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了不起的甲骨文

河南日报 210

前言:

眼前姐妹们对“oraclelinux内核升级”都比较重视,你们都想要分析一些“oraclelinux内核升级”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对于“oraclelinux内核升级””的相关资讯,希望看官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龙行龘龘,神州大地喜气洋洋。

十二生肖中,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唯有龙例外。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人们赋予龙各种神性:兴云雨、善变化、利万物。先秦文献中提到龙,往往与王权、上天相关联。如《诗经·商颂·玄鸟》中有“龙旂十乘,大糦是承”,《易经·乾卦》中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经历数千年历史演变,融入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龙被定格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在我国早期成熟汉字体系的代表甲骨文中有没有十二生肖的记载呢?

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甲骨文中有“龙”,但没有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概念出现在春秋战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十二生肖在完全定型之前,各地风俗不一样,选取的动物也不一样。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 河南博物院供图

甲骨文中有“龙”,不是十二生肖意义上的龙,那是什么龙呢?

于成龙解释说,按照目前资料统计,甲骨文中大约有55个“龙”字,其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名,龙方,是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一个方国。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商代子龙鼎,鼎上的铭文“龙”应该就是地名。另一种含义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龙是一致的,指一种能兴云布雨的神性动物。

于成龙说,考古发现表明,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辽宁查海遗址发现的“龙”距今8000多年了,内蒙古赵宝沟文化的“龙”距今70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距今6500年,在距今5000年前后,从北方的红山到南方的良渚,到处都有精美龙文物出土,龙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信仰与图腾。距今4000年以后,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夏之所以能够统一,得益于普遍信仰的龙图腾进行的精神统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多件绿松石龙形器,至此龙基本定型。商朝作为夏文化的承袭者,甲骨文中出现大量的“龙”字也就成为必然了。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骨文中,“龙”就是龙宿的象形,“东方青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青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于成龙说,他更倾向于认为甲骨文中的“龙”字是对当时作土龙祈雨仪式的一种真实记录。卜辞中有“乙未卜,龙无其雨”的记录,还有“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凡”是地名,即在凡地的田野里筑土龙以祈雨。商汤祈雨是商代著名的历史事件,商代祈雨主要有两种方式:焚巫尪、作土龙。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第七十四》中对以舞龙的方式求雨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文字记载有滞后性,以龙求雨的历史应该非常悠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内核也由求雨变成了娱乐。

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个象形字,既像鳄,又像蛇,头角峥嵘,张着血盆大口,龇牙咧嘴,扭动身躯,长尾左右摆动。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考古学家李零依据对古文字、古代文献和文物的研究,指出龙是模仿鳄鱼、蜥蜴、蛇等爬行动物而成,扬子鳄是其原型。李零还曾专门论述龙纹与饕餮纹的关系,用一系列图片展示了青铜器上各种龙的典型形象,以及“龙”字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到后世演化的过程。甲骨文里的“龙”字模仿鳄鱼,头上长角。“龙”字头上尾下,作竖置状,有的左右反置,头朝左则尾朝右,头朝右则尾朝左。后来龙角逐渐变成一个像“辛”字一样的字,然后变成“立”,“立”字就是繁体“龍”字左上角的那一部分。战国时期,“龙”字变成左右结构,头在左,身尾在右,头作上辛下月,尾加三撇,表现龙鬣。秦汉时期“龙”字左半部变上立下月。小篆以后,“龙”字就基本看不出象形了。现在通用的简化“龙”字,只取繁体“龍”字的右半部,加以草书化而形成。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甲骨有灵,见龙在田。春天的田野,孕育着无限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书法/傅伟华 制图/单莉伟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龙”字像一条上下翻腾的龙。龙巨首、长角、大口、长身,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兴云降雨。

Theoraclebonescriptformof“龙”resemblesadragonundulatingupanddown.Thedragon,withitscolossalhead,longhorns,largemouth,andelongatedbody,isamythicalcreaturebelievedtobeabletosummoncloudsandbringrainfall.

