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浅析南远景《互补论》的时代成因及作者独立探索之精神(全文)

云卜堂 192

前言:

现时小伙伴们对“互补定理是什么时候学的”可能比较看重,同学们都想要分析一些“互补定理是什么时候学的”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对于“互补定理是什么时候学的””的相关知识,希望看官们能喜欢,我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作者 康有鹏

康有鹏先生近影

察宇宙大观 成一家之言——浅析南远景《互补论》的时代成因及作者独立探索之精神(全文)

南远景先生积38年之功完成的《互补论》专著,是伴随我国社会大变革时代进程产生的开创性哲学著作。其立意深邃高远,理论基础坚实,视角独特新颖,论据博引旁证之精当,为时下理论读物所鲜见。即使对哲学原理不甚理解,或缺乏兴趣的读者,阅之,亦可学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思想轨迹、成书过程,尤其独辟蹊径的胆识,锲而不舍的追求、探索和治学精神,获取思想智慧的火花,受到人生的启迪!本文试就其时代成因及作者独立探索之精神作以浅析。

一、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机遇,为《互补论》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我国发展重心的转移,打破了长期束缚人们的精神桎梏,思想界开始重新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南远景先生身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碰撞,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不囿于自我得失成见,而是站在巨人肩上,以高起点和大视野,将近代世界多位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华夏民族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高科技发展成果相结合,经过数十年艰辛思考探索,抽象为哲学观点,构建了以“互补互斥”为主要特征的哲学体系。提出大千世界以“相”和“律”为表象方式,以“序”和“互补互斥”为基本线索,形成了一系列互补互斥相统一的关系,从而确保世间万物沿着“有序性与互补性”轨迹运行发展。这一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宇宙、社会、人生的幽微奥妙,为人们认识世界,追寻事物真相,探求真理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在《互补论-群律》开篇,作者便对构成物质世界诸事物的基本元素,赋予哲学意义的概念-“基元”,并形象生动的指出,不同事物的基元各异:“大千世界,元素可以是基本粒子、分子、原子,也可以是恒星、行星或者星系;可以是草原上的绿草鲜花,也可以是森林里的走兽飞禽;可以是概念、判断、推理,也可以是表述事物规律的定理公式;可以是喜、怒、哀、乐的情感基元,也可以是潜意识中的记忆信息。有了元素,就能研究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探讨茫茫宇宙的悲欢离合。” 可见,创立这样的哲学概念,不仅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世间不同事物可作出全新的表述,而且对观察事物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方法。

作者通过研究近代多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成果,独创性提出了“世界2与世界3”的概念,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他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由两个基本的世界构成…世界2是矛盾运动的世界,对立统一的世界,以零为基始最后又复归于零的世界…世界3是结构稳定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基础的、奠基的世界”。并运用自创的二元二相矛盾互补、三元稳定互补和〝零守恒定律”,揭示了宇宙起源及其归宿的奥秘。他指出:“广袤宇宙起源于一百多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从大爆炸开始,体积不断膨胀,物质从热到冷、从密到稀演化。这次大爆炸是从一个‘奇点’开始的,‘奇点’就是零点,说明宇宙起源于零。〞 “宇宙大爆炸之后,物质运动淘汰了大量‘二元互补’和‘多元互补’的不稳定结构,使得具有‘三元稳定互补’结构特征的物质成为现实存在的主要基元。〞 接着,他进一步阐述:由于大爆炸开始时“奇点”产生了相等数量的物质与反物质(正电子),当扩张到一定程度,“暗能量越来越弱,最终降为零,变为负数,进而变为负数无穷大,使宇宙扩张速度减缓,然后转向相反方向,空间和时间凝聚到一点,导致宇宙在另一次大爆炸中消亡。”

由以上叙述引伸到,作为宇宙星系中的地球,随之亦有诞生与灭亡;任何生命体本质上也是两个零之间的过程。进而,得出世界万事万物从生到死、由兴到衰、由极盛到消亡的规律,给世人提供了一种观察事物的理念和视角。打破了古代中西方哲学家对宇宙本源的神话虚幻猜测,亦警示现代人不应过份注重物质利益、追求物质享受和看重眼前和当下的短现行为,使人们更加科学理性、清醒冷静、客观公正的认识浩渺宇宙和世间万物,从而把热爱自然、珍惜生存的星系并与之和谐共处,升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宏阔而长久的世界命题!

