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了解植物的演变、水果的生长,北京大兴四校师生与科学家面对面

新京报 97

前言:

现在姐妹们对“演化与演进”可能比较关切,咱们都需要分析一些“演化与演进”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演化与演进””的相关文章,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姐妹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找到科学干饭的最佳姿势;在植物的世界里徜徉,了解植物与我们生活的连接……11月17日,北京市大兴区四所学校的师生迎来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他们和科学家们面对面,畅游科学海洋。

这是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活动现场。当天,北京食品学会田维娜老师走进五一小学大兴二分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走进大兴三中,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沈元月走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走进大兴区孙村学校……他们走上中小学校的讲台,分享科普知识和科研经历,点燃孩子们对于科学的梦想火花。

“专业干饭人”田维娜现场分享如何科学干饭

“你们觉得干饭这件事重要吗?你们喜欢干饭吗?你们平时干饭的主要场所在哪儿?当天上午10点,在五一小学大兴二分校,田维娜用三连问开启了《当好科学干饭人,方为优秀小学生》的分享。

田维娜为小学生们分享科学的干饭姿势。夏志杰 摄

本科就是食品科学专业,硕博士期间依然是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后乃至目前工作依然与食品科学有关,田维娜笑称自己是“专业干饭人”。她告诉学生们,科学干饭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健康卫生,二是营养美味,三是品类多样。

随后,田维娜展示了各种食物的图片,让现场的师生选择自己日常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我喜欢吃冰激凌”“我喜欢吃烧烤”“我不爱吃鱼,我吃鱼会过敏”“我不爱吃大豆,因为豆浆有沙沙的口感”“我不喜欢吃鸡蛋里的蛋黄,因为太干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不停地分享着。

针对师生们分享的饮食偏好,田维娜表示,科学干饭要考虑对食物的耐受性,鱼类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食物营养来源,但对鱼过敏的同学一定不能吃,“可是蛋白质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身体缺乏蛋白质就会长不高。那对鱼过敏的同学就可以找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替代鱼。”但是,如果单纯因为不喜欢吃某种食物而减少摄入量,可能就会对人的身高、体重、视力等方面产生影响。

田维娜表示,目前,少年儿童健康问题有很多,比如肥胖、身体素质全面降低、视力不达标、缺铁性贫血等等。随后,田维娜介绍了目前少年儿童在饮食问题上的误区,比如谷类摄入量下降、一日三餐主食都是精制大米、用汤泡饭、不喝牛奶吃钙片等等。

在解释误区的同时,田维娜也给学生们提供了饭食营养又养眼的方法,比如吃彩色的米饭,“我们需要彩色的米饭,可能今天是橘黄色的、明天是紫色的、后天是彩色的。做米饭的时候可以放一些玉米、小米或者南瓜,就是橘黄色的米饭;放点儿紫薯就是紫色的米饭。”田维娜还告诉学生们,钙最好的来源就是牛奶,不仅含量高而且吸收好,建议学生们每天至少饮用300克牛奶,再加上少量豆制品,“就可以不用吃钙片补钙了。”

最后,田维娜还分享了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食物的分类,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平衡膳食宝塔,还给出了一个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2022),包括油盐类适量、大豆坚果奶类2-3份、禽畜肉蛋水产品类2-3份、水果类3-4份、蔬菜类4-5份、谷薯类5-6份,引导学生们学会科学的干饭姿势。她建议学生们要保证吃好早餐,重视户外运动,少吃零食。

记者注意到,干货满满的分享让学生们收获颇多,田维娜与学生们的频繁互动也让大家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趣。“之前都没有想到过干饭还有科学,听完讲座我知道了如何科学干饭,一定要吃健康的食物。”该校五年级二班学生吴雨彤如是说道。“对孩子们有很大帮助。因为有的孩子吃东西其实不太注意,干饭这件事也要跟家长沟通,让孩子们在家里也能好好吃饭,更加有利于他们的身体成长。”该校教师张煜表示。

从有花植物到农作物,北大学者分享植物的分类与演变

绿色、细胞、小草、大树、花……11月17日下午,大兴三中初一初二几百名学生聚在学校礼堂里,争先恐后地说出一个个词语,回答顾红雅“看到‘植物’两个字你最先想到什么”的问题。当天,顾红雅用这个问题开启了“植物和我们的生活”的分享。

在简单介绍了生物的分类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之后,顾红雅依次分享了有花植物中的菊科、兰科、豆科、禾本科、蔷薇科、十字花科、唇形科、葫芦科等物种比较多或经济价值较大的植物类群,其中,菊科物种最多,有1600多个属,共3万多个物种,包括向日葵、菊芋、菊花、大理菊、除虫菊、黄花蒿等。

月季与玫瑰的区别、“和平”月季背后的故事、用于饮料的植物……顾红雅在讲述中分享了很多有趣的植物知识。随后,顾红雅告诉学生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作物均由人类从野生植物驯化、培育而来,“在中国驯化成功的重要作物,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她现场分享了栽培水稻、小米(谷子)、大豆(黄豆、毛豆)和水果猕猴桃的驯化或培育故事,还讲述了玉米、土豆、番茄等从国外引进的重要作物。

“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将狗尾草驯化成我们今天吃的小米。”在听到顾红雅讲述日常吃的小米是从狗尾巴草驯化而来时,不少同学发出惊叹声。

现场,顾红雅还讲述了植物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以及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布劳格,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著名药学家屠呦呦等科学家的故事。

大兴三中的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参与互动回答问题。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讲座结束后,顾红雅特别设计的“看照片说植物名字”有奖竞猜掀起了现场活动的高潮。石榴花、核桃幼时的果实、荠菜、挂在枝头的枸杞……这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变得“陌生”起来,不少学生都积极举手尝试回答,不少同学都成功说出了正确答案。

