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Java架构师大厂面试致命十连问,你接得住吗?

代码小当家 896

前言:

目前小伙伴们对“公司的java项目太简单一到项目面试就过不去”大概比较关注,各位老铁们都需要了解一些“公司的java项目太简单一到项目面试就过不去”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有关“公司的java项目太简单一到项目面试就过不去””的相关内容,希望兄弟们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1.什么是缓存雪崩?怎么解决?

通常,我们会使用缓存用于缓冲对 DB 的冲击,如果缓存宕机,所有请求将直接打在 DB,造成 DB 宕机——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宕机。

如何解决呢?

2 种策略(同时使用):

对缓存做高可用,防止缓存宕机使用断路器,如果缓存宕机,为了防止系统全部宕机,限制部分流量进入 DB,保证部分可用,其余的请求返回断路器的默认值。2.什么是缓存和数据库双写不一致?怎么解决?

解释:连续写数据库和缓存,但是操作期间,出现并发了,数据不一致了。

通常,更新缓存和数据库有以下几种顺序:

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三种方式的优劣来看一下:

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

这么做的问题是:当有 2 个请求同时更新数据,那么如果不使用分布式锁,将无法控制最后缓存的值到底是多少。也就是并发写的时候有问题。

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这么做的问题:如果在删除缓存后,有客户端读数据,将可能读到旧数据,并有可能设置到缓存中,导致缓存中的数据一直是老数据。

有 2 种解决方案:

使用“双删”,即删更删,最后一步的删除作为异步操作,就是防止有客户端读取的时候设置了旧值。使用队列,当这个 key 不存在时,将其放入队列,串行执行,必须等到更新数据库完毕才能读取数据。

总的来讲,比较麻烦。

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这个实际是常用的方案,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这里介绍一下,这个叫 Cache Aside Pattern,老外发明的。如果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那么就会出现更新数据库之前有瞬间数据不是很及时。

同时,如果在更新之前,缓存刚好失效了,读客户端有可能读到旧值,然后在写客户端删除结束后再次设置了旧值,非常巧合的情况。

有 2 个前提条件:缓存在写之前的时候失效,同时,在写客户度删除操作结束后,放置旧数据 —— 也就是读比写慢。**设置有的写操作还会锁表。**

所以,这个很难出现,但是如果出现了怎么办?使用双删!!!记录更新期间有没有客户端读数据库,如果有,在更新完数据库之后,执行延迟删除。

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执行更新数据库,准备执行删除缓存时,服务挂了,执行删除失败怎么办???

这就坑了!!!不过可以通过订阅数据库的 binlog 来删除。

3.说说hashCode() 和 equals() 之间的关系?

介绍

equals() 的作用是用来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

hashCode() 的作用是获取哈希码,也称为散列码;它实际上是返回一个int整数。这个哈希码的作用是确定该对象在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

关系

我们以“类的用途”来将“hashCode() 和 equals()的关系”分2种情况来说明。

1、不会创建“类对应的散列表”

这里所说的“不会创建类对应的散列表”是说:我们不会在HashSet, Hashtable, HashMap等等这些本质是散列表的数据结构中,用到该类。例如,不会创建该类的HashSet集合。

在这种情况下,该类的“hashCode() 和 equals() ”没有半毛钱关系的!equals() 用来比较该类的两个对象是否相等。而hashCode() 则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示例查看类的两个对象相等以及不等时hashCode()的取值。

import java.util.*;import java.lang.Comparable;/** * @desc 比较equals() 返回true 以及 返回false时, hashCode()的值。 * */public class NormalHashCode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新建2个相同内容的Person对象,        // 再用equals比较它们是否相等        Person p1 = new Person("eee", 100);        Person p2 = new Person("eee", 100);        Person p3 = new Person("aaa", 200);        System.out.printf("p1.equals(p2) : %s; p1(%d) p2(%d)\n", p1.equals(p2), p1.hashCode(), p2.hashCode());        System.out.printf("p1.equals(p3) : %s; p1(%d) p3(%d)\n", p1.equals(p3), p1.hashCode(), p3.hashCode());    }    /**     * @desc Person类。     */    private static class Person {        int age;        String nam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 + " - " +age;        }        /**          * @desc 覆盖equals方法          */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if(obj == null){                  return false;              }              //如果是同一个对象返回true,反之返回false              if(this == obj){                  return true;              }              //判断是否类型相同              if(this.getClass() != obj.getClass()){                  return false;              }              Person person = (Person)obj;              return name.equals(person.name) && age==person.age;          }     }}

运行结果:

p1.equals(p2) : true; p1(1169863946) p2(1901116749)p1.equals(p3) : false; p1(1169863946) p3(2131949076)

从结果也可以看出:p1和p2相等的情况下,hashCode()也不一定相等。

2、会创建“类对应的散列表”