作者认为,“零是事物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同时又是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态不是绝对的、死寂的平衡,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从自然界的风起云涌,变为风和日丽;从硝烟弥漫的惨烈战场,到归于平静的和平谈判;从人类经历太多的不平与不幸,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大同社会等。又如,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较为宽泛的“零守恒定律”:阶级压迫可以转化为抵制反抗,压迫有多残酷,反抗便有多激烈;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尽多大的义务,权力与义务对等;奋斗的艰辛可以转化为成功的喜悦,经历多大艰辛,便会享受多大欢乐;巨大的希望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失望,希望越大失望就有多大;得之容易失之也容易,有多大收益就有多大风险;以及情人之间的爱可以转化为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等等。

这些看似以往圣贤也曾教诲、人人皆知的至理名言,而作者不厌其烦,反复例证列举,其用意不仅在于告诫警示世人,而且通过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恒久不易的秘密,也就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人们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而正确看待处理不同问题,亦体现哲学学科及哲学家的使命担当。

在《互补论-三元互补》章节,作者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三元互补稳定结构,作了深入阐述。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中国古代《九章算术》等,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记载应用,到《道德经》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记述,以及古人以〝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谋划军国大事等,看待三元互补的广泛性和相互联系。又从经过科学论证而被公认的“三元色〞、〝三交种”、“三相电”、“三极管”、〝三夸克”等,突出了事物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依存。尤其是联系现代社会组织形态,比如,司法机构中的公安、检察、法院,财务制度中的领导、会计、出纳,股份公司中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国家政权机关中的立法、司法、行政等等。这种三元互补结构,相互独立补足,相互分工协作,又相互依存制约,从而保证了司法公正和有效运行,保证了账务清楚和收支平衡,保证了公司正确决策和高效运转,保证了社会民主和高度集中统一。

凡此种种,均显示出了这部独创专著高深的立意、恢宏的气势和颇具前瞻性的思想意蕴;亦体现了作者从探索浩瀚无垠的宇宙本源开始,思考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给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非凡哲思和气慨,无不打上大变革时代的深刻烙印!

二、进入理学殿堂的知识熏陶,为《互补论》开启了科学思维方式

在我国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后,伴随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沉寂寒冷的严冬已经过去,生机盎然的“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当年,一篇由老作家徐迟撰写反映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达巴赫猜想》,一夜间红遍祖国大江南北,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莘莘学子,举国上下出现了“科学热〞的动人场景。

1978年,正置青春年华的南远景先生,告别火热的军营生活,经过严格高考进入宁夏大学物理系。在激荡的时代洪流冲击下,他渴求知识的欲望象火山一样迸发。正如作者在《互补论-自序》中所讲:在完成规定学业的同时,我慕名参加了张奎老师为上一届同学开设的“远平衡体系的自组织”课程,坚持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系统学习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大学四年级开设了量子力学课程,我又接触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的‘互补原理’。学习这两门课后,我总感觉‘互补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似乎有某种内在联系。” 可见,这种系统扎实的理学功底,不仅激发了作者的潜能和悟性,而且为其提供了厚积薄发的原动力,从而产生了持续思考的欲望和冲动。

美好而充实的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南远景又回归部队,当了师文化学校教务主任兼物理教员。在完成教学和部队训练任务之余,萦绕作者脑际的“互补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内在联系,一直挥之不去。1984年,他写了一篇《序论》的论文,阐述了对“世界有序性和互补性”问题的初步认识。论文除呈送张奎老师审阅,因无相关杂志投递,只好“将其压在了箱子底下”,但作者的“思考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此后,经过近40年艰苦思考探索,终于完成了独创而自成体系的哲学专著。

