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兄弟们对“矩形排布算法”都比较关怀,小伙伴们都想要剖析一些“矩形排布算法”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关于“矩形排布算法””的相关文章,希望兄弟们能喜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梁腹板:指梁除去与板重叠所剩下的部分,如下
这张图片源于某工程的图纸设计说明。
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涉及到了梁是否加侧面的构造腰筋,由于有国标规范的硬性要求,几乎所有图纸说明都会有标注出来,如上图。即使你不加,就按梁平面图原位标注做,后面广联达的云检查也会报错,提醒你。
侧面的构造腰筋是指这个位置。
图纸设计要求的目的很简单,当梁的腹板hw高达到一定高度,梁的侧面需要补充构造腰筋。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这个高度大于等于450mm,腰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
至于腰筋的规格直径,具体参见的图纸设计说明就可以,不同图纸都会有相应的要求。
相信到这里,大家对于这条“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需要在梁的两个侧面沿梁高度范围内配置纵向构造钢筋”这条规则已经了解明白了,别人教你的,或你在网上查找的也都差不多这么讲的。
然鹅,然而却却出错了。
出错争议的地方,在于hw的取值范围。,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留言。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留言
我们来看一下他所说的观点:
1、当梁下部钢筋有2排时,梁腹板高度=梁高-板厚-60mm;
2、当梁下部钢筋有1排时,梁腹板高度=梁高-板厚-保护层-钢筋直径/2
立刻,我查找了参考图集,12G901-1以及替代它的18G901-1,都是有这样的说法的,如下
图片在18G901-1的1-2页
hw不再指梁高-板厚,还要扣除一个S值的间距,
这就和平法图集16G101-1的90页的图示就有了冲突,如图。
腹板在工程概念上理解,就是指除去上下与板重叠部分,所剩下的部分。
在钢结构中,腹板,翼缘的概念也是一样的,钢结构的腹板也是指,结构高扣除两个翼缘板的厚度,怎么突然到了混凝土结构就多扣出去一个S呢?
当然,规则与规则有冲突,原来的知识概念受到冲击,那是不是真的自己所学的就是错的呢?那就问一下别人吧。
“张三,梁的腹板高度是指哪里呀?”
“啊?梁腹板高?不就是梁全高扣板厚麻,当是什么问题?就这?”
我通过询问很多同事,朋友,甚至是从事造价几十年的老造价员,给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没有考虑过梁底间距S 。
当然,我也百度查了一遍,几乎也是都是“梁高-板厚”的说法,也有的人有发现规则差异的,然而答案却只字不提,还是一样的“梁高-板厚”的说法,都是老复制怪了。
在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如下
确实,关于hw的算法,存在争议,百度百科得出的结论是:到底哪一种正确尚有待考证。
那既然说法有待考证,那咱们就考证考证呗~
总不能你去找甲方要量,跟人家说,我要的量有一定道理,但立脚点有待考证,那人家能给才怪呢!
翻看时,突然发现很有趣的几个字“取有效高度”,原来在看混凝土结构规范时,还真没有注意。
再次翻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在54页,找到6.3.1条规定,是关于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关于我们需要找的腹板高度hw,说法如下
hw——截面的腹板高度:对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对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对工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梁腹高对于计算方法上还是一样的,但对于取值上出现了蹊跷。
宽边b,规范很痛快的说了:就是T或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
高边h0,只说取有效高度,并没有取梁高。
已经逐渐明朗了,虽然规范上没有给明确的示意图。但根据理解,按16G101图集示意图的画法取整个整个梁高来算已经站不住脚了。
那有同学会问,那16G图集不也是规范吗?
国标规范>标准图集
规范是为了保证设计技术上的先进,经济上的合理,安全质量得到保证,而不能任由设计师过分的创造性的想象,由国家制定的建筑上的“法律”,在设计师发挥创造力的同时要满足规范所强制规定的条例。
而标准图集上的大样都是技术人员设计,试验或在实践中操作出来的通行做法,是一个标准做法的参考,不存在强制执行性。
当然现在做结论,理由还不充分,你跟别人说,腹板高计算不应该是梁高-板厚,用有效高度减,别人反问你一句:啥是个有效高度?