这里所说的“会创建类对应的散列表”是说:我们会在HashSet, Hashtable, HashMap等等这些本质是散列表的数据结构中,用到该类。例如,会创建该类的HashSet集合。

在这种情况下,该类的“hashCode() 和 equals() ”是有关系的:

如果两个对象相等,那么它们的hashCode()值一定相同。这里的相等是指,通过equals()比较两个对象时返回true。如果两个对象hashCode()相等,它们并不一定相等。因为在散列表中,hashCode()相等,即两个键值对的哈希值相等。然而哈希值相等,并不一定能得出键值对相等。补充说一句:“两个不同的键值对,哈希值相等”,这就是哈希冲突。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若要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除了要覆盖equals()之外,也要覆盖hashCode()函数。否则,equals()无效。

举例,创建Person类的HashSet集合,必须同时覆盖Person类的equals() 和 hashCode()方法。

如果单单只是覆盖equals()方法。我们会发现,equals()方法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import java.util.*;import java.lang.Comparable;/** * @desc 比较equals() 返回true 以及 返回false时, hashCode()的值。 * */public class ConflictHashCodeTest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新建Person对象,        Person p1 = new Person("eee", 100);        Person p2 = new Person("eee", 100);        Person p3 = new Person("aaa", 200);        // 新建HashSet对象         HashSet set = new HashSet();        set.add(p1);        set.add(p2);        set.add(p3);        // 比较p1 和 p2, 并打印它们的hashCode()        System.out.printf("p1.equals(p2) : %s; p1(%d) p2(%d)\n", p1.equals(p2), p1.hashCode(), p2.hashCode());        // 打印set        System.out.printf("set:%s\n", set);    }    /**     * @desc Person类。     */    private static class Person {        int age;        String nam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 + ", " +age+")";        }        /**          * @desc 覆盖equals方法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if(obj == null){                  return false;              }              //如果是同一个对象返回true,反之返回false              if(this == obj){                  return true;              }              //判断是否类型相同              if(this.getClass() != obj.getClass()){                  return false;              }              Person person = (Person)obj;              return name.equals(person.name) && age==person.age;          }     }}

运行结果:

p1.equals(p2) : true; p1(1169863946) p2(1690552137)set:[(eee, 100), (eee, 100), (aaa, 200)]

结果分析:

我们重写了Person的equals()。但是,很奇怪地发现:HashSet中仍然有重复元素:p1 和 p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虽然p1 和 p2的内容相等,但是它们的hashCode()不等;所以,HashSet在添加p1和p2的时候,认为它们不相等。

那同时覆盖equals() 和 hashCode()方法呢?

import java.util.*;import java.lang.Comparable;/** * @desc 比较equals() 返回true 以及 返回false时, hashCode()的值。 * */public class ConflictHashCodeTest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新建Person对象,        Person p1 = new Person("eee", 100);        Person p2 = new Person("eee", 100);        Person p3 = new Person("aaa", 200);        Person p4 = new Person("EEE", 100);        // 新建HashSet对象         HashSet set = new HashSet();        set.add(p1);        set.add(p2);        set.add(p3);        // 比较p1 和 p2, 并打印它们的hashCode()        System.out.printf("p1.equals(p2) : %s; p1(%d) p2(%d)\n", p1.equals(p2), p1.hashCode(), p2.hashCode());        // 比较p1 和 p4, 并打印它们的hashCode()        System.out.printf("p1.equals(p4) : %s; p1(%d) p4(%d)\n", p1.equals(p4), p1.hashCode(), p4.hashCode());        // 打印set        System.out.printf("set:%s\n", set);    }    /**     * @desc Person类。     */    private static class Person {        int age;        String nam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 + " - " +age;        }        /**          * @desc重写hashCod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int nameHash =  name.toUpperCase().hashCode();            return nameHash ^ age;        }        /**          * @desc 覆盖equals方法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if(obj == null){                  return false;              }              //如果是同一个对象返回true,反之返回false              if(this == obj){                  return true;              }              //判断是否类型相同              if(this.getClass() != obj.getClass()){                  return false;              }              Person person = (Person)obj;              return name.equals(person.name) && age==person.age;          }     }}

运行结果:

p1.equals(p2) : true; p1(68545) p2(68545)p1.equals(p4) : false; p1(68545) p4(68545)set:[aaa - 200, eee - 100]

结果分析:

这下,equals()生效了,HashSet中没有重复元素。

比较p1和p2,我们发现:它们的hashCode()相等,通过equals()比较它们也返回true。所以,p1和p2被视为相等。

比较p1和p4,我们发现:虽然它们的hashCode()相等;但是,通过equals()比较它们返回false。所以,p1和p4被视为不相等。

原则

1.同一个对象(没有发生过修改)无论何时调用hashCode()得到的返回值必须一样。 如果一个key对象在put的时候调用hashCode()决定了存放的位置,而在get的时候调用hashCode()得到了不一样的返回值,这个值映射到了一个和原来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肯定就找不到原来那个键值对了。