《互补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我理解这部共九章23万字的专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群律”)为互补论理论基石。作者首先从观察事物的角度,提出了任何事物相对于某一个参考点向外界所呈现的“相”,以及存在于其后且代表该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律”的概念;进而延伸到,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观察点向外界又可呈现若干不同的“相”,同理,存在于其后且代表诸事物多面本质的“群律”的概念。由此推断得出,任何事物的本质是由其“群律”互补所决定的结论。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至第七章)为万物互补及其机理。“互补”一章,揭示事物互补的普遍性及宏观与微观事物的互补法则;“二元互补”一章,揭示矛盾互补及其法则,对矛盾互补双方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了零守恒定律,并解析了“零”的独特含意;“三元互补”一章,揭示稳定互补的微观机理,阐明“世界2”与“世界3”(见前述)之间的关系,得出宏观世界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的基本方式;“多元互补”一章,揭示事物各种“自补”与“互补”的内在规律,提出“和谐互补”和“互惠法则”等概念;“时空互补”一章,提出“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主观时空”与“客观时空”等概念,阐明“时空心物”四元互补的机理,以新的视角解析“轮回”“命运”等古老文明的一些命题;“人性互补”一章,从人的“耗散结构”性质出发,通过“质能交换”的具体分析,对“人”“人性”“人格”作出新的定义,揭示人的欲望和自私本能的来源及其在生命体走向有序过程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即第八章至第九章)为人群及人的思维互补规律。“人群与社会”一章,揭示各种“群”的质能交换及互补规律,以新的视角对“规则”“正义”以及“善”与“恶”等概念作出定义,指“势”及“天下大势”的基本走向;“思维与创造”一章,对“思维”“创造”“意识”等概念作了全新解释,论述了各种思维方式,尤其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优劣,揭示“理性”“直觉”“创造”“意识”“潜意识”的内在规律,阐述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内在联系,并对各种辅助思维作了新的诠释。(见《互补论-序论》)

可以说,这部具有坚实理论基石的专著,不仅哲理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周密、观点独特新颖,而且文风汪洋恣肆、例证宏阔通俗易懂,融辩证思维与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部体系完整、文思贯通和能够自圆其说的互补理论新说,较之以往人们望而却步的理论著作,它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地理,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以及中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海量知识,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专著。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将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在哲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亦或留存青史。在近期古城西安举行的“《互补论》学术研讨会”上,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称赞和一致好评。

三、丰富人生阅历的积淀感悟,为《互补论》提供了生动实践例证

南远景先生高中毕业后,曾在陕西农村插队当过“知青〞,对半个世纪以前,关中农村的贫困艰苦生活,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感受。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他很快与农民打成一片,扑下身子投入繁重的生产劳动。尤其当了生产队长以后,身体力行带领社员平整土地、打幅射井,披星戴月运肥施肥,推广良种精耕细作,开展科学种植棉花试验,处理民间棘手问题和矛盾纠纷等,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仅用两年时间,便改变了有300余户人家生产队的后进面貌。被县、市和陕西省表彰为知青先进个人。

在《我的知青生涯》一书中,南远景先生回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发生在20世纪中国的一大历史事件,是植根于农耕文明土壤、浸润着前辈人的思想认知的实践活动,百年、千年以后回头再看这一伟大工程,其意义将进一步显现。” 他深有感触地写到:在农村“近三年学到的知识、接受的教育、经受的锻炼、取得的收获,是我人生历程中最丰富、最有价值的。这些收获奠定了我的价值观的基础,使我的思想感情和中国人数最多的底层农民融为一体。”

三十八年军旅生涯,南远景从连队战士、炊事员和电影队放映员,逐步成长为一名军官。他先后当过教员、杂志编辑,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在兰州和成都两个大军区机关工作,曾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研究员、组织部副部长兼军区党委秘书,《战旗报》社长兼总编辑等。军旅生活的磨练和受到的教育,尤其是身居高级领率机关的视野见识,培育了他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丰富的人生阅历,加深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人性本质的清醒认识;自身亲历的人生挫折,耳闻目睹的宦海沉浮,更增进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感悟。

然而,对于有着冷静哲思和扎实理学功底的思想者来说,他又能理性客观的观察事物,看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身边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不随意跟风,不人云亦云,始终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正确判断和独立思考,并以此不断充实完善自已的哲学论断。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余年,是世界风云激荡、国家飞速发展和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交汇,极不平凡的历史时期。面对“伤痕文学”思潮,他用充满正能量的《我的知青生涯》回忆录,以史家之笔和新闻工作者的纪实手法,没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客观描述记录人生独特经历,诠释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在以《河殇》专题片为代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西化”浪潮冲击下,一度国内逆流甚嚣尘上。他联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民党百年大党的跨台,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在《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书中,通过揭露国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和反华渗透阴谋,国内“知识精英”崇洋媚外,否定传统文化和现行体制,他大力讴歌代表华夏优良传统的黄色文明,坚定撼卫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职业军人和历史爱好者,他的《云卜论兵》专著,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用神圣、敬畏和虔诚之笔,为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伟大军事人物立传,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启迪教育后人。为鞭挞消极腐败现象和纠正不良社会风气,进一步创建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他撰写的《盛世箴言》《廉政三字经》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在成都地区基层社区吟唱颂读。

