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漫谈读书

名榷传媒徐周辉 110

前言:

而今同学们对“南通张晏书法卖多少钱”大体比较关切,各位老铁们都需要了解一些“南通张晏书法卖多少钱”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南通张晏书法卖多少钱””的相关内容,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南通的张晏老师谈书法时说:一日不书,便会退步;三日不书,同行便知道了;三月不书,外行人也知道了。其实读书亦然,黄庭坚云: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把读书提到美容的高度了。在我的理解里:譬如一个女子,粉黛之下颜如舜华,罗衫之中娉娉袅袅,然则一与之交谈,风韵全无,语言之于容貌并重且尤胜之。读书便是来修炼语言的,可以排除语言中的粗俗之气。一个人言谈举止优雅,风趣幽默,相貌平常也令人觉得可爱。因此勤读书有很多好处,甚至有雪花膏般的美容功效。

现在的学生读书,多读的是教科书,又多半走火入魔,离开了读书的本意。读书本来是很快乐的事。如旅游,访名山大川,登亭台楼阁,临池赏月;如探险,发现新大陆、桃花源。我女儿的读书分明是苦役,所有书本哪怕小说都是为考试而读,我总觉得她读得兴味索然。受我等逼迫,受老师教授,更受考试之束缚,这样的读书不是真的读书。那么怎样才是真的读书呢?简单地说就是像读小说一样的读书。有兴趣地读书,哪怕是在如厕、在旅途,拿起书来就读,不求甚解地读,不要理会他人的理解或者心得,谁见过读小说而翻字典的,偶有不明之处,读几次也便懂了。女儿文史科落后,只为无兴趣去读,或者我等早早扼杀了她读书的乐趣,倒是数理化之书她读得津津有味,奈何有中考之关,不得不有逼迫之事。

现代的教育造成学生的读书很不自由,有些老师揠苗助长,小学的语文老师便布置阅读《红楼》《水浒》,鼓励拿《读者》为圣经阅读,我记得上学时看小说会被没收。更有语文教育做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古人之文倒也罢了,死人总不能开口分辩;有现代作家自己做文章分析却也无法满分,弄出诸多笑话。文章的理解因人而异,并非作者的理解和读者的理解必须是一样的,我举个例子,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他的本意只在“相对”哲理思考,然而很多的读者感受到的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愁绪。诗人自己依然固执己见,在报上发文澄清自己的意图,掀起一场文学欣赏的激烈争论,似乎作者也没有体会到他写的哲理诗已被解读成抒情。而今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美文也许只是妙手偶得,阅读理解的答案怎么可以孰是孰非呢?

中文教育的主旨在于修辞而非语法,由此入学字词,进而理解成语,再接诗文。比如鲁迅小时候读书,老师出“独角兽”他对“比目鱼”,这样的游戏意境盎然,做过对子的人看到“清风”便会想到“明月”,语言之美油然而生。让人读书时有美的享受,人才会喜欢读书,让人读合适的书,才会有美好的心理想象,才会好读,只可惜我们的语言教育似乎渐行渐远了。

不仅文学,即便历史、哲学、数学之书,都可以用读小说之法去阅读的,有读书之乐趣才能读好书。成人治学科研,倘无兴趣,终究无果。大凡在某方面有卓越成就者,无不与其浓厚的兴趣有关。读书而无乐趣,不知其可也。而智慧来自于圣贤哲学,有读书之趣,才能渐入佳境,钻研理解起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读书最终还得追寻天道和大道。

标签: #南通张晏书法卖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