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前同学们对“acm算法分类”可能比较着重,兄弟们都想要了解一些“acm算法分类”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关于“acm算法分类””的相关文章,希望兄弟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随着九月份信息学赛季来临,越来越多的选手问:各类比赛赛制有什么不同?跟日常练习赛区别大吗?今天整理一下常见赛制,主要有三种:ACM 赛制、OI 赛制、IOI 赛制,不同赛制评分标准不同,同学们要想拿到理想成绩一定要提前了解每个赛制的特点。
ACM 赛制
ACM 赛制通常指的是 ICPC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在 2018 年以前,主办者是美国计算机协会,因此很多人习惯叫它 ACM 竞赛。
ACM 赛制下,一个团队通常由三人组成,共用一台电脑,需要在限定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题目,重视解题速度和数量。
每场比赛通常有7~11道题,每道题都会被给定一个分数。 当选手完美地解决了一道题时,他将获得相应的分数,否则不得分。每位选手的总分是他所有得分的总和,有的比赛可能会没有明确题目的分数,这时,每位选手的总分就是他通过的题目数。根据获得的分数,选手被自高到低排名,比赛期间排名公开。对于得分相同的选手,“用时“更少的更靠前。
ACM 赛制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其中速度是最重要的指标,理解题意速度、思考速度、代码编写速度、查错速度都非常重要,需要选手有极高的代码熟练度,才能在比赛中占据先机。
ACM 赛制是团队赛,强调团队协作和时间管理。策略上,团队成员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比如有的人负责读题和设计算法,有的人负责编程和调试。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非常重要,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
ACM 赛制的比赛:ICPC、CCPC、codeforces 比赛等。
OI 赛制
OI 是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缩写,是一项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门学科竞赛,强调算法设计和理论知识,一般不允许查阅资料。
OI 赛制是最常见的一种赛制,一场考试有多道题目,选手提交每道题之后都没有任何反馈,比赛过程中也看不到实时排名,赛后按照总得分来排名。比赛期间,选手可以反复提交,次数不限,选手最后一次提交的每题代码将被用于这题的判分。
所以选手在考试过程中对得分情况是完全不清楚的,因此常常会发生预估分数与实际分数不同的情况。OI 赛制下,任何细微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大量失分,因此十分考验学生的细心程度以及查错水平。
每道题都有多个测试点,根据每道题通过的测试点的数量获得相应的分数,所以如果一道题无法获得满分,可以写一些应对特殊情况或者复杂度比较高的算法来获得一部分分数。
OI 赛制主要考察个人的编程能力和解题速度,策略上,参赛者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算法知识和编程技巧,尽快准确地解决问题。在准备阶段,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解题速度。
OI赛制的比赛:NOI、NOIP、CSP-J/S、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等。
IOI 赛制
IOI 是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 OI 的国际版,主要面向中学生,强调算法设计和理论知识,一般不允许查阅资料。
IOI 赛制在每道题提交之后都有反馈,可以看到“通过”、“运行错误”、“答案错误”等等结果,甚至可以实时看到自己每道题得了多少分,但看不到错误的测试样例。
每道题都有多个测试点,根据每道题通过的测试点的数量获得相应的分数。每道题不限制提交次数,如果提交错误没有任何惩罚,仅以最后一次提交为准。比赛过程中一般可以看到实时排名,按照总得分来排名。
IOI 赛制下,参赛者需要独立完成题目,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对解题思路和算法的优化有较高要求。
IOI 赛制结合了 OI 赛制和 ACM 赛制的特点,既看个人能力也看团队协作,策略上应兼顾两种策略,注重个人技能的提升和团队间的协作。
IOI 赛制的比赛:IOI、PAT、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等。
标签: #acm算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