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极简中华文明史,读完令人豁然开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032

前言:

现时兄弟们对“邮箱同域认证怎么解决”大体比较珍视,兄弟们都需要了解一些“邮箱同域认证怎么解决”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关于“邮箱同域认证怎么解决””的相关内容,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当我们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是从哪个时间点、哪个社群、哪片文明开始说起的呢?

在距今六七千年至三四千年间,人类栖息的地球发生了伟大的事变——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先后涌现出一批独立创制文字和金属工具的人群。

至此,人类终于走出长达百万年的蒙昧时代和长达万年的野蛮时代,跨入文明的门槛,赢得历史进程的加速度。

在此后数千年间,诸文明民族创造的文明,生灭消长、此伏彼起,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那一支文明——中华文明,一路坎坷跌宕而又延绵生发,始终未曾中绝,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与那些时有中断的“突破性文明”迥然有别。

当我们看到熊猫时,会想起几千年前蚩尤正骑着它的祖先,与黄帝一决高下;写下横竖撇捺时,会想起兽骨龟甲上刀刻斧凿的文字,记录着业已静寂的问卜与祷告……当我们高兴时,我们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失意了,难免“对酒当歌”,叹“去日苦多”;而寓居外地时,也总抬头望夜空,喃喃一句“月是故乡明”。

这就是“连续性”。这就是中华文明,我们的文明。

我们生来就怀抱着沉重而灿烂的遗产,萦绕在历史的余音中,总觉得我们明白无疑地“拥有”这片文明——事实上,诸多重要线索正在从我们手边溜走。

我们能抓住什么、应该抓住什么?

01

浩浩汤汤五千年

1、“文明”题解

一言以蔽之,“人类化”和“自然的人化”。《易传》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就是使天然世界成为人文世界的过程。

2、什么是“中华文明”?

文明在创制过程中展示出强烈的地域性。中华文明是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滋养起来的文明。从先秦乃至明清,“中国”的概念随着王朝辖域的不断演化而改变,但“守中”之道从未更迭。

这不仅是地理学的中心意识,更是文化学的中心意识。

3、什么样的水土养出了“中华文明”?

中国地处东亚,大海、沙漠、高山共同围护,使之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视其内部,腹里纵深、回旋天地开阔、地形气候条件繁复,为文明的多样发展、文明中心的迁徙转移提供条件。

基于此,中华文明诞生了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生活。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的东西对峙、南北冲突,很多都与之相关。

与中国人从事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有关,中国氏族社会血缘纽带的解体并不充分,宗法制搭建之后不断加强,深深扎入中国的社会结构里,直到今天。

(莫高窟壁画上的狩猎场景)

4、近代西方炮轰之后,中华文明是否已然断裂了?

与其说断裂,不如说中华文明在近代面对一种截然不同于古代的国际环境,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全新的参照系,层级累加的文明资源,经由整合之后,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5、理解中华文明的几个关键词

围绕着农耕文明与宗法制结构,“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构成中华文明特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赋予其延绵韧性。

02

神秘部落在哪里

1、我们从哪儿来

从猿到人,是一个“万古如长夜”的过程。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古人类直立人——“正在形成中的人”。到了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时,人类更会打磨工具了,进入旧石器时代。

2、种瓜得瓜

距今七八千年前后,在中国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我们开始种地。都说“神农”教民食五谷,其实是一群兼具智慧与勇气的先民,尤其是妇女,一起发明农业、带领中华走向新石器时代。

3、从遍地开花到一枝独秀

中华文明早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热闹景象。

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五六千年,河南有仰韶文化;距今四千年,山东的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距今约六千年,浙江余姚地区有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同先后,在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原始文化。

还有湖北屈家岭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甘肃齐家文化、浙江良渚文化……最终,中原文化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获得了胜利。

4、“大同社会”的真相

距今约五千年,中国进入父权氏族制阶段。私有财产及奴隶的出现,导致掠夺战争频繁,于是氏族结成部落和联盟。有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集团,长江流域的三苗集团,淮河流域的少昊、蚩尤集团。

而尧、舜、禹,都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禅让”与“众议”都在氏族首领议事会内部进行。

他们后来都成了神话的一部分。

5、原始人也很聪明

在氏族社会时期,语言出现萌芽,刻画在陶器上的记事符号是最坚固的证据。

富含宗教意味的音乐和舞蹈也借由乐器的出土和陶器的描绘而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科学成果也颇令人赞叹,此时已有天文历法的创造、数学知识的发掘,实用的巢居、穴居技术为人们遮风避雨,“百草成药”的尝试则奠定了以后中医的基础。

(贵州花溪岩画上的集体舞蹈)

6、但原始人还是迷信的

原始宗教曾经是原始时代的主流文化。开始是自然崇拜,影响最大的就是太阳崇拜。此后转化为图腾崇拜,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就是这么来的。出于征服自然的渴望,“巫术”也诞生了。

