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记叙文知识要点

战江语文 147

前言:

当前兄弟们对“给文章分节是什么意思”大概比较注重,大家都需要了解一些“给文章分节是什么意思”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对于“给文章分节是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希望我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阅读专题】

记叙文知识要点

记叙文的定义: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种类繁多,包含广阔。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回忆录、游记等文学作品。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 (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阅读技巧1

&1 标题作用

(1)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兴趣。 (2)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3)点明文章中心,突出主题

*命题形式:给文章加上一个标题。

*答题思路:找文章的核心人物、事物、事件等。

人(人物特征+所叙述的人物)

物(事物的特征+所叙述的事物)

事(事件的性质+所叙述的事件)

&2 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扩展标题法+六要素概括法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命题形式: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

*答题思路:

①中心句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或中间。

②概括文章内容:涵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思想情感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命题形式:

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觉?你认为……重要吗?为什么?

*解题思路:

①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 ②表态度 ③结合自身谈原因

【例文】

__________________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的儿子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有了回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天晚上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让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可老王却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老王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原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老王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没来得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就这样,老母亲絮絮叨叨,从他七岁时的“劣迹”一直说了起来。老王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回答:“雪还在下呢。”

老王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老王深深牵挂的是身在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却忘了北风远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问:1. 结合上下文,给文章加上标题

2. 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阅读画“_____”的句子结合内容,老王愣住的原因是( )。

A. 他牵挂南方的儿子,却忽略了北方的母亲,而母亲却惦记着他。 B. 他没有想到母亲那边下着大雪,感到惊讶。

【答案】

1.两个电话

2.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在寒流即将到达武汉的时候,家在上海的老王给武汉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但在儿子毫不领情的挂了电话的时候,处在大雪纷飞中的乡下老家里的老母亲给儿子老王打来了电话,提醒老王的注意保重身体.

3. A

4. 年迈的老祖母担心儿子,但儿子却因为对自己儿子的爱而忘却了母亲。揭露了当今社会许多未成年对父母爱的反感,以及子女对父母爱的忽视,呼吁大家重视父母,孝顺父母。

阅读技巧2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它本身的含义与在文中的含义;

②表现的事物(人物)特点(性格品质

*命题形式:如何理解“……(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答题范例:XX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作用,表现了(性格特点)……。

(2)分析:指出修辞+语言效果+表现特点(性格品质)+作者思想感情

常用修辞手法作用——

a*比喻: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体现了……感情。

b*拟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c*排比: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加强了语气,着重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d*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e*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若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f*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感情或特点。

g*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h*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联系上下文,直接找答案,联系时代背景

*答题思路:

①表层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深层意思

③作用,如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总起、过渡、铺垫、总结……

④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手法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例题】

1、 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了拟人(角度)的修辞手法,把多种零食(对象)的味儿拟人化(特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令人不快的味道充斥着整个车厢,引人反感(感情)。

2、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问: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角度)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对象)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特征)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情)。

阅读技巧3

&4文中划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

①外貌(肖像):描写了……的样子,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表现了……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表露人物XX感情,揭了人物XX的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运用……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刻画了……,显示人物 XX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XX心理进行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XX精神世界。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文章着重描写了X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交代了人物的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提升】 阅读答题

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

①1977年初夏,我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大荒鹤立河农场,去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报到。记得猛烈的春风摇撼着路边高大的白杨树,眼前一片扬花飞舞,简陋的站台上,覆盖了一层薄雪似的杨花,车轮起动时,斑斑驳驳的白色仍然依依惜别地缠绕着,看上去有些伤感。

②当时知识青年大返城还没有开始。我这个南方知青,去哈尔滨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来渴望求学的梦想,期待接受正规教育,读别人的好书,好写自己的书。

③临近毕业,校方找我谈话说,省里希望能多培养一些青年作者,你这几年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如果把你分配去搞专业创作,你还想回南方吗?

④我似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搞专业创作。我,不回杭州了。

⑤我知道这句话不是随便可以说的,它意味着一种最终的选择,一种志向的确定,甚至是一种“牺牲”——我将放弃己怀念巳久的温暖舒适的南方生活,为了从事我一直渴求的文学创作,从此留在这举目无亲陌生城市哈尔滨。

⑥我的返城,就这样连自己都意想不到地,“返回了”,实际是留在了哈尔滨。但后来的许多年里,我仍然没有后悔当年留在东北的抉择。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⑦然而离开农场的集体生活,“返城”在没有家的哈尔滨,过单身生活,就有许许多多的麻烦和困难。首先是住房——省文联刚刚恢复建制,根本没有房子给我这样新来的年轻人住。我从艺术学校毕业分到省作家协会工作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借住在艺校的教师宿舍,与三位女教师挤在一个房间里。我只能在屋角加一张床,放一张吃饭、洗脸、写字多用的桌子,算是我的一方天地。就连艺校教师宿舍我的单人床和那张多功能的桌子,也是与校方多次交涉后借来的。

