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从6亿到15亿,从背诗泪流满面?《长安三万里》成了“国漫标杆”

令狐伯光 12154

前言:

如今朋友们对“长安三万里百度网盘”大约比较注意,大家都需要了解一些“长安三万里百度网盘”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安三万里百度网盘””的相关资讯,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文|令狐伯光

2023年的电影市场还挺有意思的,因为“疫情”的原因积压的片子太多。导致从春节档,五一档,再到现在暑期档都是一堆片子打架。加上今年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整体形势不行,暑期档也没有怎么限制引进好莱坞大片。

这就导致一堆国产片和一堆好莱坞大片围殴,结果国产电影大获全胜。

这当中暑期档上半场有三部电影都很有意思,那就是在票房上面都实现了逆跌(也就是逆势增长),分别是一开始的《消失的她》预测20亿左右的票房,结果逆势爆发到现在33亿;王宝强的《八角笼中》预测票房在10亿多点,现在逆势增长到20亿左右。

国产动画《长安三万里》很多人更是不看好,一是追光之前动画作品票房都在5亿左右,正常情况票房也会差不多。同时这部动画电影长达三个多小时,小朋友只怕很难坐得住,一开始预测和票房走势也都是在6亿左右。

结果万万没有想到,《长安三万里》质量过硬,口碑爆棚。开始在一众大片里显得毫无存在感,但却靠着超高的口碑超越《消失的她》,力压《八角笼中》,最近都成了单日票房榜冠军。

现在最终预测票房也来到15亿,今年简直是中国影视剧逆袭的一年。

小孩子背诗,成年人泪流满面?《长安三万里》是部好动画吗?

我看到网上有不少人说这部动画票房逆袭,口碑好是因为唐朝历史非常精彩,角色原型经历丰富。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多拍唐朝历史,李白和杜甫的影视作品,又有几部经典了?另外还有人说电影跟流水账一样没有重点和起伏,全靠画面撑着。

现在票房这么高,可能是吃了家长带小孩暑假看电影学唐诗的福利?

这个典型就是不懂剧本了,这种纪传体反映历史事件的电影,说了很多人可能不信,《长安三万里》已经是剧本很好的那种作品,今敏有一部动画叫《千年女优》,包括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也是类似的叙事,当然它们剧本要更好一些。

但《千年女优》也好,《阿甘正传》也罢,它们就是拥有直击那个年代日本,还有美国普通老百姓的力量。你要说《长安三万里》剧本也是一部流水账不假,但这个水不是我家水龙头里的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个水,他拥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这种叙事流水账的纪传体电影,我们一般称之为传记史诗片。

《长安三万里》剧本在角色塑造,情感情绪,角色和历史事件对应,人生不同时代机遇与中国文化等层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如果硬要说问题中间高适回到家乡那一段,叙事上面有点冗长了。

这部电影以高适和李白两人为主角,从青年相遇相知,到高适长安碰壁,再到扬州遇李白之行第一波高潮,后面都是这样的叙事结构。角色成长,历史事件,情绪碰撞,戏剧冲突,再到最后一开始太监的调查和战争铺垫,李白和高适的相仆之术等等都填上了。

如果从剧本角度上看,《长安三万里》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有史诗之象。

这里就不从剧本角度,还有历史角度分析了。这部电影票房高除了孩子去背唐诗,我相信很多成年观众也会看得非常感动,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成年人看的是人生?《长安三万里》为何让人泪目

这部片子对于成年观众来讲,很多场景和戏份令人感慨万千,作为成人来讲,我其实对高适和李白是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感触很深,再潦倒、再落魄,人也总得有理想吧,高适如此、李白也是如此。

高适是一种入世的心态,我觉得他更像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一群人,岁月磨平了棱角,但是还是不忘着心中的那一份理想,高适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所以才目标坚定,我觉得这也是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很多人觉得这部动画未必把李白刻画得很好,甚至有黑李白的说法。因为电影给我们的感觉他更像是我们才毕业的大学生,这个好就去试试,遇到了挫折就半途而废,虽然他确实才华横溢,但最后职场上一事无成。

侍童问高适为什么没有收录杜甫的诗,高适没有直接回答,用比较厚黑的角度想想,高适的那个位子收杜甫的诗不是太合适。而且历史上杜甫的诗也是到中唐之后才被更加推崇的。

整部电影里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地名是三处,长安、黄鹤楼还有扬州。

而且在电影里扬州出现的比长安还要早,其实电影里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安史之乱对于扬州的影响很小,永王之乱也是很短时间,扬州并没有受到严重破坏。不然杜牧也不会还在写“春风十里扬州路”。