“植物是个大宝库,等待我们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去探宝、去发现!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希望大家有机会跟父母一起到郊外,甚至你们在逛校园的时候看到植物也可以去认识一下,有时你们会有非常惊喜的发现。”顾红雅说道。

换个角度看植物,史军讲述植物塑造的人类历史

“植物很常见啊,路边的绿化带里、我们的校园里,都有很多植物。但我没想到的是这么小的一个东西能有这么大的作用,还能影响我们的身体构造、饮食习惯。”11月17日下午,史军在大兴区孙村学校的讲座结束后,该校八年级二班学生刘米妮感慨道。

当天,史军以“植物塑造的人类历史”为主题开启分享。同样与植物有关,史军的分享更多侧重于植物给人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他引导着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而认识到植物对人类的塑造远超想象。

从一颗智齿的照片引入,史军告诉学生们,现在很多人会因为长智齿导致牙疼,但这颗牙齿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不是一个纯粹给人类惹麻烦的事情,长智齿或者智齿萌动这个基因在人类的历史上实际上是一个优势基因。”

史军以所有灵长类的“亲戚”大猩猩为例介绍,大猩猩就是一个素食主义者,跟人类祖先的食谱差不多,“植物性的食物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都是美味的果子,而且不同季节果子的供应量也不同。所以植物性食物中,来源最有保障的就是叶子。”但吃叶子一方面是费牙,因为只有磨碎食物才能获取能量;另一方面是费时间,因为叶子的能量密度很低,“大猩猩每天嚼叶子的时间长达六个小时。”

在这种背景下,智齿的诞生成为了延长牙齿生命的存在。“这个牙齿的存在促使了那些已经具有相当的生活经验的、有智慧的人类个体能够存活下来。”史军说道,火和工具的诞生也与人类祖先“吃素”的饮食结构有关。“很多植物性的食物是不能生吃的,比如四季豆,生吃有毒。”史军表示,恰恰是植物性食物需要进一步处理,才促使着火和工具的诞生,“火能煮熟食物,工具能磨碎食物。”

然而当食物越来越软、越来越不耐嚼的时候,人类的颌骨发生了变化,“颌骨变小了,智齿的位置没有了,那智齿再生长出来就会挤占前面牙齿的位置。”史军向学生们说道,“你看拔智齿这件事,还是跟我们人类祖先与植物打交道有关。”

除了与人类的身体构造有关,史军还分享了植物如何影响文明的起源、汉字的形状等。

史军在孙村学校讲述植物带来的影响。学校供图

讲座最后,史军以随处可见的苔藓和中国目前最高的大树为例,告诉学生们植物各有自己存活的方式和位置、彼此无法替代,每种植物或者每种生物都有自己最适合生存的位置,它们在不同的地方生存并适应环境,“反观到我们身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技能、各自擅长的事情,也有不同的成长路径,那社会上一定也有适合于我们的不同位置。”他希望学生们能更多地了解植物,从植物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得到更多精神上的营养,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这个案例让该校八年级三班学生窦琬清感触颇深,“大树和苔藓在自己适合的环境下都会生长。就像我们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要积极向上。”与此同时,窦琬清也表示,通过讲座让自己对植物学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了解。

孙村学校校长张富国全程听了讲座,“学生们对史军博士分享的内容很感兴趣,听得也很认真。我自己也觉得这种形式特别好,我都学习到了很多原来没有接触的知识。”

从子房到果实,沈元月分享水果好看好吃的秘密

11月17日下午,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沈元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分享了“好看好吃的水果由来”。

沈元月向学生们讲述了水果的由来。马然 摄

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过仙桃、人参果;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起源是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了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古诗词,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等故事……沈元月在讲座开始就分享了果实与生活和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沈元月告诉学生们,水果的商业用语为果品,植物学用语为(肉质)果实,“果树学中的果实主要指被子植物子房及其包被物发育而成的多汁肉质可食部分”。与此同时,果实又有多种分类,比如桃、杏和李子,是仅由子房发育成的果实,为真果;苹果和梨等由子房花托或花被共同形成的果实,叫假果。

雄蕊、雌蕊、胚珠、花瓣、胚囊、花托、萼片……沈元月用一张花的结构图,向学生们展示了花朵的构造以及子房在花朵中的位置。随后详细解释了子房发育至果实的全过程,以及果实各部分的由来。沈元月还分别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桃、李子、杏、苹果、梨、葡萄、番茄、橘子、草莓等十余种水果所属的类型,以及日常食用肉质部分。如桃、李子、杏和柑橘可食部分为子房;苹果、梨、草莓可食部分为花托;无花果和菠萝可食部分为花序,类似“菜花”;荔枝、龙眼、石榴和榴莲可食部分为种皮;等等。

讲座最后,沈元月还留下了一些思考题,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水果好吃好闻是咋回事?水果变软是咋回事?南方的水果如荔枝、龙眼、山竹和榴莲等外果皮为何硬化为“壳”?而桃子的内果皮硬化为“壳”?如何培育和栽培出好看好吃的水果?等等。

最后沈元月总结道:“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花果累、低调做人”,果实不仅能给身体提供丰富的营养,也为大家提供传统和现代的精神文化“食粮”,“未来,果树文化和园林艺术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乐章。”

贴近生活的主题、风趣幽默的讲解、有用好玩儿的小知识,沈元月的讲座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师生。该校六年级一班刘博楷表示,自己通过讲座了解了更多科普知识,也学到了水果的生长和变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走进校园。

据悉,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和新京报社承办。今年已陆续走进门头沟区、房山区、经开区、延庆区、平谷区和大兴区等地的近30所学校开展活动。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标签: #演化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