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江流千古映黉门!四川大学,127岁了!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275

前言:

目前咱们对“老四川大学”可能比较注意,兄弟们都需要剖析一些“老四川大学”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有关“老四川大学””的相关知识,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承载这幅千古绝对的望江楼,不仅是成都地界上的“老地标”,也一直是锦城一城文脉之所在。淼淼江流倒映飞檐碧瓦,守护着千年成都的人文炳蔚,同样也见证着坐落其畔的四川大学,如何写下了一段跌宕百年的杏坛春秋。

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图源:成都市望江楼公园

倏忽百廿又七年过,2023年9月29日,又逢川大校庆,就让我们从望江楼畔的暖风中启程,沿着时光的脉络溯流而上,共同感受这段属于川大的“世纪长歌”。

“成就莘莘学子,甄陶万类之根”

——出自《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歌》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吴玉章 图源:自贡发布

1922年,从法国回国的吴玉章迎来了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他被任命为四川大学前身——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这里,他提出了“崇尚学术,启用新派”的办学思想,并着手积极整改学部,完善课程体系,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组织马克思主义团体。在他的努力下,成都师范高等学校一步步跻身当时全国六大高等师范学校之列。如今,昔日成都师范高等学校的血脉已经汇入今日之川大,而吴玉章老校长所倡导的治学思想依然在这片学术沃土中流淌滋长。

从左至右:巴金、张澜、朱德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历史上,张澜也曾执掌川大校务,并提出“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海纳百川的治学底色,造就了川大灿若星辰的名家风采。历史学家钱穆、文学家吴芳吉、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方文培、“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柯召、“中国塑料之父”徐僖等众多大师都曾在此执鞭励教;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刘伯坚都曾在此负笈求学。

回首127载办学历程,已有70多万名各类人才从川大涌现,近百位两院院士和文化名人在此留下足迹。一代代名师巨匠、一批批川大学子,恰似百川归海,共同汇聚起“‘川’越风云三世纪,‘大’容天下两甲子”的恢弘篇章。

时代跌宕起伏,川大也几经变革,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被时光凝结成永恒的记忆,总有一些精神、一些特质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新。

如今,以老校长之名命名的“吴玉章学院”和“玉章书院”,已经成为川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圃”,他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家国情怀,在新的世纪得以延续。穿过百年风雨,一个个这样跨越世纪的传承,始终指引着四川大学在历史沉浮中破浪而进,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双一流”建设,川大勇立潮头,在中国西部大地上点亮了一颗高教“明珠”——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川大A类学科达16个,位列全国第9;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6个重点学科入选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名单;20个学科位列全球前1%,其中6个学科跻身全球前1‰;获批9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2022年,川大全年到校科研总经费突破35亿元,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620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学校组建或牵头建设的四川天府锦城实验室、全国首个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正式建设。2023年,川大在科技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中以20.48亿元的合同金额,居全国高校第五;10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5个项目获批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第二……

如今,望江楼旁的书声依然回响耳畔,锦江上的楼阁倒影也仿佛凝固了百年岁月。注目其中,我们能看到吴玉章老校长所怀念的“追求知识、孜孜不倦、意气焕发”的川大,能看到张澜老校长所期望的“多诚笃君子、聚有志之士”的川大,能看到陈寅恪先生心目中“渺渺钟声出远方,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川大,更能看到一个扎根西南沃土,骄阳般冉冉升起的川大。波澜壮阔的百廿历程,涵养了川大厚重的底蕴,更为它增添了一往无前、追求卓越的决心。

“是科学万变精神,温故之新新更新”

——选自《华西协合大学校歌》

今年7月,历时四年完成改扩建工程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作为西南地区建立最早、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发仞于1916年的川大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传奇展品”;而那数以万计荟萃自然与人文精华的珍贵藏品,以及它们背后异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同样令人流连。

走入第二展厅,一个由探沟复原场景与组合式动态投影构成的展示空间映入眼帘,光影变幻间,我们似乎穿越回了上个世纪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的现场——1934年,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后改名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教授应邀奔赴广汉月亮湾遗址并展开发掘。由此,三星堆考古和古蜀文明研究的大幕缓缓拉开。此后的90余年里,一代代川大师生在三星堆遗址接力探索,金面具、神树纹玉琮、玉刀、青铜神坛……一件又一件惊艳全球的文物在他们的手铲下重见天日,中国西南古老文明的蛛丝马迹也从层层迷雾中渐渐显露。

百余年来,川大学者一直活跃在西南地区,叙州崖墓、广汉三星堆、彭州龙兴寺都有他们的身影。葛维汉、郑德坤、闻宥、成恩元、梁钊韬、童恩正……一批批学者和成果撑起了中国考古“华西学派”的百年传承。在他们身后,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川大贡献,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川大力量。

