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玩儿“高位压迫”?压迫到底是个什么?

喜欢足球的小伙 57

前言:

而今我们对“高位在哪”大体比较看重,各位老铁们都想要学习一些“高位在哪”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对于“高位在哪””的相关文章,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球迷们对“高位压迫”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作为当今足坛最流行的专业名词之一,高位压迫说白了就是一项防守战术,如今在欧洲纵横无敌的利物浦就是将压迫演绎得最完美的球队之一,再往前数,早些年的铁血马竞、多特蒙德、梦三巴萨都是这一战术的集大成者。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在说压迫压迫,究竟什么是高位压迫?

【什么是高位压迫?】

“当进攻球员在后场控球时,防守球员迅速上前逼抢,封堵传球路线,限制进攻方向向前推进,迫使其失误,进而将球夺回或破坏。”

事实上,国内学术界对“高位压迫”这一翻译过来的术语并不感冒,而是更倾向于“中前场逼迫式防守”或“向前逼压式打法”。

关于压迫,中国球迷其实并不陌生,徐根宝教练当年在上海队的“抢、逼、围”——“主动上前抢断,把对方脚下的球夺过来;贴身防守,逼到他出错丢球;几个人围着对方球员,不给他出脚的机会”便是高位压迫的一个早期版本。

高位压迫最理想的目标,自然是重新夺回控球权,直接抢断、赢得界外球、角球、定位球都可以看作是成功的防守。而延缓对手的进攻速度也属于可以接受的一类结果,比如迫使对手横向或向回传球/带球、把球破坏出界。最坏的结果?当然是被对手三传两倒破了局,快速通过了中场。

【为什么压迫这么晚才出现?】

足球战术圣经《倒转金字塔》这样解释:“压缩和削减空间,或者换个词——压迫(Pressing),这在现代足球和老式足球之间划出了界限。由于中前场球员几乎得一刻不停地跑动逼抢,因此压迫对球员的体能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或许就是它没能更早诞生的原因。”

什么原因呢?

——足球运动的发展,职业化商业化进程,越来越科学的训练和恢复手段,这些都促进了球员身体素质的飞跃和足球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别说上古时期,就是跟10年前相比,如今的足球比赛在对抗激烈程度、攻守转换速度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看惯了现在比赛的我们看不下去上世纪的录像——节奏太慢了!

我们都知道,足球比赛最核心的问题是“攻守平衡”,进攻意味着球在脚下,意味着主动,防守往往被看作被动。攻守双方的每一次较量本质上都是对球场时间&空间的争夺——一边在思考怎样突破防守把球送进门里,另一边就琢磨着怎样破坏进攻、不丢球同时把球权拿回来。足球的技战术水平就是在这样一次次攻(矛)守(盾)博弈中发展起来的。

说回防守。

相比于传统的“蹲坑式”防守,如今的足球防守体系更注重整体、主动性和攻击性。防守不再是“被动挨打”等待对面失误而是主动出击,防守的重心也逐渐由后场向中场乃至前场推移。

简单来说,传统足球比赛是“攻守离散”的,进攻球员与防守球员各干各的互不甩锅,现代足球则推崇“攻守一体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位压迫应运而生。

【谁发明的压迫?】

上世纪70年代,“全攻全守”战术的兴起标志着压迫式防守雏形的出现,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天才——“一代宗师”米歇尔斯和他的弟子克鲁伊夫。我们如今看到的高位压迫,就是在全攻全守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伴随着西班牙足球和梦三巴萨的崛起,压迫式防守再一次迎来革新。还记得当年的巴萨那令人绝望的统治力吗?“宇宙队”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哈白梅、Tiki-Taka、每场75%的控球率,更包括那让人窒息的前场就地反抢。

对手好不容易抢回的球权,巴萨球员一围上来转眼就又丢了,然后看着哈白梅们继续无休止地传倒,直到心理和防线崩溃……

在那之后,不同风格的球队结合自身特质不断对压迫进行优化升级:瓜迪奥拉的巴萨&拜仁&曼城、克洛普的多特蒙德&利物浦、波切蒂诺的热刺、西蒙尼的马竞等等,他们这些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战术理念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

【高位压迫好在哪儿?】

“如果在前场30米区域抢到球,我们就不用再向前推进50米才能威胁到对手球门。”瓜迪奥拉这句话就是对高位压迫最好的诠释。

球场上,攻与守时刻都在互相转换,防守的终点决定着进攻的起点,即在哪里抢到球就能在哪里发起进攻。在中前场夺回球权,就能缩短由守转攻的时间,此时丢掉球的一方往往来不及组织防守阵型,防线层次单薄,进攻方只需要一到两次传递就能够攻入对手腹地形成射门。

即便没能直接断球,高位压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对手的后场组织建构,为本队退防落位赢得时间。因此,高位压迫的意义在于从对手进攻一开始就将其破坏,把战火尽量燃烧在对方半场,让威胁远离本方球门。