2.hashCode()的返回值相等的对象不一定相等,通过hashCode()和equals()必须能唯一确定一个对象。不相等的对象的hashCode()的结果可以相等。hashCode()在注意关注碰撞问题的时候,也要关注生成速度问题,完美hash不现实。

3.一旦重写了equals()函数(重写equals的时候还要注意要满足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一致性),就必须重写hashCode()函数。而且hashCode()的生成哈希值的依据应该是equals()中用来比较是否相等的字段。

如果两个由equals()规定相等的对象生成的hashCode不等,对于hashMap来说,他们很可能分别映射到不同位置,没有调用equals()比较是否相等的机会,两个实际上相等的对象可能被插入不同位置,出现错误。其他一些基于哈希方法的集合类可能也会有这个问题

4.说说Object类下面有几种方法呢?

Object有几种方法呢?

Java语言是一种单继承结构语言,Java中所有的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就是Object类。

如果一个类没有用extends明确指出继承于某个类,那么它默认继承Object类。

Object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基本都会用到,但如果没有准备被忽然这么一问,还是有点懵圈的。

分析

Object类是Java中所有类的基类。位于java.lang包中,一共有13个方法。如下图:

具体解答

1.Object()

这个没什么可说的,Object类的构造方法。(非重点)

2.registerNatives()

为了使JVM发现本机功能,他们被一定的方式命名。例如,对于java.lang.Object.registerNatives,对应的C函数命名为Java_java_lang_Object_registerNatives。

通过使用registerNatives(或者更确切地说,JNI函数RegisterNatives),可以命名任何你想要你的C函数。(非重点)

3.clone()

clone()函数的用途是用来另存一个当前存在的对象。只有实现了Cloneable接口才可以调用该方法,否则抛出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异常。(注意:回答这里时可能会引出设计模式的提问)

4.getClass()

final方法,用于获得运行时的类型。该方法返回的是此Object对象的类对象/运行时类对象Class。效果与Object.class相同。(注意:回答这里时可能会引出类加载,反射等知识点的提问)

5.equals()

equals用来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容是否相等。默认情况下(继承自Object类),equals和==是一样的,除非被覆写(override)了。(注意:这里可能引出更常问的“equals与==的区别”及hashmap实现原理的提问)

6.hashCode()

该方法用来返回其所在对象的物理地址(哈希码值),常会和equals方法同时重写,确保相等的两个对象拥有相等的hashCode。(同样,可能引出hashmap实现原理的提问)

7.toString()

toString()方法返回该对象的字符串表示,这个方法没什么可说的。

8.wait()

导致当前的线程等待,直到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引出线程通信及“wait和sleep的区别”的提问)

9.wait(long timeout)

导致当前的线程等待,直到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或者超过指定的时间量。(引出线程通信及“wait和sleep的区别”的提问)

10.wait(long timeout, int nanos)

导致当前的线程等待,直到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或者其他某个线程中断当前线程,或者已超过某个实际时间量。(引出线程通信及“wait和sleep的区别”的提问)

11.notify()

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单个线程。(引出线程通信的提问)

12. notifyAll()

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所有线程。(引出线程通信的提问)

13.finalize()

当垃圾回收器确定不存在对该对象的更多引用时,由对象的垃圾回收器调用此方法。(非重点,但小心引出垃圾回收的提问)

5.Redis中是如何实现分布式锁的?

分布式锁常见的三种实现方式:

数据库乐观锁;基于Redis的分布式锁;基于ZooKeeper的分布式锁。

本地面试考点是,你对Redis使用熟悉吗?Redis中是如何实现分布式锁的。

要点

Redis要实现分布式锁,以下条件应该得到满足

互斥性

在任意时刻,只有一个客户端能持有锁。

不能死锁

客户端在持有锁的期间崩溃而没有主动解锁,也能保证后续其他客户端能加锁。

容错性

只要大部分的Redis节点正常运行,客户端就可以加锁和解锁。

实现

可以直接通过 set key value px milliseconds nx 命令实现加锁, 通过Lua脚本实现解锁。

//获取锁(unique_value可以是UUID等)SET resource_name unique_value NX PX  30000//释放锁(lua脚本中,一定要比较value,防止误解锁)if redis.call("get",KEYS[1]) == ARGV[1] then    return redis.call("del",KEYS[1])else    return 0end

代码解释

set 命令要用 set key value px milliseconds nx,替代 setnx + expire 需要分两次执行命令的方式,保证了原子性,value 要具有唯一性,可以使用UUID.randomUUID().toString()方法生成,用来标识这把锁是属于哪个请求加的,在解锁的时候就可以有依据;释放锁时要验证 value 值,防止误解锁;通过 Lua 脚本来避免 Check And Set 模型的并发问题,因为在释放锁的时候因为涉及到多个Redis操作 (利用了eval命令执行Lua脚本的原子性);