2022年10月13日,川大编纂的《儒藏》全部出版。它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收书最齐的大型儒学文献丛书

拂去历史的尘埃,川大人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并不止于文物。从编著世界上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到《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成果相继问世,川大人已在人文社科领域写下了许多“第一”。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科教史的广阔天幕,又有更多“第一”在你我眼前缓缓成型:开创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和教育、首创中国农村三级卫生保健体系、开创中国数论二次型研究先河、创造首个以中国本土研究工作命名的有机人名反应……弄潮涛头的川大人一路高歌,又在近几年中写下许多新的“第一”——

川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材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全球首款全降解心脏封堵器系统上市,让先心病患儿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川大谢和平院士团队创造性地开创了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与技术,打开低成本燃料生产的大门;

川大赖颖教授团队在Nature发文,首次实现抑制粘液素过度分泌,且不影响必要的基线分泌,在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取得重要进展;

川大太阳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在1cm2面积钙钛矿/钙钛矿(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该类太阳电池的中国最高效率纪录;

……

为三星堆遗址扫去历史尘埃,助推东方红四号卫星翱翔天宇,坚守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一线为生命而战……在国家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活跃着川大人的身影。一次又一次,川大应国之所需,将奋斗的足迹走遍大好河山。

“桓桓熊羆起西土,锵锵鸣凤叶东鲁”

——选自《四川大学校歌》

前不久,由四川大学研究团队与企业联合研发的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心源性卒中防治生物可降解卵圆孔封堵器,全球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心源性卒中预防治疗从此迈入“可降解时代”。而它的问世,离不开学校张兴栋院士提出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的指导。

张兴栋院士(右二)

尽管如今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已被国际学界认为是“划时代发现”,但提出它的张兴栋院士早年从事的研究却并非生物医学材料。1960年从川大物理系毕业留校,70年代初开始超硬材料研制,80年代初开始生物活性材料研究,张兴栋院士在科研之路上写下了“从硬到软”“从无到有”的惊艳转折。无论是在超硬材料领域取得首创性成果,还是在生物活性材料领域屡创世界第一,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始终陪伴着他。而这种精神,也是川大致力于传递给每一位学子的宝贵财富。

正如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川大对于人才培养的探索同样步履不停。从2010年起,川大就着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同学们在优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同时,学校在全国率先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实现了全过程考核和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全覆盖。

网络互动教室、多屏互动教室、专用研讨教室、手机互动教室等互动式智慧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同学们提供了头脑风暴、思维碰撞的绝佳空间;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文献查阅和研读等非标准答案考试形式,更激发着大家“脑洞大开”。从死记硬背的“记忆式”学习到创新创造的“想象式”学习,在川大,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触摸问题的底部、洞悉事物的本质,培养自己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为所有本科生开设上百门核心通识课程,以特色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暑期的国际课程周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能聆听世界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授课,“大川视界”海外访学计划为同学们打开更多观察世界的窗口;鼓励同学们提前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一大批科研平台向大家开放,所有院士名师都欢迎大家来交流讨论;鼓励同学参与各类赛事展示自我,每年深度挖掘培育创新创业项目近2000个,超过90%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聚焦和强化“强基础、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川大始终致力于为拥有远大理想、怀揣报国梦想的优秀学子提供成才空间,帮助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学术天赋的青年登上更大舞台。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川大喜获8金2银,金奖总数全国第三

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川大荣获7项特等奖、6项一等奖,特等奖数量排名全国第三,总成绩全国第三

今年7月,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揭晓,14项由川大独立或牵头的成果获此殊荣,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九位。杏坛耕耘,硕果累累,培养一流人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而每个独一无二的灵魂,都将在川大的怀抱中张开逐梦天际的翅膀。

“考四海而为俊,纬群龙之所经”,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汪劲松引用了这幅曾悬于尊经书院的对联。作为川大的历史文化源头之一,尊经书院的文脉始终滋养着这所大学的澎湃初心。海纳百川,众流汇归,一条条悠长学脉自岁月尽头奔涌而来,最终汇成了今日四川大学波澜壮阔的泱泱江流。

百廿之芳华正浓,今日之篇章又启。127载光阴流过,川大已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学科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的现代大学之一,它的步履也始终不曾停歇。如今,又是一个丹桂飘香的十月,又有一群青春学子刚刚在此踏上追梦的新起点,这条百廿长河会把他们引向何处,他们又将在其中完成怎样的鱼龙变化?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官网/官微、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四川大学校友总会、四川大学本科招生、新华网、成都发布、自贡发布、上海松江、中青在线、软科等

标签: #老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