⑧我就是这样开始了我所谓的“专业作家”的生活。

⑨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京剧科、评剧科、器乐科的校友们喊嗓练琴的种种“噪音”吵醒,起床在学校食堂吃过稀饭、咸菜的简单早饭,等几位同屋的老师陆续上了班,我才可在自己的小桌上看书写作。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刚有了一点思路,情绪就被打断了,不是某某回来取什么东西,就是某某来找某某。到了下午和晚上,宿舍里吹拉弹唱,终日不得安宁。如此一天下来,什么都写不出来。

⑩万般苦恼之中,一次去师范学院看望一个老友,她说,你干吗不到我们学院的阅览室去写呢?那儿又安静又宽敞,从上午一直到晚上8点,可以整整写一天呢。反正你也和我们“七七”届的学生一个年龄,我把校徽借给你戴,你就当自己是这个学院的学生。有人问,千万别发慌……

⑪喜出望外地接受了她这个“雪中送炭”的宝贵的主意,顿时觉得前途很是光明。第二天一早,悄悄别上了那枚借来的校徽,背一只黄布书包,从艺术学校步行十五分钟到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心虚胆战,低眉敛胸地混入进校的人群,在入校的高峰时间溜进图书馆的阅览室,动作迅速地占上一个座位,心突突狂跳,不敢左右环顾,一头扎在宽大的桌子上,埋头苦“写”起来。那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想要当冒牌大学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似的。

⑫到了中午和晚餐时间,把自带的椅子垫留在座位上“占座儿”,溜出来到附近一家极其简陋的小饭馆里,吃一碗淡而无味的打卤面。隔三差五的,买一盘三毛钱的豆腐慰劳自己,算是奢侈的了。吃完了饭,有时阅览室还没开门,只好在图书馆外面的小路上,绕着圈儿走。从秋到冬,眼看着校园里的杨树叶子一层层黄了,又一片片飘落下来,在土路上打转,像是我脑子里日日盘旋的小说。冬天的校园一片银白,那条小路上铺满新雪,倘若无人走过,一脚踏上去,松软的雪地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充满了生气和生命的呐喊,或是如一支轻捷和快乐的歌。我无数次在严寒的雪地上,使劲跺着双脚试图使自己暖和些,许多的“灵感”的电光石火,就是在那种时刻,涌泉似地喷发出来、闪现出来的。

⑬那段日子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如此有效安静的写作几乎每天都让我兴奋不已,使我忘掉一切。在以后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再也没有那样不受干扰地专心写作过——这使我对于图书馆抱有永远的好感和感激之情。

⑭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室。然后顶着寒风独自一人走过黑暗的大街,匆匆走回艺术学校宿舍去。同屋教京剧的小徐老师对我挺好,每天晚上9点以后,她把办公室的钥匙留给我,让我到她那儿去写两三个小时。我—直写到半夜,才蹑手蹑脚地悄悄回寝室休息。

⑮哈尔滨多雪的冬季,雪花飘飞,落地成墙,筑成厚实的雪城冰房。

⑯那个冬天,稿纸如雪花片片垒叠,白色的稿纸上落满黑色的钢笔字。

⑰就有了《夏》,有了《白罂粟》,有了《波淡的晨雾》,还有其他的文字。

⑱春天快到来的时候,我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我去北京参加文学讲习所第五期的学习。1980年4月,我到达北京的时候,大街两侧的国槐刚刚发出翠绿的嫩叶。却不知何处飘来星星点点洁白的柳絮,如烟如云,在空中盘旋飘飞……

⑲想起了离开农场那一日车站漫天飞舞的杨花,想起哈尔滨一冬晶莹的白雪。“杨花柳絮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农场到城市,我在一个美丽而艰辛的梦里挣扎拼搏的同时,也享受着杨花和柳絮给我带来春天的愉悦。

问:1、给下面词语中的划线字注音。

(1)摇( ) (2)毫不犹( ) (3)择( ) (4)脚( )

2、文中哪些事对作者的写作生涯产生了积极影响?请写出其中两件。

3、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4、第⑬段中提及的“那段日子”具体指哪段日子?作者对这段日子怀有怎样的情感?

