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今天耳熟能详的高干,你知道当年是如何划分的吗?详解其由来

活简单点 1030381

前言:

现时同学们对“高干”可能比较关注,兄弟们都想要了解一些“高干”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对于“高干””的相关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朋友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高干这个名词,诸如高干离休所、高干子弟、高干文等等词语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高干,顾名思义,就是高级干部。例如我们喜爱的《我爱我家》中的傅明老人就是一个高干。但关于具体到什么级别才为"高干",又是怎么划分的,其中很多弯弯道道恐怕很多人至今仍是说不清楚。

而我们作为一个共和国的公民,了解下自己国家公务员行政系统的级别标准还是有必要的。就算你不打算进入仕途,起码也能丰富下你的知识,增加你和朋友茶余饭后的谈资。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详解下当年我国有关行政级别中高干的划分和概念。

以前的通俗说法一般是把行政13级(副局级、副地市级低限)以上的统称为高级干部,全国大抵都是如此。但稍微特殊点的是北京,因为毕竟是首都,各个重要部门基本都在这里,高级干部无数。所以在北京的很多圈子里有自己的划分标准。例如按大作家杨沫的儿子老鬼曾经的说法,在当年他们北京的"大院子弟"的圈子中就是行政8级以上才能算高干。

另外,你还可能不知道的是,并且按照当时的有关文件,行政13级以上的高干还分有2层:副部级(7级)以上为第一层高干,(正)师局地级(11级)以上属于是第二层高干。我们在这里把当年的一份文件列出,图1和图2就是见过初期五十年代的高干休养和评级的规定

图1.

图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图1提到了两个高干的范围:副部以上,军队正兵团职以上,因52年评级时副部长最低是7级,准兵团级则相当行政7级,所以行政7级以上都是第一层高干;而图2是定级的批准权限规定:7级以上是国务院或中央政府主席审批;8-11级则呈中央人事部审批。由此可见这两个层次干部的不同。

所以依此我们可以看出,行政7级以上是第一层高干;8至11级是第二层高干;12至13级是一般高干。不过这些情况只适合五十年代的情况,我们知道,65年后军队定行政级别时正军级的基本标准是行政7级,但在五十年代时正军级干部转业则是定的8级。

另外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将官和师职到正兵团职任命都是由国务院总理任命发布,有很多朋友可能都以为这是军委职权范围的事,怎么是由管行政的国务院来管呢?这里顺便给大家解个惑,因为军队的任命命令都是以国防部文件下发的,而国防部则是国务院的一个下属机构,所以就会出现根据不同的批准权限,将官和师职以上到正兵团职都要由总理批准。如下图:

上图就是当年于应龙大校奉调开赴新疆组建空军第九军并任空军第九军政治委员的任命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

另外有朋友可能对文件中"二等四级以上的技术人员"和"一等三级的翻译人员"的概念可能搞不清楚。这里也一并解释一下。这两种说法是指4级以上的技术人员(如工程师、医师等)和翻译三级以上的翻译,那是因为卫技4级、工程4级等的工资和翻译3级相同,换言之就是卫技4级等同于翻译3级。下面有两个级别工资标准的图片,比较两个工资标准就能理解这个说法了。

五十年代是新中国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建国初期,管理地方的行政干部很稀缺,也因为地方安全的需要,在50年代初期一些省市的一把手直接就是军队中的高级干部来担任。但到了54年以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随着干部班子的不断补充,局势的逐渐稳定。军队干部就逐渐退出地方行政管理。同时54年以后地方干部的行政级别待遇相对部队干部也有所下降。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评级的标准,也就是细说下高干的划分。

杜者蘅

50年代早期的评级是以时任职务为主导的,如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就是3级定了的,而不管以前是什么资历和职务,担任了政务委员的就是4级等。但当时别的也有很多职务是一职数级的,这些职务的定级标准的上限还是下限就和职责的重要性和资历有关系了。如52年的省长,资历老的有的是5级,资历浅的有的是7级,例如1937年11月加入我党的辽宁省长杜者蘅就是7级。