加锁代码分析

首先,set()加入了NX参数,可以保证如果已有key存在,则函数不会调用成功,也就是只有一个客户端能持有锁,满足互斥性。其次,由于我们对锁设置了过期时间,即使锁的持有者后续发生崩溃而没有解锁,锁也会因为到了过期时间而自动解锁(即key被删除),不会发生死锁。最后,因为我们将value赋值为requestId,用来标识这把锁是属于哪个请求加的,那么在客户端在解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校验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端。

解锁代码分析

将Lua代码传到jedis.eval()方法里,并使参数KEYS[1]赋值为lockKey,ARGV[1]赋值为requestId。在执行的时候,首先会获取锁对应的value值,检查是否与requestId相等,如果相等则解锁(删除key)。

存在的风险

如果存储锁对应key的那个节点挂了的话,就可能存在丢失锁的风险,导致出现多个客户端持有锁的情况,这样就不能实现资源的独享了。

客户端A从master获取到锁在master将锁同步到slave之前,master宕掉了(Redis的主从同步通常是异步的)。 主从切换,slave节点被晋级为master节点客户端B取得了同一个资源被客户端A已经获取到的另外一个锁。导致存在同一时刻存不止一个线程获取到锁的情况。

redlock算法出现

这个场景是假设有一个 redis cluster,有 5 个 redis master 实例。然后执行如下步骤获取一把锁:

获取当前时间戳,单位是毫秒;跟上面类似,轮流尝试在每个 master 节点上创建锁,过期时间较短,一般就几十毫秒;尝试在大多数节点上建立一个锁,比如 5 个节点就要求是 3 个节点 n / 2 + 1;客户端计算建立好锁的时间,如果建立锁的时间小于超时时间,就算建立成功了;要是锁建立失败了,那么就依次之前建立过的锁删除;只要别人建立了一把分布式锁,你就得不断轮询去尝试获取锁。

Redisson实现

Redisson是一个在Redis的基础上实现的Java驻内存数据网格(In-Memory Data Grid)。它不仅提供了一系列的分布式的Java常用对象,还实现了可重入锁(Reentrant Lock)、公平锁(Fair Lock、联锁(MultiLock)、 红锁(RedLock)、 读写锁(ReadWriteLock)等,还提供了许多分布式服务。

Redisson提供了使用Redis的最简单和最便捷的方法。Redisson的宗旨是促进使用者对Redis的关注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从而让使用者能够将精力更集中地放在处理业务逻辑上。

Redisson 分布式重入锁用法

Redisson 支持单点模式、主从模式、哨兵模式、集群模式,这里以单点模式为例:

// 1.构造redisson实现分布式锁必要的ConfigConfig config = new Config();config.useSingleServer().setAddress("redis://127.0.0.1:5379").setPassword("123456").setDatabase(0);// 2.构造RedissonClientRedissonClient redissonClient = Redisson.create(config);// 3.获取锁对象实例(无法保证是按线程的顺序获取到)RLock rLock = redissonClient.getLock(lockKey);try {    /**     * 4.尝试获取锁     * waitTimeout 尝试获取锁的最大等待时间,超过这个值,则认为获取锁失败     * leaseTime   锁的持有时间,超过这个时间锁会自动失效(值应设置为大于业务处理的时间,确保在锁有效期内业务能处理完)     */    boolean res = rLock.tryLock((long)waitTimeout, (long)leaseTime, TimeUnit.SECONDS);    if (res) {        //成功获得锁,在这里处理业务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aquire lock fail");}finally{    //无论如何, 最后都要解锁    rLock.unlock();}

加锁流程图

解锁流程图

我们可以看到,RedissonLock是可重入的,并且考虑了失败重试,可以设置锁的最大等待时间, 在实现上也做了一些优化,减少了无效的锁申请,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RedissonLock 同样没有解决 节点挂掉的时候,存在丢失锁的风险的问题。而现实情况是有一些场景无法容忍的,所以 Redisson 提供了实现了redlock算法的 RedissonRedLock,RedissonRedLock 真正解决了单点失败的问题,代价是需要额外的为 RedissonRedLock 搭建Redis环境。

所以,如果业务场景可以容忍这种小概率的错误,则推荐使用 RedissonLock, 如果无法容忍,则推荐使用 RedissonRedLock。

6.单例模式有几种写法?