(文字翻译 张蕊 童林)

留言板

《甲骨文二十四节气·立春》

由顶端新闻联合陈楠工作室共同推出的融媒系列产品《甲骨文二十四节气》,2月4日上线立春篇。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甲骨文中的“立”是地平线上站立的正面人形(“大”字)、“春”是阳光下草木萌动的样子。立春时节东风解冻(“宀”字的屋顶冰雪融化)、鱼陟负冰(“冰”字的冰层变薄,可以看到游动的“鱼”)……大地复苏,春天来了。

立春与农历春节前后紧随,这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也是最重要的节日,远隔万里的游子回到家乡,写福字、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别忘了拍一张全家福。

●网友留言

@飞翔的稻子:甲骨文要与社会接触,让全民爱上写字爱上书法是一个不错的手段,自己字写多了,自然就能对汉字的演化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体会到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青Ning不酸只甜:通过这个认识了不少甲骨文,甲骨文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高冷,非常生动形象。

@柚子的满天星:新颖有创意,唤起人们对甲骨文的关注。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玥颖 整理)

动态新闻

乘着穿越3600年的地铁,回“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舒 童林 实习生 王曼迪

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雪花漫天飘洒,回家脚步急切。在郑州地铁紫荆山站负二层换乘区,一面“甲骨文”百家姓文化墙让行色匆匆的人们不约而同驻足。“了不起的甲骨文——老家河南‘字敬’世界”春节主题活动在这一天开启。身披“甲骨”的郑州地铁1号线主题专列,宛若一条游龙,穿行在这座拥有3600年历史的古都地下,从2月2日至25日,为乘客的回家之旅增添一份吉祥与温暖。

地铁“串”起两座古城

仿佛跨越数千年时光,郑州、安阳两座古城携手构筑美妙的地下“甲骨新世界”。幼儿国风诵读、甲骨文广播体操、甲骨文红包和春联派发等多场主题快闪活动在地铁站内接连上演。“武丁”“妇好”惊喜现身,穿着商朝传统服饰翩然起舞,并现场发放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门票和甲骨文文创纪念品,邀请群众同赴安阳过大年,感受家的温馨与浪漫。

红色喜庆的“甲骨文”百家姓文化墙上,104个不同的甲骨文字块是先民与今人跨越时空对话的“密码”。在深圳打拼多年的张先生在此拍下回家的第一张照片,他说:“看到甲骨文这独具特色的家乡符号,一下就有了到家的真实感。”

古老文字引爆潮流

“人生若只如初见”,回到3600年前,我们将如何用甲骨文传递“我爱你”?在地铁1号线甲骨文专列上就能找到答案。6节创意车厢将“沉睡”的甲骨文从博物馆里“搬”到人们身边,用潮流用语、土味情话串联起河南的美食、美景与方言,带给乘客沉浸式的甲骨文时尚新体验。

“很难接触到的甲骨文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让人印象深刻。”郑州市民李晓平时很关注传统文化,她说:“文化只有与生活密切相关,才能潜移默化走入人们心里,更好地展现城市人文魅力,提升民众文化自信。”

一位外地游客专程赶来打卡甲骨文专列,她认为,甲骨文已不再是“难懂的天书”,动画、表情包、潮玩等各种产品赋予甲骨文鲜活的生命,“它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超级IP”。

中华文化圈粉海外

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地铁1号线甲骨文专列上,甲骨文组成的世界地标图案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年”在一起,送出“老家河南”特有的新春祝福,吸引不同肤色的外籍友人前来亲身体验。

来自越南的郑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冯氏娥,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这趟充满惊喜的地铁之旅激发了她学习甲骨文的兴趣。她表示一定要去趟安阳殷墟,“看看真的甲骨文,了解汉字的源头和发展”。

文字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我选择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就是希望通过了解汉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分享给世界。”郑州大学坦桑尼亚留学生王一山说,河南文化深厚,人们热情友好,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世界再大,都要回家。从数千年前走来,“家”这个字,寄托着百姓人家的希望、河南老家的归属、华夏一家的和睦,更承载着“天下一家”这个全人类共同的期盼。

过年了!乘着甲骨文专列,一起寻找3600年前“家”的印记吧!

标签: #oraclelinux内核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