所以能评定到哪一级,当时担任的职务重要性是最主要的,其次就是看参加革命的资历。另外根据评升级实施的实际情况,下面2个时间段的职务对级别评定影响很大:

这两个重要时段分别是:52年8月前(第一次评级是52年8月结束)和54年底前(55年2月级别标准作过调整),再以后的职务对高干的级别就基本没什么影响了。

56年起7级以上的不再调升,就是说升职也不升级;8级以下的有少数的调升。60年起,10级以上不再调升,个别必需提升的则需要打报告审批。例如当年的柯庆施58年当了政治局委员,3届人大还当了副总理还是5级,没有调升。

当时,广东很多干部都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资历非常老,但因为职务不高,定8级的很多。其他地区也是如此,你资历再老,如果那时的职务不高,级别也上不去,例如华东的夏征农,26年就入党的,当时担任山东分局宣传部副部长,最高也就评了8级。而何伟,是1936年的党员,评级时职务是华南分局常委、广州)市(直辖市的一把手,被认为是一把手标准的低限,所以被评为的7级,比26年入党的夏征农还高上一级。

我们可以从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年的评级标准主要是以时任职务为主要着重点。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年评级中的一些细节规则,也为大家总结下。

夏征农

这里先说下,上述这些资料都是有基本可靠的资料来源的,不过由于也有特殊情况的存在,个别人的情况也会有出入,如果有这些问题欢迎指正和提供正确信息。在这个信息时代,能为广大网友提供一份详尽的资料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熟悉行政级别信息和资料的朋友有的可能看的出,常有一些人的级别好像比我们感觉的要低或高一些(多数的比感觉的要低),后面告诉你原因。也有一些网友对给出的一些图中的级别(工资)标准的真实性有疑问,这里可以告诉你,这些级别信息资料的可靠度是很高的。

一,我国第一次行政评级时间是在52年,当时评定的条件是根据职务大小、工作繁简、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另外适当照顾资历,标准(除1,2级)则采用一职数级、等级间有交叉的方法制定。

下图三张图就是52年的职务级别工资标准,第一张是复制,但第二三张是52年印制的标准,虽然不很清晰,还是能看出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是行政2级等。

二, 52年以后国务院(当年也叫政务院)在54年和55年又发过新的待遇标准(见下三图),有些职务的级别在不同的标准里有所不同,如52年标准中大区(军政委员会)正副主席是3-5级;54年标准中大区(行政委员会)正副主席是3-7级;所以同样的职务在52年担任和在54年后担任级别就可能不同。

三,很多职位是一职数级,这就规定了职务的最高和最低级别,资历浅的一般在最低级别,当时的行政评级也和评军衔的原则相似,一般评定都是就低不就高。

四,提职不提级情况:提职的,如级别已经在新担任职务的最低限,那么10级以上的一般就不提,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感觉一些人级别偏低的原因。不过也有个别的提过级,如当时的建设部部长万里和教育部副部长周荣鑫就是56年提到6级的。不过60年代初开始就一律只提职不提级了。

五,另外在50年代初,省市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的级别评定比现在的要低些。

例如宋日昌,1927年3月加入共产党,评级前后职务分别是:皖北行政公署主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1954年9月起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由于规定行署主任,大区副秘书长最高只能7级,宋老资历如此之老,所以也只评了行政7级。

刘季平

而刘季平老先生也是1927年的老党员,担任过苏南区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市长。苏南区常委,也只评到行政8级,已经到了规定的下限了。

看完这些,你现在应该大致明白当年我国的行政级别的的划分了吧,也明白高干这个名词的由来了吧。在后来的年代,这个标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变动很少。也是我们国家至今的公务员行政级别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今天的人说到高干,很多人都带有羡慕的成分。然而你不知道的是这些高干们背后巨大的付出,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例如当年的这些高干们,他们为共和国红色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人多年妻离子散,还随时背负着生命危险。建国后又在各个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奔走操劳,殚精竭虑,很多人都因为劳累过度而早死,为祖国,为人民而奉献了一生。

他们是共和国的奠基石,他们也是祖国发展的幕后英雄,他们所获得的待遇和回报也当之无愧!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永远值得我们追忆!!!

标签: #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