万物有灵的思想也导向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远袓崇拜是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祖崇拜则是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

(伏羲和女娲)

03

戴上青铜面具跳舞

1、依然扑朔迷离的夏朝

我们都知道夏启夺位、建立夏朝的传说。在此之后,政权世及的时代到来,法律、官僚机构、暴力机器等逐步构建,与夏朝年代相当的二里头文化是一个重要旁证。

2、绝无仅有的青铜时代

青铜的出现上可追溯到夏代,下可延及东周。在商朝和西周,这种最先进的材料,优先用于制造礼器和兵器,充作国家政权要件,这是因为当时的“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越王勾践剑)

3、文字是无可辩驳的证据

中国正式的古文字,最初发现于商代,有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铭文等类型。自殷商起,中国历史才开始有直接的原始文字文献可考。

4、知识分子的源头竟是……

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 他们专门服务于皇室,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到政治之中。甲骨文、金文和各种先秦典籍中都有他们席不暇暖的忙碌身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有着特殊贡献。

5、信鬼神?信天地!

殷商是神权时代,鬼神观念盛行,以上帝神为主,信奉祖先神和自然神。周代将宗教、政权和族权融为一体,形成以天帝为皈依,以宗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 “敬天法祖”自此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

“理性”地“迷信”也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一个特点。

6、郁郁乎文哉

西周在确立宗法、分封、世袭三大制度的同时,又系统地制礼作乐,从外在社会规范到人的主观情志,实现全面控摄,以确保宗法等级秩序。如果说夏代是服从命定的“尊命文化”,殷代是崇尚鬼神的“尊神文化”,那么周代则是礼乐、刑、政目标合一的“尊礼文化”。

04

你方唱罢我登场

1、打破学术垄断,实现知识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室衰颓,王室文化官员下移列国、混迹民间,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出走公家的学者们开始进行私人教育,最有名的当然是孔子,此外还有老聃、师襄、苌弘等。

(老子出关图)

2、风流人物看士子

士原本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末期后成为知识阶层,受公卿大夫倚重。他们学识渊博、志向宏大,政治参与意识强烈,是搅动乱世局面的重要力量。彼此求同存异、辩驳交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留下了儒、墨、道、法等伟大的精神财富。

3、“十里不同音”

百家争鸣还呈现出地域性。儒、 墨以鲁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源于南方楚、陈、宋,后北上于齐。法家源自三晋,成就于秦。阴阳家从燕发端,在齐拓展。周、卫则盛产纵横家。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各自大放光彩。

(《九歌·河伯》)

4、沉默的大多数往往最重要

春秋战国剧烈的兼并战争使人们意识到天命鬼神不足依凭,提供赋役兵源的民众才是力量源泉。而科学知识的进步, 也冲淡了对神明的信仰。于是,东周时期经验理性高扬,“重民轻神”成为这一历史段落的文明精神,《左传》与《孟子》有力地阐述了这一点。

05

诞生!伟大帝国

1、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统一

秦朝建立后,嬴政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在地方则实行郡县制,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秦律,彻底将国家大权层层把握在皇室手中。

文化上的统一则更为深入——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强大的政治力量收束了整个国家,此后几千年,神州大地分分合合,却始终以华夏自居。

2、“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本质相同

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看似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截然相反,但运作思路却如出一辙:都力主禁绝异端、维护帝王的一统意志。当然,董仲舒要成熟得多,他找到了更适合专制社会的文化形态——包容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

所以李斯失败了,董仲舒成功了,而秦汉整合多元文化的努力获得历史性的胜利。

3、我们学的是哪门经?

独尊儒术以后,经学被推崇为官方哲学。西汉初年硕果仅存的学者们所传授的儒家经典,以流行文字抄写下来,称“今文经”;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到了一批先秦典籍,以古籀文写作,故号“古文经”。以哪种版本为研究对象,就诞生了经今文和经古文之别。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那种不能脱离对经典的依傍,以注经、释经透露己见的“经学方式”,至今仍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4、匈奴都去哪儿了?

汉匈之争始于战国,持续了三百年之久。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两名将才大败匈奴,匈奴内部分裂,南匈奴归汉。东汉时,窦宪大破北匈奴,迫使其西迁,汉匈战争得以告终。所以,匈奴不是消失了,只不过要么融入汉人,要么离开中国了。

在这过程中,长城搭建起来了,丝绸之路也开通了——前者是为了抵御匈奴进攻,后者则是为了寻找盟友。

5、中国当然也有宗教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南亚佛教的东传。东汉明帝时,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在洛阳建立起来。作为外来宗教,佛教主动和道家结合,实现本土化,落地中国。而与佛教传入大体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创建。后来东汉末的“太平道”创始者张氏兄弟,就是汉末黄巾起义的组织者。

6、大国才撑得起的宏阔文化

两汉四百年间,经济相对平稳发展,形成古典科技的一个高峰。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其中指南针、造纸术两项均成于汉代,二者传入欧洲之后,对于航海大发现、宗教改革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影响,自不言而喻。