5、写出你对第⑭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室。

【答案】

1、hàn yù júe niè

2、示例:(1)毕业前答应留在哈尔滨搞专业创作。

(2)冒充师范学院,在图书馆阅览室内安静环境专心写作。

(3)图书馆外秋冬美景激发我创作灵感。

(4)小学老师把办公室给我用,可以一直写到半夜。

3、第八段是一句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内容上,总结上文,交代“我”成为“专业作家”前的学习经历。(1分)引出下文,详写“专业作家”创作的艰辛经历。(1分)

4、那段日子具体指的是:从秋天到冬天,我冒充师范大学生,利用师范学院图书馆阅览室安静的环境进行创作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对我创作灵感的激发的那段时间。(3分)作者对这段日子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1分)

5、作者用了“不得不”双重否定句来加强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图书馆安静的环境的渴望,(2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创作的投入和执着。(2分)

【阅读考点:概括多个事件】

【考点解读】

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情节概括是中考经常考查的一类题型,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简明扼要地表述,以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常见题型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围绕“××”叙述了哪几件事。

3.简要概括某段(或某段到某段)的内容 。

4.请以“××”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5.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6.联系全文,说说“××”的原因。

【识记知识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

1.按照......的具体要求,概括文章发生的几件事情

2. 概括与某个人物或者情节相关的多个事件

【思路】

①明确人物

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技巧】

①情节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②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③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或者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赵三贴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问】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3分)

惟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

—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意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头会唱歌

我想说的石头,不是溪水畔或山坡上冷硬的带有棱角的石头。石头是一个人的名字。

初见时,几名临时工围在一起粗犷地说笑,只有他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他50岁上下,长得黑瘦,裹着一身破旧的沾满油污的灰褐色工装。许是常年奔波的缘故,晒得黑红的脸庞刻满沧桑,一双凹陷的眼睛,却深邃而明亮。

老石踏实勤快,脑子又灵活,相熟以后,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石头,跟着走喽。”“老石,来搭把手。”他“嗯嗯”应道,脸上现出谦卑的笑。

一天清晨,传来一阵美妙的歌声。我循声朝窗外望去,不禁惊住了。

那个唱歌的人竟是老石,只见他站在屋前的空地上,身着白衫黑裤,看上去很精神。他唱罢一曲又一曲,唇间轻吐的乐符,如一簇绚丽的火苗,弥散成温暖的笑容。

当然,也会有人不喜欢听,抛出些难听的话,“大早上的,抽什么风……”歌声戛然而止,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扭身逃进屋里去了。

后来的几天早上,听不到老石的歌声,我心里有点儿失落。没想到有天下班吃过晚饭后,我去离驻地不远的河边散步,又遇到他。他拣了一处僻静的地方,继续练起了歌。

有一次周末,我乘车到市里闲逛,在返回的公交车上遇见了刚买磁带回来的老石,他主动帮我拿东西。攀谈间,才知道他为什么喜欢唱歌。正说着,从旁边的小道上走来两个人,一高一矮,高个子男人夸张地叫道:“哎哟,老石,今天有啥好事,买这么多东西。”

“不不……不是的,我是帮朋友拎的。”

矮个子男人撇撇嘴,说:“我想着也不可能,老石平日抠得紧哩。”

高个子男人接话道:“你还别说,老石用节省下的钱,供出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呢。”

那一瞬间,我心里一阵翻涌。他常年在外奔波劳碌,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任都市的风沙将自己变得粗粝。然而一唱起歌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眼眸里升起股柔亮的东西,像两簇火苗。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位父亲的隐忍和坚守。

隔了不久,有天我去主任办公室,在门口遇到他。我热情地打招呼:“老石,你也在这里啊。”

“嗯……嗯!”他嗫嚅着,眼神却是散乱的,脸拧成了一朵枯萎的花。我正要再说些什么,他垂下头,急匆匆地走掉了。

我推开门,嘴上嘟囔道:“这个老石,今天有点儿怪怪的。”

主任抬头瞅我一眼,感叹地说:“他是来请假的!人的命啊,可真难说,总算熬到儿子大学毕业,谁想到又碰上车祸。”

我猛然愣住,失神地站在那儿,想:这对他着实是个不小的打击。

三个多月后,老石回来上班了。听工友讲,他儿子出车祸后,瘸了一条腿,为了给儿子治病,欠下不少债。

我依然喜欢每天晚上去河边走走。他仍会到岸边唱歌,那歌声里,缠着一团雾似的,蒙蒙的,仿佛要沁出水来。

日子如串珠,眼瞅着一天天拨过去。渐渐地,阴雾散去,老石的歌声又变得清亮起来。

很快到了元旦,我们却在电视上正在播的节目中看见了老石。

第二天,消息在工地炸开了,收工后,一群人堵到老石宿舍门前。有人高喊:“老石,你上了电视,这下成明星了。”

“嘿嘿,我在河边唱歌,市电视台的一位导演路过听到,让我去录节目。”

“要我说,来一场独唱会,我们给你当听众!”又有人喊。

冷夜里,一弯上弦月如钩。老石亮开嗓子唱起来,那歌声长了腿似的四处散开。听到精彩处,众人齐齐地鼓起掌来,惊飞了几只鸟,身影射向墨色夜空。

1.本文具体写了与石头有关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句子。

歌声戛然而止,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扭身逃进屋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老石”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石头会唱歌”为题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签: #给文章分节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