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咱们对“基于最短路径的随机游走算法研究与应用”大概比较关切,兄弟们都想要知道一些“基于最短路径的随机游走算法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关于“基于最短路径的随机游走算法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资讯,希望咱们能喜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几何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
布朗运动是将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液体,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其实是由许许多多分子组成的。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断地随机撞击悬浮微粒。当悬浮的微粒足够小的时候,由于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间,微粒在另一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超强的时候,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运动,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运动就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指的是分子迸出的微粒的随机运动,而不是分子的随机运动。)
随机游走模型
随机游走模型有时被称为布朗运动。随机游走模型首先由爱因斯坦在1926年以数学方式描述。由于自然界中的许多实体会以不可预知的方式移动,因此随机游走模型用来描述这种不稳定的移动。在这种移动模型中,移动节点随机选择一个方向和速度来从当前位置移动到新的位置。新的速度和方向分别从预定义的范围【speedmin,speedmax】和【0,2Π】中选择。每次移动会以恒定的时间间隔t或恒定的行进距离d进行,结束后会计算新的方向和速度。如果此模型的移动节点到达模拟边界,则它将从模拟边界“弹回”,其角度由入射方向确定,然后沿着这条路径继续移动。
许多随机游走模型已经被研究,包括一维,二维,三维和d-维游走。在1921年,Polya证明在一维或二维的随机游走能够完全确定地返回原点,这一特征确保随机游走模型代表了一种移动模型----可以测试移动节点在其起点附近的移动,不用担心移动节点因游走而永远回不到起点。
二维随机游走模型是热点。下图显示了一个二维随机游走模型的仿真例子。移动节点在300*600的模拟区域从起点(150,300)移动。在每个拐点,移动节点随机选择【0,2Π】的方向,选择【0,10】m/s的速度。在随机游走模型中,在改变方向与速度之前,移动节点前需经过指定的60秒,或移动节点可以在行进指定距离之后改变方向而不是指定时间。图1的移动节点在改变方向和速度之前总共行进10步(而不是60秒),与图一不同,图二的每次移动都是完全相同的聚类。
随机游走(Random Walk)模型详解:历史||数学表示||物理意义
随机游走(Random Walk,缩写为 RW),是一种数学统计模型,它是一连串的轨迹所组成,其中每一次都是随机的。它能用来表示不规则的变动形式,如同一个人酒后乱步,所形成的随机过程记录。1905年,由卡尔·皮尔逊首次提出。
随机游走的形式有:
马尔可夫链或马可夫过程醉汉走路(drunkard’s walk)莱维飞行(Lévy flight)
随机游走(random walk)矩阵可以看做是马尔科夫链的一种特例。
喝醉的酒鬼总能找到回家的路,喝醉的小鸟则可能永远也回不了家。
一维、二维随机游走过程中,只要时间足够长,我们最终总能回到出发点;
三维网格中随机游走,最终能回到出发点的概率只有大约 34%;
四维网格中随机游走,最终能回到出发点的概率是 19.3% ;
八维空间中,最终能回到出发点的概率只有 7.3% ;
定理是著名数学家波利亚(George Pólya)在 1921 年证明的。
物理意义
气体分子的运动、滴入水中的墨水 、气味的扩散、醉汉行走轨迹、花粉的布朗运动、证券的涨跌、抛硬币…
物理学、化学:Random Walk是扩散过程的基础模型。统计领域: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解决近似计算问题。信息检索:早期搜索引擎如Yahoo使用的是关键字匹配技术,性能容易受到关键词频率的欺骗,所以搜索效果不是很好。1998年Jon Kleinberg 提出了HITS算法,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 提出了 PageRank算法之后,搜索的正确率就得到了巨大的改观,这两种技术都是基于Random Walk。经济学:证券的涨跌
参考:
参考:
标签: #基于最短路径的随机游走算法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