近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迅速发展,在西方敌对势力重金收买和分化瓦解下,许多“公知”和“第五纵队”,利用被资本控制垄断的庞大自媒体平台,宣扬西方所谓自由、民主、博爱和优越的社会制度,极力攻击抵毁我国现行体制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摸黑诬蔑开国领袖和革命先烈。特别是近三年来,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斗争中,出现的各种消极言论和不良倾向等等。南远景先生虽已年逾花甲,离开工作岗位过着退休生活,但他依然象冲锋陷阵的战士,一直活跃在〝云卜堂”自媒体平台,不仅经常自己撰稿进行有力反驳,而且征集刊登转发充满正能量的文稿,旗帜鲜明而义正词严的进行驳斥反击,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职业军人的浩然正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南远景先生上述思想行为,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辩证的哲学思维不可分割。同时,又为其哲学专著创作,充实了生动的社会实践素材。

四、锲而不舍的立异求索精神,为《互补论》开辟了深邃理论境界

马克思有段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书斋悬联自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可见,凡立志作学问,尤其欲作大学问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既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更要有持之一恒、锲而不舍和以一贯之的求索精神。

对于通晓文史的南远景先生而言,古今先哲和志士仁人,一直是他学习和效仿的楷模。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为构建宏大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他耗费了毕生精力,但生前仅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留下浩繁的创作手稿,经同仁密友恩格斯精心整理,临终前第三卷面世,又过去近三十年。再经后人整理,至第四卷真正问世,间隔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史圣司马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继承父志撰写《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和气魄,而达“述往事,思来者”之目的,他隐忍宫刑之辱而苟活,用血泪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信史丰碑。北宋司马光因官场失意,为寻求治世之道,给帝王治国御民以镜鉴,历时19年编撰了《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年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终以编年体史书的形式传之后世,至今影响深远。

南远景先生所处时代恰逢盛世,人生际遇可谓一片光明,他立志求索的精神,亦值得人们学习借鉴。三十多年前,他已确定《互补论》书名,初步构建其思想体系,主要内容也已具刍形。而深知这一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他,却因职责所系“案牍劳形”,只能挤出业余时间“断断续续研究和写作”。在《互补论-自序》中,他直白地写到:“30年里我基本上是在加班加点写材料、写文章、起草各种文电中度过的,没有整块时间完成《互补论》的写作。有时一份村料刚写完,我便立即将《互补论》捡起来,但往往仅开了个头,新的工作任务又压下来。” 面对这种局面,他没有轻易放弃和怨天忧人,却把所在岗位既当作职责所系,又作为补充完善专著“内容的实践平台”。他曾真诚而坦率地讲:〝因为军人要承担保家卫国的使命,我的主要精力自然是做好本职工作,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

由于心中有理想,南远景先生的积累、思考和感悟从未停歇过。因受曾任教授家父的影响,从中学时代起,他便养成了读书积累的习惯,平常随身携带一小笔记本,记录所思所得所悟。在《互补论-后记》里,他写到:“我的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围绕《互补论》读书、思考、写作,每有所得,立即停下手中正在进行的工作,将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放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或者手机备忘录,如此数十年,从未间断。” 在《互补论-自序》中又写到:书中“所有的见解,完全是我自己的所思所想” “第一稿基本没有参考其他的书籍资料,仅仅在引用某些资料时为准确起见查阅了一些工具书。〞 可以想象,这样搭建起的互补哲学的崭新大厦,其体系结构、逻辑关系、基本观点,以及百余个原创性哲学概念,都是作者以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中外传统文化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思考,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无数思想火花的集束和提炼概括的结晶。

作者在社会大变革时代氛围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熏陶下,在呕心沥血的追寻探索中,用自已创立的哲学原理,从“如何认识大千世界、怎样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理性面对人性”等基本问题,开创性地构建了多层级互补哲学体系,使人们的认识跃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既严谨推理、求异创新,又不天马行空、恣意妄断,这种治学精神值得借鉴和称赞。

△比如,论证浩瀚宇宙从大爆炸开始诞生,经过漫长演化,逐渐出现了生物和生命体,以至进化到人类社会;再经过复杂而漫长的运动发展变化,其终极目标亦然是走向消亡。告诫人们,应清醒认识和看待兴衰存亡,以豁达而乐观的心境,顺应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必然性。

△再比如,叙述物竞天择根本法则时指出:〝无论物质的运动还是生命的进化,都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过程。弱者因为其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消亡,而强者也因为其强不断消亡,留下来的不是弱者也不是强者,而是适者!” 联系社会现实,再冷静观察思考,这一结论多么真实而耐人寻味!

