3月,微软正式宣布关闭MSN软件。

即便有着微软作为后盾,在世界门户网站有着超高市场份额的msn在中国却难敌QQ等一众本土门户网站。

2012年4月,eBay将易趣剥离。

在2003年时,被eBay收购前,易趣一度占据中国电子交易的市场的90%以上份额,但到了2005年,当时的电子交易市场龙头却变成了淘宝,而到了2012年,易趣彻底被玩死了。

为何这样的跨国公司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或收缩在中国的业务?

转型不力

一家企业做不好,首先应该找的是自身的原因,而甲骨文也同样如此。

公开资料表明,甲骨文公司提供数据库、工具和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甲骨文公司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而到了2003年,它才在中国建立第二家研发中心。

甲骨文以做数据库起家,但在目前的技术发展潮流中,甲骨文所依赖的就业务终将被新技术取代,而这个时间跨度并不会很长。

即便甲骨文当前可以依靠强大的就业务营收数据来掩盖新技术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只不过是慢性死亡罢了。当年的柯达就是这么死去的。

2018财年报告显示,在图表中并没有中国区的具体营收贡献,但是单从亚太区来看,贡献比并不高。按GAAP会计准则计算,甲骨文当年实现收入398.31亿美元,主战场美国区域为220.88亿美元,业绩贡献达55%;亚太区仅63.33亿美元,占比约16%,且这是包含了日本收入的表现。

在中国区营收不如预期,成本却将大幅度升高。

据每日经济新闻,有员工称裁撤的原因,业绩不理想是主要原因之一,相关业务可能要转移到东南亚。

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

尽管甲骨文在着力转型,但事实表明,这种转型迟钝且无力。

据第一财经,甲骨文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财报显示,最新财季中,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该季度甲骨文的云许可和内部部署许可销售额下滑了4%至12.5亿美元。Constellation Research分析师Holger Mueller认为,这些数字并不能掩盖甲骨文企业转向云计算速度缓慢的事实。

在中国本土有着许多的新兴的高新科技公司,而在甲骨文将要转型的云计算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目前的中国云计算市场上,阿里巴巴以几乎半数的市场份额夺得第一,而甲骨文的云计算根本就没有上榜。

而即便在世界市场,甲骨文的表现也很一般。AWS一骑绝尘,而紧随其后的是阿里巴巴、微软、谷歌,甲骨文的表现依然十分艰难地增长。

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在去年八月发布的数据,当时在云计算市场领域,亚马逊市占率为51.8%;微软为13.3%,阿里巴巴占4.6%,谷歌占3.3%。而甲骨文则未能进入市占率前五。亚马逊AWS云服务CEO Andy Jassy曾在公开场合将甲骨文云服务形容为"老数据库",指其"又贵又不好用"。

随着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提出将云计算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部分,云计算在国内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超出预期。预计到2021年公有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而随着渗透率的不断增加,云计算增长速度还将继续提高。

但依照甲骨文当前的状况来看,基本上是吃不到这么一口蛋糕了。

老铁听我一声劝

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如果将在国外成功的案例和经营经验一味照搬过来,接下来收获的只可能是失败。

上个月亚马逊宣布即将退出中国电商市场令人惊呼,为何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巨头会做不好中国市场?但实际上,这是早就可以遇见的结局。

2017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凯度消费者指数在6月份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中预计,在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例如食品和尿布,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只有1%,与2016年同期持平。

而到去年,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被天猫和京东等挤压得只剩0.6%。

针对这个问题,去年5月,《财经天下周刊》刊文指出,在外界看来,亚马逊中国历年来的高管都是不接地气的职业经理人,缺少创业精神,权力有限。2005年4月,收购的次年,原总裁林水星和副总裁陈年就宣布退位。陈年创办凡客网前曾说:“美国人基本上不听你的,想做一份符合你理解的中国市场规划太艰难。”

正确的“姿势”

不同于大多数外企的做法,在入乡随俗这方面,福特就做得很好。

据观察者网,当地时间5月5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由于去年在华亏损17亿美元、销量下降37%,福特将30多名在华外籍主管调往其他国家,并任命中国员工填补空出的岗位。报道指出,福特此举不但有助于削减外籍高管成本,同时有助于注入本土力量。

据澎湃,4月22日,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特中国)宣布了两项高层人事任命,包括任命刘曰海为福特中国产品创新副总裁,刘宗信为福特大中华区市场及销售副总裁。对于此次两大“重量级”高层的人事任命,福特表示将进一步加速公司在市场、销售及产品方面的管理团队的本土化,从而更好地兑现“更福特、更中国”的承诺,助力福特中国2.0业务提升计划。

同样的,星巴克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进入中国市场那么多年,很少听到关于星巴克的负面新闻。

进入中国市场二十余年,如今的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遍布各大中城市。

2009年9月,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飞到中国,并在中能够过内地走访,不断寻找帮助星巴克在中国打开市场的秘诀。最后他意识到,领导团队必须是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结合,最终完全是一个满腔热忱的中国管理团队,由一名中国首席执行官领导。

如今的星巴克在中国相当成功,它甚至在中国有更大的扩张计划。

2018年5月16日,星巴克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了它的全球投资者交流大会。星巴克计划截至2022财年底,覆盖总数达到230个城市,同时最终实现门店数达到6000家的目标。此外,在未来五年,星巴克中国的总营收预计将达到2017财年的3倍。

是什么支撑着星巴克在中国扩张的野心,无非是“中国化”做得好罢了。

不要脸了

甲骨文对中国市场的打开方式不对,想要关闭裁撤中区机构的方式也遭人诟病。

据每日经济新闻,甲骨文此次被裁员工们,也拉起了横幅反对。横幅上书写了“加班时我们全力以赴,裁员时请真情相对”、“我们要工作,孩子要上学,为何如此下狠手!”等内容。

如今甲骨文在中国区的机构运营不下去准备裁撤,但却还保留对中国市场的觊觎,想跑了还把钱给挣了,不得不说真是好想法。

大约十年前,记得笔者当年毕业的时候,外资企业仿佛带着闪耀的光环,出入都是五星级酒店,西装革履企业氛围一流,天天站在讲台上放PPT。可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高大上的公司却被“土老帽”式的中国本土企业干趴下。亚马逊败走中国,家乐福不断萎缩,而今甲骨文也开始力不从心!

权力的游戏

而背后最为核心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就只有两个字——“权力”。

大部分公司的建制中一般会把权力进行两种方式的配置。

一种是“分权制”,也就是公司拥有采购、运营、营销、人事和财务等权限,拥有非常大的自主权,总部是服务职能;

一种是“集权制”,采购、运营、营销、人事和财务集中在总部,分公司多数只是执行者的角色。

外资企业干得好的大部分管理模式趋向分权制,中国市场那么大,每个地方风土人情大不相同,很多国家甚至还没有我们一个上海市的人口多。而要做好中国市场,必须要扎根本土。可是很多老外骨子里对很多中国同事还是有很明显的防范心理,而最终体现出来的管理机制和业绩结果自然不容乐观!

说到底,老外们最放不下的还是“权力”!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中国人和外国人权力的游戏!

标签: #甲骨文公司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