当然,运用成功是以上内容的前提,高位压迫就像股票——收益与风险并存,只要一个微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战术失效,进而导致本方防线出现漏洞,给对手留下反击机会。这一战术对于球队和球员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实施难度较大,具体哪些要求?请往下看。

【压迫,凭什么?】

体能。

最基础的。如今的球员每场比赛大约要跑8-12公里。防守球员需要通过高强度、大范围的连续折返跑动进行压迫,并在激烈对抗下快速完成技术动作,这对速度耐力和抗疲劳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像菲尔米诺、曼朱基奇这种奔跑防守不知疲倦的前锋没有一个教练会不喜爱,他们之于球队的战术价值远不只是进球。

默契。

不成体系、各自为战的压迫很难成功,一般情况下,场上要有一个领防者来决定和发起压迫,并且有一个后防核心来指挥队友的动向与站位,各阵线之间不断交流呼应。在曼城的比赛里我就经常看到领防的德布劳内在背后用手势给队友一个方向。压迫最忌讳一个一个上抢,全队必须协同作战统一行动,在同一体系中配合时间越长、越默契,压迫的质量就越高。

战术执行力。

球员是战术的执行者,高位压迫需要球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球场上的时间、空间进行阅读,时刻注意球的发展动向,根据自己、队友、对手以及球所在的位置,准确预判、及时反应、快速决策,西蒙尼的铁血马竞就是战术素养和纪律性的代名词。

紧密阵型。

既然压迫是为了压缩对手的进攻空间,防守方自然要形成衔接紧密、层次分明的防守阵型,三条线保持合理的纵深距离,避免阵线拉得过长而导致的前后场脱节,让对手获得反击空间。另一方面,防守方又得覆盖尽可能大的防守范围。一般3-4人的三角或菱形是最好的小组搭配形式,短传为主的球队天然就具备这一条件,比如巴萨、曼城。

反攻能力。

抢下球后,拿球球员应该尽快将球向前发展,协防球员迅速转换角色变成接应球员,寻觅攻击球门的机会。如果拿不住球或者很快又把球权丢了,那么压迫便没了意义。当年巴萨的压迫之所以令诸强震怖,原因就在于他们每一名球员都有直接渗透防线的能力,就算没法在第一时间发起进攻,也能从容将球过渡回中后场重新组织。

【什么时候开始压迫?】

球员毕竟不是机器人,在一场90分钟的比赛里很难要求他们做到一刻不停地高速跑动,所以第一上抢球员对压迫时机掌握就变得很关键。

防守方在有球区域占据人数优势。随着球员们的个人能力越来越强,防守的强度与难度也越来越高,一对一单防或人数对等的防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如何在局部建立多打少或多防少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全局性优势就成了每个主教练重点研究的课题。

球靠近边线。在边路,进攻球员的出球方向、线路、选择相对较少,视野和活动空间受限。有了边线这个天然防守者,即便防守方抢不下球,也有机会将球破坏出界中断对手的进攻节奏。

进攻方在后场中长传。这是因为在中长距离传球时,球在空中或地面运行的时间较长,线路和落点容易提前判断,防守方有充分的时间组织压迫。

进攻球员面对本方球门控球、接球、追球。这时进攻球员背对着进攻方向,视野、接应点、出球角度都受到限制,有利于防守球员迅速靠近,迫使其无法转身从而只能回传或横传。

进攻球员没做好接球准备、没完全控制好球。这就涉及到了赛前准备和很多细节问题,例如哪个球员脚下技术不足?哪个球员动作衔接慢?进攻球员是否是弱势脚控球?等等。此时进攻方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较大。

【到底该怎样进行压迫?】

重点来了!敲黑板。

当机会出现,离球最近的防守球员迅速上抢,主动加快比赛节奏,封闭持球人向前的路线,引诱或迫使其向某个特定球员(技术欠佳/背对进攻方向)或区域(边路/进攻方人数劣势)出球/带球。

协防球员迅速靠拢进入有球区域,占据有利防守位置,孤立进攻球员制造局部人数优势,形成合围后逐步收缩阵型挤压空间,同时掐灭潜在的出球路线和接应点。

随着球的发展,防守球员通过持续的整体移动,不断给进攻球员施压,绝不能放松压迫强度,让进攻方获得喘息的时间。

归根结底,高位压迫的第一目的是重新夺回球权,最终将场面上的优势转化到比分上。至于压迫应该持续多长时间,到什么时候停止,瓜迪奥拉给出了他的答案——5秒。

在压迫开始后的5秒内展开最大强度逼抢,如果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就停止压迫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转入阵地战防守模式,这一原则对于控制球员无谓的体能消耗、避免时空拉长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别说你已经懂了……】

当然,以上我们所说的高位压迫的种种,最终都只是局外人的纸上谈兵罢了。足球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压迫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球迷也好,足球从业者也罢,多补充些知识固然好,但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总觉得自己比那些职业的球员、教练们更懂球。这年头,不是找两张图画两条线码几行字就叫做专业复盘分析了,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比什么都重要。

标签: #高位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