“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

纠结单例模式有几种写法有用吗?有点用,面试中经常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写法作为话头,考查设计模式和coding style的同时,还很容易扩展到其他问题。

这里讲解几种笔者常用的写法,但切忌生搬硬套,去记“茴香豆的写法”。编程最大的乐趣在于“know everything, control everything”。

JDK版本:oracle java 1.8.0_102

大体可分为4类,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基本形式、变种及特点。

饱汉模式

饱汉是变种最多的单例模式。我们从饱汉出发,通过其变种逐渐了解实现单例模式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础的饱汉

饱汉,即已经吃饱,不着急再吃,饿的时候再吃。所以他就先不初始化单例,等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再初始化,即“懒加载”。

// 饱汉// UnThreadSafepublic class Singleton1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1 singleton = null;  private Singleton1()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1 getInstance() {    if (singleton == null) {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1();    }    return singleton;  }}

饱汉模式的核心就是懒加载。好处是更启动速度快、节省资源,一直到实例被第一次访问,才需要初始化单例;小坏处是写起来麻烦,大坏处是线程不安全,if语句存在竞态条件。

写起来麻烦不是大问题,可读性好啊。因此,单线程环境下,基础饱汉是笔者最喜欢的写法。但多线程环境下,基础饱汉就彻底不可用了。下面的几种变种都在试图解决基础饱汉线程不安全的问题。

饱汉 - 变种 1

最粗暴的犯法是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getInstance()方法,这样能达到绝对的线程安全。

// 饱汉// ThreadSafepublic class Singleton1_1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1_1 singleton = null;  private Singleton1_1() {  }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Singleton1_1 getInstance() {    if (singleton == null) {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1_1();    }    return singleton;  }}

变种1的好处是写起来简单,且绝对线程安全;坏处是并发性能极差,事实上完全退化到了串行。单例只需要初始化一次,但就算初始化以后,synchronized的锁也无法避开,从而getInstance()完全变成了串行操作。性能不敏感的场景建议使用。

饱汉 - 变种 2

变种2是“臭名昭著”的DCL 1.0。

针对变种1中单例初始化后锁仍然无法避开的问题,变种2在变种1的外层又套了一层check,加上synchronized内层的check,即所谓“双重检查锁”(Double Check Lock,简称DCL)。

// 饱汉// UnThreadSafepublic class Singleton1_2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1_2 singleton = null;  public int f1 = 1;   // 触发部分初始化问题  public int f2 = 2;  private Singleton1_2()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1_2 getInstance() {    // may get half object    if (singleton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1_2.class) {        if (singleton == null) {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1_2();        }      }    }    return singleton;  }}

变种2的核心是DCL,看起来变种2似乎已经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懒加载+线程安全。可惜的是,正如注释中所说,DCL仍然是线程不安全的,由于指令重排序,你可能会得到“半个对象”,即”部分初始化“问题。

饱汉 - 变种 3

变种3专门针对变种2,可谓DCL 2.0。

针对变种3的“半个对象”问题,变种3在instance上增加了volatile关键字,原理见上述参考。

// 饱汉// ThreadSafepublic class Singleton1_3 {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Singleton1_3 singleton = null;  public int f1 = 1;   // 触发部分初始化问题  public int f2 = 2;  private Singleton1_3()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1_3 getInstance() {    if (singleton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1_3.class) {        // must be a complete instance        if (singleton == null) {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1_3();        }      }    }    return singleton;  }}

多线程环境下,变种3更适用于性能敏感的场景。但后面我们将了解到,就算是线程安全的,还有一些办法能破坏单例。

当然,还有很多方式,能通过与volatile类似的方式防止部分初始化。读者可自行阅读内存屏障相关内容,但面试时不建议主动装B。

饿汉模式

与饱汉相对,饿汉很饿,只想着尽早吃到。所以他就在最早的时机,即类加载时初始化单例,以后访问时直接返回即可。

// 饿汉// ThreadSafepublic class Singleton2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2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2();  private Singleton2()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2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  }}

饿汉的好处是天生的线程安全(得益于类加载机制),写起来超级简单,使用时没有延迟;坏处是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如果类加载后就一直不使用单例的话)。

值得注意的时,单线程环境下,饿汉与饱汉在性能上没什么差别;但多线程环境下,由于饱汉需要加锁,饿汉的性能反而更优。

Holder模式

我们既希望利用饿汉模式中静态变量的方便和线程安全;又希望通过懒加载规避资源浪费。Holder模式满足了这两点要求:核心仍然是静态变量,足够方便和线程安全;通过静态的Holder类持有真正实例,间接实现了懒加载。

// Holder模式// ThreadSafepublic class Singleton3 {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3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3();    private SingletonHolder() {    }  }  private Singleton3() {  }  /**  * 勘误:多写了个synchronized。。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Singleton3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Holder.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3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Holder.singleton;  }}

相对于饿汉模式,Holder模式仅增加了一个静态内部类的成本,与饱汉的变种3效果相当(略优),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实现方式。同样建议考虑。

