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 | 激荡“百年风云”展“宏图”

澎湃新闻客户端 29

前言:

现时朋友们对“气象站区位”大约比较看重,大家都想要剖析一些“气象站区位”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有关“气象站区位””的相关内容,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我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1898年,青岛建立正式的气象机构,成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之一。2024年,在青岛成立的中国气象学会迎来百年诞辰。历经百年沧桑和蝶变新生,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被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世界气象组织(WMO)百年气象站”,青岛百年气象站不仅记录了一方水土的阴晴雨雪、气候变迁,也见证了青岛气象事业持续发展的不凡历程。

中国气象学会诞生地 供图:青岛市观象台

巨潮中的动荡与坚守

青岛气象事业曾走过开辟道路必经的曲折。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这本是青岛的区位优势,却也令列强馋涎。

1898年,德国人强占胶澳(今青岛)。同年,德国海军港务测量部打着“为谋港务及航运之发展”的旗号,设立了简易的气象观测机构,定名为“气象天测所”。1898年6月,气象天测所正式开展工作。德国政府后将气象天测所更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其主要业务包括气象观测、授时观测、地磁观测、地震观测、潮汐观测、地形测量及船舶仪器试验和供给等。此后,该观象台逐渐开展天气图绘制工作,启动天气预报业务。青岛成为中国最早开展气象、天文、海洋、地震等多学科研究的城市之一,青岛观象台也与香港气象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并称“近代远东三大观象台”。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统治胶澳,将皇家青岛观象台改称“青岛测候所”。1922年,经外交谈判,中国收回青岛主权,青岛测候所的命运也随之发生转折。时年,竺可桢作为中央观象台的重要成员,到青岛接收青岛测候所。然而,接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日本以中国缺少气象人才为借口,拒绝交还青岛测候所。竺可桢对此愤慨不已,他敏锐指出,日本人真正意图在于利用青岛测候所获取中国的气候情报,并占据有利地形进行无线电报通讯。

2014年,百余年前德占时期珍贵历史气象资料回归青岛交接仪式参加人员合影。供图:青岛市气象局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中国还是在1924年正式接管青岛测候所,并将其改称“胶澳商埠观象台”,后又更名为“青岛市观象台”。也是在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凝聚了包括竺可桢、蒋丙然、高鲁等众多气象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以“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共同推动中国气象科学的蓬勃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举国积贫积弱,蔡元培、竺可桢等人多方筹措经费,青岛近代气象业务得以进一步发展。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蒋丙然含泪撤离青岛前,将观象台的两个望远镜镜片拆下,藏至青岛火车站附近的旅店中。1945年12月,青岛光复。王华文接任青岛市观象台台长时,根据线索取回镜片。抗战胜利后,观象台迅速恢复发展。至1948年,该观象台拥有30余名科技人员,成为集气象、天文、海洋、地震、磁力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2014年4月8日,经过多年努力,百余年前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的珍贵历史气象资料原始记录(1898-1914年)完整回归青岛。目前,这些资料已移交至青岛市档案馆珍藏。

海洋城市的气象守护者

青岛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祥地。早在1898年,气象天测所就与香港、马尼拉、上海徐家汇等气象台建立了定期信息交流、互换制度,同时通过电报定时为航行船舶提供气象服务。

为发展国家海洋气象事业,1959年,中央气象局决定建立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

筹建之初,资料组组长王福志带领小组成员搜集气象与海洋领域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王福志每日早出晚归,常常奔赴海军北海舰队气象台等单位去搜集资料,抄录各种历史、实时气象观测记录资料,“那时候没有电脑、复印机,资料全部靠手抄笔记完成”。经过4年多的艰苦创业,海洋气象资料搜集任务终于完成。

1986年,青岛市气象局预报员以天气图法为主分析预报天气。供图:青岛市气象局

当时搜集了许多有关海洋物理和海洋化学领域的海洋实测数据资料,使青岛海洋气象台的资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到1963年底,资料总计达28600余册,装满了160个橱柜,初步建立起青岛海洋气象资料库。

1965年,国家海洋局成立,潮汐、海浪等海洋水文预报业务移交。其后,青岛市气象部门继续承担起海洋气象服务业务,多次组织由观测、报务、填图和预报人员组成的海上流动气象台或海上气象分队,在渔汛期随指挥船深入渤海、黄海渔场进行现场气象服务。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青岛海洋气象服务机制持续完善。青岛市气象部门形成了适应服务需求的海洋气象服务供给,打造了独属青岛的“全闭环”海洋气象服务模式。

2007年7月30日,全国气象部门第一个海洋气象浮标站在青岛建成。供图:青岛市气象局

为更好地融入海洋城市各个发展领域,青岛市气象部门与科技公司、高校深入合作,研发新增高时空分辨率的能见度网格预报、青岛近岸高分辨率大风预报、小时级液化天然气(LNG)作业窗口期、分钟级风暴轨迹追踪等多项气象服务产品。

为将精细化预报落到实处,青岛市气象部门与6部门联合开展海上精细化分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划分了5个精细化预报预警海域分区,摒弃了“一刀切”强制停工停产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海上作业和航运等行业的生产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青岛港是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地,恶劣天气会对港口运营造成极大不便。为此,青岛市气象部门专门搭建了黄海近海船舶引航气象服务平台,实现与海事、引航、港口用户的资源共享。重要天气过程来临时,气象部门会派预报员入驻现场,实时讲解天气变化情况并提供指导。青岛市气象部门近三年在台风影响期间累计为青岛港口增加通航17.2天,累计保障接卸进口液化天然气超4100万吨。

在新征程上阔步向前

“千好万好不离青岛,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老青岛人流传的一句话。作为“海上名山第一”,崂山在海洋性气候和高山气候的影响下,空气湿润、雨量适度、温度适宜、四季分明,不同的区域在同一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景色,可谓“十里不同天”。

今年五一前夕,崂山绝美的云海景观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山+海+云海”的组合景观成为齐鲁游的必“打卡”之选,引来五湖四海的游客。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派驻工作人员在崂山风景区建设旅游生态综合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崂山云海人工智能识别。

青岛市气象局全景 供图:青岛市气象局

此外,青岛气象站工作人员还开发利用崂山星空明月、朝霞晚霞、冰凌、雾凇等气象景观资源,通过查阅气象站历史气象资料,开展花期、彩叶期等物候景观预报产品研究,形成春季赏花、夏季赏月、秋季赏叶、冬季赏雪等系列旅游气象景观产品。

随着游客满意度和复游率持续提升,景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推动气象资源成为景区的“美丽经济”,青岛市气象部门与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气象景观“网红打卡地”,提升“旅游+气象”附加值。

近年来,青岛气象部门还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紧密携手青岛文旅部门、旅游景区,利用气象数据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提供有力支持,气象成为驱动青岛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百年来,青岛气象从历史中走来,在战火纷飞中积淀,在风霜雨雪中坚守,成就了今日的青岛气象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百年台站气象人初心不改,勇担使命,将为青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刘欢

原标题:《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 | 激荡“百年风云”展“宏图”》

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气象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 #气象站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