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成果显赫:西周甲骨文出土,集大成著作面世

林屋公子 2818

前言:

今天看官们对“甲骨文研究著作”大约比较看重,小伙伴们都需要知道一些“甲骨文研究著作”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搜集了一些有关“甲骨文研究著作””的相关资讯,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935年,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最早把甲骨文字释读的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其中总结了对照法或比较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对照比较法是把不同字体中同个文字进行比较,推勘法是根据古人的习语和辞例去考释文义,偏旁分析法是把已认识的文字以偏旁集合起来,各部分都认识的话陌生文字也就容易识别了;历史考证法是研究文字的发生与演变。唐兰还在1949年作《中国文字学》,首次把甲骨文字纳入到古文字学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唐兰系统针对《说文》“六书说”发起了挑战,提出了新的“三书说”。我们知道,过去的“六书说”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而唐兰的“三书说”则是“象形、象意、形声”,后来陈梦家也发扬这个观点,并修正为“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又提出“表意、假借、形声”,但也指出“三书并不能囊括全部汉字”。虽然“六书”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争议,但毫无疑问,今天古文字学已经走出了《说文》的桎梏。

除了唐兰之外,于省吾对甲骨文字考释的理论和方法也有较大贡献。20世纪40年代,其就有《双剑誃殷契骈枝初编》《二编》《三编》发表,其集大成性作品则是1979年出版的《甲骨文字释林》,其中提出不少文字形旁互用乃至语法现象的归纳,比如提出“古文字中笔画之单双每无别”“从实点与从虚廓一也”“甲骨文动词当作名词用的习见”等等。于氏考证出来的甲骨文字达到300个左右,高出同辈学者之上,也为后学考释提供理论基础。

建国以后,对于殷墟考古工作又继续开展。不仅基本确定了殷墟范围,弄清楚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居住遗址、墓葬区、铸铜作坊遗址、制骨作坊遗址等分布情况,也陆续发现了了一些有字甲骨和数字刻辞,期间更有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等重大发现。此外,在殷墟以外地区也陆续有有字甲骨发现,比如在郑州二里岗、济南大辛庄都发现了有字甲骨,前者是比殷墟更早的早商时期,后者相当于商王祖甲至廪辛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商代甲骨外,西周甲骨也开始为人所知。1954年,山西洪赵坊堆村周代遗址首次发现有字卜骨,之后在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村、陕西岐山凤雏村、陕西扶风齐家村、北京房山镇江营、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房山琉璃河、陕西岐山周公庙等地也陆续出土。这表明正如商代文字不止甲骨文一种,而甲骨文实际上也不是商代的专利,西周甲骨文从周文王时一直延续到西周前期。

当然,如果说商代文字的代表,那毫无疑问还是甲骨文。甲骨文可以说是一部商代的百科全书,极大程度丰富了史料的不足。尽管商朝的存在不再被质疑,但传世文献记录的商朝历史,不少来自战国秦汉的书写,当然也不能完全采信。更重要的是,甲骨文对商代年代与人物、国家与社会、经济与科技、生活与礼俗、信仰与祭祀、战争与军制、地理与方国等方面,均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足以让我们重新书写一卷全新的《殷本纪》了。

比如,对于姓氏起源的问题,传世文献记载的是“圣王赐姓说”,即古姓来源于五帝时期。建国后,不少学者又结合摩尔根《古代社会》的说法,提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的观点。但实际上通过甲骨文的考察,就会发现商人对于周代姓、氏的使用不加区分;而且不少周人的姓在商代并无姓氏含义,比如周人的“姬”姓在商朝只表示女性人牲或神灵的含义,这表明姓氏制度实际上很可能只是西周才确定的。

又比如对于周代五等爵的问题,傅斯年先生曾提出“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的说法,郭沫若先生也有类似主张,但其依据主要来源于周代金文。通过对商代甲骨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周代的“侯”“甸”“男”在商代是若干职官名称的其中三种,而“公”是对旁系先王的称呼,“子”是对殷商贵族的称呼。故商代没有可信的爵位制度,那么西周确实可能也不存在。所以甲骨文的研究不仅仅是商代史研究,也是整个先秦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

新时代的到来,大量新材料的发现,又涌现出一大批前赴后继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大家开始对已释字进行审核、对考释方法总结,并且对难字继续解读,其中有杨树达、李学勤、林沄、裘锡圭、王宇信等诸位学者。大家秉承唐兰“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的理论,而又各自有所继承和突破,在他们的辛苦耕耘下,《甲骨文合集》《补编》《甲骨学一百年》《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甲骨文献集成》及十一卷《商代史》等一系列集大成作品面诸于世。

毫无疑问,当下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的核心,仍然在于甲骨文字的发现与释读。时至今日,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四五千字,但大家公认的却不足一半,其中不少人名、地名未被释读出来,这些对于研究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常用字释读错误,则可能会使研究结论产生较大的偏差。如何进一步认识甲骨文,从而深化对商周社会的理解?如何进一步研究甲骨文与原始陶文的关系,文字起源到底是怎么样的?这都是甲骨文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

王宇信、孟世凯等:《甲骨学一百年》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修订本)

王宇信、(韩)具隆会:《甲骨学发展120年》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同舟共进》《北京晚报》《疯狂阅读》《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标签: #甲骨文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