枚举模式

用枚举实现单例模式,相当好用,但可读性是不存在的。

基础的枚举

将枚举的静态成员变量作为单例的实例:

// 枚举// ThreadSafepublic enum Singleton4 {  SINGLETON;}

代码量比饿汉模式更少。但用户只能直接访问实例Singleton4.SINGLETON——事实上,这样的访问方式作为单例使用也是恰当的,只是牺牲了静态工厂方法的优点,如无法实现懒加载。

丑陋但好用的语法糖

Java的枚举是一个“丑陋但好用的语法糖”。

枚举型单例模式的本质

通过反编译打开语法糖,就看到了枚举类型的本质,简化如下:

// 枚举// ThreadSafepublic class Singleton4 extends Enum<Singleton4> {  ...  public static final Singleton4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4();  ...}

本质上和饿汉模式相同,区别仅在于公有的静态成员变量。

用枚举实现一些trick

这一部分与单例没什么关系,可以跳过。如果选择阅读也请认清这样的事实:虽然枚举相当灵活,但如何恰当的使用枚举有一定难度。一个足够简单的典型例子是TimeUnit类,建议有时间耐心阅读。

上面已经看到,枚举型单例的本质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类。实际上,我们可以在枚举型型单例上增加任何普通类可以完成的功能。要点在于枚举实例的初始化,可以理解为实例化了一个匿名内部类。为了更明显,我们在Singleton4_1中定义一个普通的私有成员变量,一个普通的公有成员方法,和一个公有的抽象成员方法,如下:

// 枚举// ThreadSafepublic enum Singleton4_1 {  SINGLETON("enum is the easiest singleton pattern, but not the most readable") {    public void testAbsMethod() {      print();      System.out.println("enum is ugly, but so flexible to make lots of trick");    }  };  private String comment = null;  Singleton4_1(String comment) {    this.comment = comment;  }  public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comment=" + comment);  }  abstract public void testAbsMethod();  public static Singleton4_1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  }}

这样,枚举类Singleton4_1中的每一个枚举实例不仅继承了父类Singleton4_1的成员方法print(),还必须实现父类Singleton4_1的抽象成员方法testAbsMethod()。

总结

上面的分析都忽略了反射和序列化的问题。通过反射或序列化,我们仍然能够访问到私有构造器,创建新的实例破坏单例模式。此时,只有枚举模式能天然防范这一问题。反射和序列化笔者还不太了解,但基本原理并不难,可以在其他模式上手动实现。

下面继续忽略反射和序列化的问题,做个总结回味一下:

单例模式是面试中的常考点,写起来非常简单。

7.消息队列中,如何保证消息的顺序性?

问:如何保证消息的顺序性?

面试官心理分析

其实这个也是用 MQ 的时候必问的话题,第一看看你了不了解顺序这个事儿?第二看看你有没有办法保证消息是有顺序的?这是生产系统中常见的问题。

面试题剖析

我举个例子,我们以前做过一个 mysql binlog 同步的系统,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日同步数据要达到上亿,就是说数据从一个 mysql 库原封不动地同步到另一个 mysql 库里面去(mysql -> mysql)。常见的一点在于说比如大数据 team,就需要同步一个 mysql 库过来,对公司的业务系统的数据做各种复杂的操作。

你在 mysql 里增删改一条数据,对应出来了增删改 3 条 binlog 日志,接着这三条 binlog 发送到 MQ 里面,再消费出来依次执行,起码得保证人家是按照顺序来的吧?不然本来是:增加、修改、删除;你楞是换了顺序给执行成删除、修改、增加,不全错了么。

本来这个数据同步过来,应该最后这个数据被删除了;结果你搞错了这个顺序,最后这个数据保留下来了,数据同步就出错了。

先看看顺序会错乱的俩场景:

RabbitMQ:一个 queue,多个 consumer。比如,生产者向 RabbitMQ 里发送了三条数据,顺序依次是 data1/data2/data3,压入的是 RabbitMQ 的一个内存队列。有三个消费者分别从 MQ 中消费这三条数据中的一条,结果消费者2先执行完操作,把 data2 存入数据库,然后是 data1/data3。这不明显乱了。Kafka:比如说我们建了一个 topic,有三个 partition。生产者在写的时候,其实可以指定一个 key,比如说我们指定了某个订单 id 作为 key,那么这个订单相关的数据,一定会被分发到同一个 partition 中去,而且这个 partition 中的数据一定是有顺序的。消费者从 partition 中取出来数据的时候,也一定是有顺序的。到这里,顺序还是 ok 的,没有错乱。接着,我们在消费者里可能会搞多个线程来并发处理消息。因为如果消费者是单线程消费处理,而处理比较耗时的话,比如处理一条消息耗时几十 ms,那么 1 秒钟只能处理几十条消息,这吞吐量太低了。而多个线程并发跑的话,顺序可能就乱掉了。

解决方案

RabbitMQ

拆分多个 queue,每个 queue 一个 consumer,就是多一些 queue 而已,确实是麻烦点;或者就一个 queue 但是对应一个 consumer,然后这个 consumer 内部用内存队列做排队,然后分发给底层不同的 worker 来处理。

Kafka

一个 topic,一个 partition,一个 consumer,内部单线程消费,单线程吞吐量太低,一般不会用这个。写 N 个内存 queue,具有相同 key 的数据都到同一个内存 queue;然后对于 N 个线程,每个线程分别消费一个内存 queue 即可,这样就能保证顺序性。8.你能说说Spring框架中Bean的生命周期吗?

