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时看官们对“算法历史”大约比较重视,兄弟们都想要了解一些“算法历史”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对于“算法历史””的相关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天文学的发展,包括宇宙观、观测仪器和天象记录三个方面。随着我国古代科学家对天体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到两汉时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学说。
一是宣夜说,认为天是没有形体的无限空间,日月众星自然漂浮于宇宙虚空之中,依赖气的作用而运动或静止。这种宇宙观反映了宇宙无限思想和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此说东汉时失传,详细内容不复为后人所知,只因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他所著的《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有关宣夜说的一些内容,才使这一假说流传下来。
二是盖天说,《周髀算经》是其代表作。此说认为,天像盖着的斗笠,地像覆着的盘,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中间相距八万里,日月星辰随天盖而东升西落。这一学说按蔡邕所说:“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
三是浑天说,认为整个天体状如鸡蛋,地如蛋黄,居于天体之内。所以,天外地内,天地俱乘气而浮,载水而行。这种说法在科学上虽然仍有很大缺陷,但比上述两说近于实际,所以被史官采用,在我国天文学思想体系中长期占统治地位。汉代史官观测天象的铜仪,就是根据浑天说设计而成。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太史令张衡。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他著有天文学著作《灵宪》一书,解释天体的起源和天体演化的一些问题。
张衡在落下闵(汉武帝时人)、耿寿昌(汉宣帝时人)等人创造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以齿轮系统与漏壶相连,使浑天仪自动运转,其速度与人们所视天空物体运动速度相一致。这个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即天体仪)用铜铸成,球面上标出黄道、赤道、南极、北极,刻有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座,每天有规律地回转一周。以此仪器在室内观察星体的出没,和实际完全一样。
张衡鉴于东汉地震频繁,还创造了地动仪,以测定地震的方位,138年曾准确地测出了在甘肃发生的强震,被当时人视为神奇之物。
汉代关于天象的记录非常丰富,《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都有详细的记载。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就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载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事实上,在这以前我国还有更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淮南子》中的“日中有跋乌”一语中的“跋乌”就是黑子的形象。《汉书·五行志》所记载的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日黑居仄,大如弹丸”等,都是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汉代关于日月食的记录不仅日趋详尽、精细,而且体现出对于日月食怎样发生问题的探索。《周髀算经》已经认识到,“日兆(照)月,月光乃出”懂得了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太阳光照后反射出来的。东汉张衡不仅了解月光是日光的反照,称“月光生于日之所照”,而且正确阐释了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即"蔽于地"而形成的原理,他把这种影子叫做"暗虚"。
天文学的发展为历法的改进提供了基础,秦汉时期的历法编制取得了重要成就。秦和汉初沿用《颛顼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残篇,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元光元年(前134)历谱,用的都是《颛顼历》。这种历法以十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仍称十月而不称正月。秦朝因避秦始皇名讳而称正月为端月,汉代改称正月,最后一个月叫做九月。但《颛顼历》年代久远,日月差数无法校正。
汉武帝时,司马迁、落下闳、唐都、邓平等人改《颛顼历》而制《太初历》,于元封七年(前104)颁行。汉朝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并采用了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发展过程中一次划时代的进步。
汉成帝时刘歆又采用《太初历》的数据,作《三统历》,规定一年为365又1539分之335日;一月为29又81分之43日,在19年中置7个闰月。这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
东汉晚期的刘洪创制了《乾象历》。东汉早期人们发现了月亮的视运动不均匀,即每天月亮的行度都不一样,刘洪采用了数学的内插法,提高了推算日月合朔和日月食发生时刻的准确性。
《周髀算经》是一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数学著作。此书主要是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天文学中的盖天说,《隋书·经籍志》将此书列入天文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相关说明。它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从而认识了勾股定理。
《周髀算经》中还有开平方和等差级数以及非常复杂的分数运算,这些主要是解决古"四分历"的计算问题。所以,《周髀算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史和数学史的极其重要的文献。
汉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是《九章算术》。此书出于众人之手,经过长期补充和修改而成,最后定型于东汉和帝时期。它从土地的测量与计算、粟米交换、比例分配、仓库体积、土方计算、赋税摊派等问题中,选出246个例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章。在这些问题的解答中,应用了分数四则方法、比例计算方法、开平方、开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分数四则和比例的算法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加减法的运算为世界数学史上首见。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算筹为工具的数学体系的形成. 开启了中国数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它在世界数学史上,可以和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相提并论。
1983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算术书》。根据推算,此书抄写于西汉初年,成书时间应更早些。书中的体例和有些内容与《九章算术》相似,二者可能有某种传承关系。但也有一些内容是《九章算术》所没有的。竹简《算术书》的年代要早于《九章算术》,这是我国数学史上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
标签: #算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