△又比如,对称之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通过进化和发展历史,提出“人是生物人、动物人、普通人、理性人和自由人互补而成的整合体”,各自有着不同特征;又论及人是由“耗散结构”组成,“从外界获取质能以使自身不断走向有序的本能,始终是他一切行动的基本的动力源泉。” 从而得出“人性中的自私本能是人类和动物与生俱来的特性” “自私本能无所谓善恶”的结论。由此引发人们对人性“自私”的深入思考,从而正确看待人性、人格和人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又比如,提出人群遵从互惠法则以达成“和谐互补〞,基本原则是“目的为自己,手段为别人”,“以利已为出发点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给别人带来好处,与别人有共同利益。这样,交往才会和谐、持久,有生命力”,这也“是人类从事和谐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这些观点,突破了传统思维,能给人们以更为客观、实在和可信之感。

△又比如,借用佛教六道“轮回”术语,把事物运动经过一定时间、条件和过程,回归和接近到初始状态,称之为轮回;并提出空间轮回呈螺旋上升曲线、时间轮回呈波动周期性曲线的概念。用自然、科技和人类社会大量事例,论证自然力是物质周期性互补轮回、社会内部各种力量互动博奕是社会周期性互补轮回的内在动因。以此剖析自然界、人类社会盛衰交替(即“轮回”)规律,增强应对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和摒弃宿命论。

△又比如,以新的视角看待“规则” “善恶〞。提出最基本的人性即“欲望”,其本质是“自私”;进而论述如果人人放纵欲望,必然导致群体混乱无序;在相互争斗妥协中,便产生了以契约规则为手段的“硬约束”,以道德教化为形式的“软约束”,从而保证了群体和协有序相处。还提出“善恶是在本能的土壤里生长出的两朵并蒂花。如果没有自我需求,没有自私,善就不会发生。没有自私,连人类自身也不可能存在。”从而得出“人之初,性本私。私,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私,能产生善,也能产生恶”等辩证新论。作为一家之言,深入剖析人性善恶,从根本上探寻和谐相处之道。

△又比如,对待“势”及“天下大势”基本走向的认识,从道家表达事物演变趋向的“势”的哲学概念出发,引伸到自然界的重力势、弹性势和电核能势,以及人类社会个人的势、群体的势和国家民族的势等等,得出“势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 〝每一种大势内部,都有其存在发展的自然逻辑。群内各种力量互补融合,相互影响,构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天下大势,决定了天下大势的演变方向”的结论。由此启发人们,正确看待个人荣辱得失、顺境和逆境,清醒认识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等,使人类的日常生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以适应大自然和时代前进的大趋势!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思想是孤独的事业!” 此言常被世人所引用。人们往往把离群索居、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社会的思想家与之类比。然而,作为大隐于市的南远景先生,在“丝竹乱耳、案犊劳形”的境遇下,他经年累月,夜以继日,苦思冥想,伏案笔耕不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需要付出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但对于具有刚毅性格和顽强毅力的他而言,不仅履职尽责恪尽职守,完成任务出色,深受上级器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而且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热心公益事业,善于组织协调,重情好义,乐于交友;还有着深邃的内心世界、哲人的善思和侠肝义胆的耿介和潜质,亦在朋友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和感昭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南先生还有着良好的遗传基因,其母为富有传奇人生的老干部,不仅在88岁出版了《耄耋絮语》自传体回忆录,而且至今93岁高龄还上老年大学、与同学聚会、用微信发朋友圈。可见,这些优良基因、高贵品质和良好家风传承,无疑为其《互补论》哲学思想增添了无与伦比的异彩!

2023年3月29日初稿于北京海淀区翠微南里

(全文完)

本文作者康有鹏,陕西乾县人,1976年入伍,曾任兰州军区守备三师政治部干事、宁夏军区党委秘书、陕西省军区某预备役团政委、解放军陕西汉中干休所政委等。史学家,尤以汉唐历史研究著称。退休后定居北京。

标签: #互补定理是什么时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