1、实例化一个Bean--也就是我们常说的new;

2、按照Spring上下文对实例化的Bean进行配置--也就是IOC注入;

3、如果这个Bean已经实现了BeanNameAware接口,会调用它实现的setBeanName(String)方法,此处传递的就是Spring配置文件中Bean的id值

4、如果这个Bean已经实现了BeanFactoryAware接口,会调用它实现的setBeanFactory(setBeanFactory(BeanFactory)传递的是Spring工厂自身(可以用这个方式来获取其它Bean,只需在Spring配置文件中配置一个普通的Bean就可以);

5、如果这个Bean已经实现了ApplicationContextAware接口,会调用set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方法,传入Spring上下文(同样这个方式也可以实现步骤4的内容,但比4更好,因为ApplicationContext是BeanFactory的子接口,有更多的实现方法);

6、如果这个Bean关联了BeanPostProcessor接口,将会调用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Object obj, String s)方法,BeanPostProcessor经常被用作是Bean内容的更改,并且由于这个是在Bean初始化结束时调用那个的方法,也可以被应用于内存或缓存技术;

7、如果Bean在Spring配置文件中配置了init-method属性会自动调用其配置的初始化方法。

8、如果这个Bean关联了BeanPostProcessor接口,将会调用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Object obj, String s)方法、;

注:以上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应用这个Bean了,那这个Bean是一个Singleton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调用同一个id的Bean会是在内容地址相同的实例,当然在Spring配置文件中也可以配置非Singleton,这里我们不做赘述。

9、当Bean不再需要时,会经过清理阶段,如果Bean实现了DisposableBean这个接口,会调用那个其实现的destroy()方法;

10、最后,如果这个Bean的Spring配置中配置了destroy-method属性,会自动调用其配置的销毁方法。

结合代码理解一下

1、Bean的定义

Spring通常通过配置文件定义Bean。如: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beans xmlns=””xmlns:xsi=””xsi:schemaLocation=” ”><bean id=”HelloWorld” class=”com.pqf.beans.HelloWorld”>    <property name=”msg”>       <value>HelloWorld</value>    </property></bean></beans>

这个配置文件就定义了一个标识为 HelloWorld 的Bean。在一个配置文档中可以定义多个Bean。

2、Bean的初始化

有两种方式初始化Bean。

1、在配置文档中通过指定init-method 属性来完成

在Bean的类中实现一个初始化Bean属性的方法,如init(),如: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public String msg=null;   public Date date=null;    public void init() {      msg=”HelloWorld”;      date=new Date();    }    …… }

然后,在配置文件中设置init-mothod属性:

2、实现 org.springframwork.beans.factory.InitializingBean接口

Bean实现InitializingBean接口,并且增加 afterPropertiesSet() 方法: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implement InitializingBean {   public String msg=null;   public Date date=null;   public void afterPropertiesSet() {       msg="向全世界问好!";       date=new Date();   }    …… }

那么,当这个Bean的所有属性被Spring的BeanFactory设置完后,会自动调用afterPropertiesSet()方法对Bean进行初始化,于是,配置文件就不用指定 init-method属性了。

3、Bean的调用

有三种方式可以得到Bean并进行调用:

1、使用BeanWrapper

HelloWorld hw=new HelloWorld();BeanWrapper bw=new BeanWrapperImpl(hw);bw.setPropertyvalue(”msg”,”HelloWorld”);system.out.println(bw.getPropertyCalue(”msg”));

2、使用BeanFactory

InputStream is=new FileInputStream(”config.xml”);XmlBeanFactory factory=new XmlBeanFactory(is);HelloWorld hw=(HelloWorld) factory.getBean(”HelloWorld”);system.out.println(hw.getMsg());

3、使用ApplicationConttext

ApplicationContext actx=new F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config.xml”);HelloWorld hw=(HelloWorld) actx.getBean(”HelloWorld”);System.out.println(hw.getMsg());

4、Bean的销毁

1、使用配置文件中的 destory-method 属性

与初始化属性 init-methods类似,在Bean的类中实现一个撤销Bean的方法,然后在配置文件中通过 destory-method指定,那么当bean销毁时,Spring将自动调用指定的销毁方法。