虽然已经有《钢筋排布规则图集》18g901-1做依据支撑,可以得知算法。
但毕竟是在本公众号学习嘛~得给你扯明白了,我又查阅了多本规范图集。
来跟我念,梁的有效高度h0是指:梁上边缘至梁下部受拉钢筋的合力中心的距离。
图片源于17g101-11的4-17页
下面再重新学习一下这个看似简单,但很多同学算错,具有争议的腹板高度hw的计算方法。
①当截面是矩形的情况,就单一个梁
梁底单排钢筋:
腹板高度hw=h0
=h(梁高)-保护层-底排钢筋直径/2
梁底双排钢筋:
S=70mm
腹板高度hw=h(梁高)-70mm
②当截面是T字形,就是有梁和板的情况
梁底单排钢筋:
腹板高度hw=h0-hf
=h(梁高)-hf(板厚)-保护层-底排钢筋直径/2
梁底双排钢筋:
S=70mm
腹板高度hw=h0-hf
=h(梁高)-hf(板厚)-70mm
③当截面是工字形,一道梁在两个板之间的
不需要考虑S
腹板高度hw=h(梁高)-hf1(上板厚)-hf2(下板厚)
③当梁所在位置,板标高不同时
梁高应扣除较高处的板厚
梁底单排钢筋:
腹板高度hw=h0-hf1
=h(梁高)-hf1(高处板厚)-保护层-底排钢筋直径/2
梁底双排钢筋:
S=70mm
腹板高度hw=h0-hf
=h(梁高)-hf1(高处板厚)-70mm
到这里有关腹板hw的计算就讲完了,看似复杂,其实相较于之前的“梁高-板厚”就多了一个有效高度h0的概念,和S的算法。
有同学就会觉得,这么费事有必要吗?真的有用吗?怎么说呢,你用的到就有用,用不到就没有用,但大家都是做造价的,谁又能保证不遇见呢?
所谓的造价经验,别人比你强的,就是无数这些细节知识点的把握。
了解这个问题,我重新翻看了之前所有的所做项目,但没有特别注意的图纸设计说明。
发现很多图纸,诸如之前造价日签上的,设计人员还是把hw定义为“梁高-板厚”
但有些图纸的示意图,已经是按前面所讲到的规定了。而因为觉得是个简单问题,已经知道规定了,就没有再仔细看,对一个已知的的知识,就麻痹大意,确实应该自我反思。
最后,就是工程量的差异了,这里很抱歉,没有再去寻找实际的图纸来验证。等找到合适图纸,做一遍工程,可能这篇文章又要拖到下个礼拜了。
咱们就取争议值,如梁高550mm,板厚100mm,梁净跨长5m,腹板高度≥450mm时,构造腰筋用2C14。
如果按之前“梁高-板厚”的算法,550-100=450mm,刚好属于可以加筋的情况,
而"梁高-板厚-保护层-底筋直径/2",550-100-20-10=420mm,则不满足加侧面构造钢筋的情况。
差值则是
5000mm+15*14*2=5420mm(侧面构造钢筋锚固15d)
钢筋重量=钢筋直径*钢筋直径*0.00617*钢筋长度*2
=14*14*0.00617*5.42*2
=13.11kg
假设一层有15跨这样的梁,一共20层
13.11*15*20=3933kg
还没有考虑增加的拉筋,暂且估算为4吨。
这样一个假设的情况,在有没有考虑S的情况下,则会多算4吨,如果考虑就不再计算,做审计的原来不知道的同学,现在又多了一条方法。
前面仔细学习同学还会发现,在17G101-11《G101图集常见问题答疑图解》和18G901-1《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中,双排钢筋时,S的取值,一个是70mm,一个是60mm,还是有一点点争议的,不过已经问题不大了。
如果是十分碰巧梁底双排钢筋,构造腰筋是否计算,腹板高度,因为60和70卡住时,就根据你所在的单位的角度了。
最后,如果有谁会更改编辑百度百科的词条的同学,可以用本文的知识更改一下了,hw的争议可以解释清楚了,按照规范确实不应该是“梁高-板厚”,当梁下部钢筋有1排时,梁腹板高度=梁高-板厚-保护层-钢筋直径/2。当梁下部钢筋有2排时,梁腹板高度=梁高-板厚-60mm(70mm).
注:欢迎大家关注小编的微信公众号“土木智库”,里面有小编整理的建筑行业的众多资料,有一建、二建、造价、消防视频和课件,欢迎大家的加入
标签: #矩形排布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