白居易如果面对一个破败的扬州也想不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千古名句吧。不过动画还是很写实的,扬州的栖灵塔,大虹桥,二十四桥都在这个电影里出现了。

这部动画电影以较为成人化的做法,将两个诗人用明暗线的手法来展示了出来。有剧情有人物有诗篇有内涵。成人看得感慨万千,但是儿童估计看不出来了。不是带有一定的欣赏诗文背景的大人看这个估计只是囫囵吞枣。

在那个浪漫的时代,李白那么不羁的样子都可以被接受,被原谅,被传颂,展现的就是一个大气。看这个片子,讲究的就是一个心胸开阔,有豪情!要是在电影环境上锱铢必较,我觉得这个观众反而配不上这样的电影了。

小孩子背唐诗让人骂?《长安三万里》真的善莫大焉

这里再聊聊儿童背唐诗的问题,我倒觉得看着这部电影听到有儿童背诗,恰恰是欣赏这部电影最好的bgm。因为其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是比较强烈的,但其又蕴含了比较广度的人文色彩。

比如,塑造人物的坎坷的遭遇,怀才不遇的遭遇,这个又是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警示。

说是厌童,倒不如说是对自我权利的极致追求,从而在公众场合自然而然地极端忽视他人的权利。

当然公共场合打扰别人肯定不对,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儿童背唐诗。事实上来说不是在厌童,而是为了极致追求自己的看电影的权利。是不是儿童都会被这样的极端利己的自我者厌恶的。

说到底,这就是在极端地巩固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他人的权利,从而展现出了一种偏见式的厌恶的感觉。这几年类似公共事件其实不计其数,而这次踩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身上了。这次的电影场景又是典型的针对了家长和孩子组合的这种方式中了,也算是没法避免吧。

我是觉得小孩子能参与背诵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一点也不会因为这个电影院里有小孩背诗就生气,反而觉得电影的目的达到。电影创作的初衷不就是要用诗歌引起大家的共鸣,回忆起大唐那个绚丽的时代,感受李高两人“大鹏一日同风举,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豪情吗?

让人能感受到这种诗情,能引发共鸣,不正是导演追求的吗?只不过被引发的是可能是大人,也可能是小朋友而已。

不完美,改编历史有争议?中国动画需要《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真正做到了当初某动画的宣传:以历史为骨,以艺术为翼。

这电影的主线是根杆挑起故事一面旗,以军事政治双危机的现在引出往事,高适的往事,再以高适引李白,以李白引长安,电影里的长安不是地点不是背景不是口号,是时间的培养皿是历史的兴衰台,角色们在长安几进几出,关系一直在变化。

少时壮志入长安,人生迷途入长安,得意尽欢入长安,天下大乱入长安,最后只剩高适一人,不在长安入长安。用自己一生撑起旗面的不是李白,是高适。

有李白的盛唐越浪漫越精彩,与高适代表的历史现实越苦涩越难过,而这一切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早在三十多年前高适第一次来长安时,他就看到了过去留给未来的伏笔。

所以电影中段李白最得意最欢乐的时候,高适只看了一眼就草草离开了长安,主动放弃跟随挚友攀高枝的机会。融不进去长安的人才能看得真切,这样的人才能救长安。可为什么要救长安呢?既然它砖瓦之间早生裂痕,那让它塌了烂了不是正好吗?

因为长安,真的值得救,因为盛世大唐,值得每个中国人怀念和唏嘘。

电影最后李白被高适的书童一顿教育,好像这辈子白活一样,可他随着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怀大笑,泛舟前行时真的浪漫至极,这就是天人的可爱和纯真,这就是谪仙人的浪漫。

这部动画的门槛其实在于观者的年纪和阅历,在小朋友眼里是绚丽的画面,是课本里面的人物活了,也是自己背过的唐诗,在中年人眼中是怀才不遇,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一次次倒下又爬起来的经历。

但如果你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既没有紧张刺激的商业桥段,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情表达,既没有炫酷的特效也没有逆天的主角光环,甚至没有明确的主流价值观输出。他更像一杯泉水平淡清冽但值得回味。

中国需要这样的动画,也需要这样的电影,希望能有更多的《长安三万里》。

#时事热点头条说#

标签: #长安三万里百度网盘 #长安三万里百度网盘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