2、实现 org.springframwork.bean.factory.DisposebleBean接口

如果实现了DisposebleBean接口,那么Spring将自动调用bean中的Destory方法进行销毁,所以,Bean中必须提供Destory方法。

图解

9.Spring,SpringMVC,SpringBoot,SpringCloud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Spring使你能够编写更干净、更可管理、并且更易于测试的代码。

Spring MVC是Spring的一个模块,一个web框架。通过Dispatcher Servlet, ModelAndView 和 View Resolver,开发web应用变得很容易。主要针对的是网站应用程序或者服务开发——URL路由、Session、模板引擎、静态Web资源等等。

Spring配置复杂,繁琐,所以推出了Spring boot,约定优于配置,简化了spring的配置流程。

Spring Cloud构建于Spring Boot之上,是一个关注全局的服务治理框架。

Spring VS SpringMVC:

Spring是一个一站式的轻量级的java开发框架,核心是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针对于开发的WEB层(springMvc)、业务层(Ioc)、持久层(jdbcTemplate)等都提供了多种配置解决方案;

SpringMVC是Spring基础之上的一个MVC框架,主要处理web开发的路径映射和视图渲染,属于Spring框架中WEB层开发的一部分;

SpringMVC VS SpringBoot:

SpringMVC属于一个企业WEB开发的MVC框架,涵盖面包括前端视图开发、文件配置、后台接口逻辑开发等,XML、config等配置相对比较繁琐复杂;

SpringBoot框架相对于SpringMVC框架来说,更专注于开发微服务后台接口,不开发前端视图;

SpringBoot和SpringCloud:

SpringBoot使用了默认大于配置的理念,集成了快速开发的Spring多个插件,同时自动过滤不需要配置的多余的插件,简化了项目的开发配置流程,一定程度上取消xml配置,是一套快速配置开发的脚手架,能快速开发单个微服务;

SpringCloud大部分的功能插件都是基于SpringBoot去实现的,SpringCloud关注于全局的微服务整合和管理,将多个SpringBoot单体微服务进行整合以及管理;SpringCloud依赖于SpringBoot开发,而SpringBoot可以独立开发;

总结下来:

Spring是核心,提供了基础功能;Spring MVC 是基于Spring的一个 MVC 框架 ;Spring Boot 是为简化Spring配置的快速开发整合包;Spring Cloud是构建在Spring Boot之上的服务治理框架。10.分布式系统接口,如何避免表单的重复提交?

关于怎么实现承载更多用户量的系统,一直是我重点关注的一个技术方向。改造架构提高承载力,通常来讲分为两个大方向,互相配合实现。

硬件架构改进,主要是使用阿里云这种多组件的云环境:通过负载均衡SLB,模版克隆的云服务器ECS,云数据库RDS,共享对象存储OSS等不同职责的云产品组合实现。

软件架构优化,主要是软件代码开发的规范:业务解耦合,架构微服务,单机无状态化,文件存储共享等

在分布式系统的学习途中也不断见识新的知识点,今天要说的就是软件开发时候对于接口服务的“幂等性”实现!

幂等性

效果:系统对某接口的多次请求,都应该返回同样的结果!(网络访问失败的场景除外)

目的:避免因为各种原因,重复请求导致的业务重复处理

重复请求场景案例:

1,客户端第一次请求后,网络异常导致收到请求执行逻辑但是没有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的重新发起请求

2,客户端迅速点击按钮提交,导致同一逻辑被多次发送到服务器

简单来划分,业务逻辑无非都可以归纳为增删改查!

对于查询,内部不包含其他操作,属于只读性质的那种业务必然符合幂等性要求的。

对于删除,重复做删除请求至少不会造成数据杂乱,不过也有些场景更希望重复点击提示的是删除成功,而不是目标不存在的提示。

对于新增和修改,这里是今天要重点关注的部分:新增,需要避免重复插入;修改,避免进行无效的重复修改;

幂等性的实现方式

实现方法:客户端做某一请求的时候带上识别参数标识,服务端对此标识进行识别,重复请求则重复返回第一次的结果即可。

举个栗子:比如添加请求的表单里,在打开添加表单页面的时候,就生成一个AddId标识,这个AddId跟着表单一起提交到后台接口。

后台接口根据这个AddId,服务端就可以进行缓存标记并进行过滤,缓存值可以是AddId作为缓存key,返回内容作为缓存Value,这样即使添加按钮被多次点下也可以识别出来。

这个AddId什么时候更新呢?只有在保存成功并且清空表单之后,才变更这个AddId标识,从而实现新数据的表单提交

标签: #公司的java项目太简单一到项目面试就过不去 #java面试题太多了记不下来 #java类中的成员变量默认是公有的吗 #线程安全问题是由于指令存在重排序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