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逐光随影,技忆永存:安徽师大学子探访非遗文化“走马灯”

微尘1112 57

前言:

现在你们对“走马灯的图片画画”大体比较看重,看官们都需要学习一些“走马灯的图片画画”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关于“走马灯的图片画画””的相关内容,希望我们能喜欢,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今日头条淮南7月13日电(通讯员 朱慧婷 季梦雨 张佩)专访非遗传承人,志做文化传传承者。为深入探究走马灯非遗文化的浓厚魅力,切身感受手艺人技艺的精巧。2022年7月13日,安徽师大文学院赴古沟回族乡“童心系诗向党,美育筑梦成长”实践团队成员们前往淮南市潘集区文化馆开展了一系列参观、调研活动。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张文道先生的采访,加深了团队成员对于潘集区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一副对联背后,蕴藏着走马灯背后的故事,在谈及走马灯发展的背景时,张文道先生以王安石捡联获妻的典故为引入,趣味十足,颇有韵味。紧接着,他通过演示实物向记者讲解了现代“走马灯”的精思巧构,其转动运用了热力学知识,圆筒内部的空气加热,被加热的空气体积膨胀,上升的气流带动上端的风车转动。由于最初的圆筒图案上画有奔跑的马匹,因此圆筒的转动给人以马匹奔驰的感觉,故有走马灯之称。它不仅结构精巧,在内容上也是包罗万象,四大美女、十二生肖、梅兰竹菊、金陵十二钗都可以做成灯芯,上下两层的走马灯互为反向旋转,动感强烈,效果迷人。

图为走马灯的结构。通讯员 朱家佳 摄

记者了解到张文道先生很早就接触过走马灯,那时,成为一个手艺人的梦想就在他心中深种,自踏入手工制作行业已有三十余载,即使几经挫折,期间从未中断过对传统技艺的钻研与作品创作。张先生回忆到:“我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原本村庄里有一个会用传统扎法做走马灯的人,我当时对传统文化手艺非常感兴趣,便跟从他学习,仔细研究走马灯的原理,并自己创造性地动手去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张文道先生还表示手艺人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不断钻研,走马灯从原本的以蜡烛为灯芯到以灯泡为灯芯,都是他一心钻研的成果,革新之后,不仅避免了伴随蜡烛变短影子的移动,还可以防止火苗溅到纸屏上引起火灾。光与影的交融中,是一代代手艺人智慧的结晶,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成的华夏五干年文化,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图为张文道向队员介绍走马灯的原理。通讯员 朱家佳 摄

谈及走马灯的传承前景,张文道表示目前有五六位年轻人跟随着他学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底蕴的走马灯极需传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传承现状并不十分乐观,那么传承的过程中是遇到了哪些阻碍呢?信息化时代,面临海量的信息浪潮,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些文化遗产,手工业受到巨大冲击,尽管当今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提升,但从事手工制作行业的仍然是老一批手艺人。再加上走马灯制作工艺复杂,其制作涵盖的知识很多,不仅需要木工技艺,还需要电工的知识,所以能够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走马灯制作起来非常耗时,一个走马灯制作周期至少需要一个星期,虽说其原材料成本不高,但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张先生补充道。

图为张先生自己制作的走马灯。通讯员 朱家佳 摄

张文道先生不仅是走马灯的守护者,也是炭精画的传承人。把瓷碗扣在用松油点的灯上,在碗底熏出黑色污垢,这就是最合适的炭精颜料。从张文道的介绍和其展示的作品中,记者们得知,炭精画是古老的民间艺术,是绘画艺术的一个支流,其追求精谨细腻,逼真生动,呼之欲出,不仅需要精深的画工,还需要不畏繁难的匠心,一幅画,非数日之工无法完成,甚至数月,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非遗的传承人就像时光里的“拾遗者”,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默默发光发热。张文道先生经常受邀到学校、机关去义务传授有关走马灯制作的知识,很多非遗文化爱好者前来求教,他也会把这份技艺手把手地传承给他们”张先生自豪地说道,“我平常也会有意识地在社会平台上发布一些短视频吸引社会的关注,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世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会一直在线。”非遗传承人心中的远方,或许是手艺能代代相传,亦或是传统能有所创新,又或是能传播世界,手艺人们守住清贫,耐住寂寞。静下心来,一辈子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

张文道在向记者们展示走马灯的宣传视频。通讯员 朱家佳 摄

传承文化正当时,发扬非遗吾辈责。在结束采访后,一名队员颇有感悟地说道:“张先生弘扬非遗,传承匠心的精神和气魄,令我很是感动。我们也应该以一己之力去传承与宣传逐渐消失的技艺,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标签: #走马灯的图片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