而作为初生的强大帝国,秦汉展示出蓬勃的豪迈气息,体现在观念文化产品的创作上,其代表便是“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汉赋,还有以百科全书式的眼光观照古今的《史记》。

06

现在还轮不到皇帝说话

1、龙椅永远坐不稳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开启了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在这四百年间,中原地区仅有五十年的统一。

此时汉室皇权政治崩溃,世家大族崛起,地方上据有庄园、部曲,在中央借由九品中正制掌控官僚队伍,中古社会笼罩在士族社会的阴影之中。

2、慷慨悲凉的不只曹操

这一时期,庄园经济导致的割据性,使朝廷对学术的干预弱化,而“山岳崩溃”式的社会离析,更令人“悟兴废之无常”,哀“人生若尘露”,连一代雄才曹操也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悲鸣,这与乐观进取的秦汉文化精神全然另成格调。随之而来的,便是经学与名教的衰颓。

任是高门贵族,或是平头百姓,都不再相信盛世。

3、玄学也不全是玄之又玄

玄学产生于汉末的清谈。清谈原本是士大夫品评人物以供察举的活动,后来越来越抽象,专谈玄理,脱离了实际政治。陈寅恪就曾有“清谈误国”之感慨。

但它有长处。玄学开启了中国哲理思辨的时代,把依赖于日用的中国伦理学提升到本体论等理性高度上,后来的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都站在玄学的肩膀上发展。

(竹林七贤图)

4、文学“重生”

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三曹”与“建安七子”开六朝文学之风,谢灵运、陶渊明各开山水诗、田园诗之先河,鲍照、庾信则大力发展五言诗、七言诗。约之,建安诗和六朝诗,接过了诗经、楚辞与汉乐府的路,开启了唐诗的辉煌。

中国第一部小说《世说新语》诞生于南朝。而志怪小说,如《搜神记》等更是开唐代传奇先河,又启发明清神魔小说。

(《洛神赋》)

5、南朝何止四百八十寺

外来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南朝皇帝多礼佛,梁武帝提出“三教同源”,此后一个华化佛教宗派——天台山创立,中国佛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今天能看到的寺院和巨型石窟,很多在六朝时已经建立,最有名的就是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6、你化我,我化你

六朝时期是春秋战国以后又一次更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高潮。胡人下马,迈入周密的礼制之中,军事征服者摇身变成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同时,蛮野但充满生气的北族精神,也给高雅温文却因束缚于礼教而冷淡僵硬的汉文化带来新鲜空气。

这也是隋唐活力的由来。

(壁画:孝文帝迁都洛阳)

07

绣口里吐出半个盛唐

1、恢弘是唐朝底色

隋时在汉长安城东南建立西都,称大兴城;唐代改名长安,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都。隋唐长安的平面构图,像一个棋盘,设计师们调动各种手段,唤起人们的联想,展示寰宇一统、富有天下的意境——自然,皇帝是宇宙中心。

2、葬送了隋朝的大运河

东晋以后,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需要仰仗南方的经济支持,故隋文帝时即开凿沟通南北的运河,开广通渠三百余里。隋炀帝即位后,完成了这项工程,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 全长五千里,使南北联结。

3、生气勃勃的贞观之治

中国专制帝国时代有过许多“盛世”,如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然而最为人称道的都不是太平盛世,而是盛世先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唐太宗就以“君舟民水”、广用人才和善于纳谏等,被誉为君主典范。

此时正是初唐,新兴王朝总是充满希望,一切才刚刚步入正轨,人人都相信并且渴望盛世。

(武则天无字碑)

4、信什么都行

唐代是一个文化政策相对宽容的时代,其君主虽对儒、佛、 道三教各有偏重,唐武宗甚至还有灭佛之举, 但就总体而言, “三教共弘”是唐代大势。

道教尤其是李唐皇室的宠儿,作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混血,他们为了彻底进入文明体系、确定文化优越性,奉老子李耳为先祖,高宗时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

三教并行不悖,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一尊意志。朝野内外都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赋予唐文华率真而又放达的气质。

(玄奘与侍者图)

5、布衣将相平步青云

隋唐时期科举制正式确立,以文学取士,打开了一个更大的入口,寒士获得了更多平步青云的机会,政治热情高涨,唐太宗就曾自得于“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武则天亲行殿试,中举者都是“天子门生”,君臣之间更多了师生关系。

6、国家兴,诗家兴

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三百篇,而中国诗的辉煌极致则在唐代,成就最高者则推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是六朝诗歌之集大成者,杜甫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为唐诗注入新的活力。

唐代进入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集大成”的境地。

(饮中八仙图)

7、复古不等于守旧

韩愈与柳宗元大力反对骈体文,效法先秦散文和《史记》刚健自由的文风,以“复古”为旗帜,实为通过对先秦两汉文体的复归,摆脱六朝程式化文体的束缚,达到一种创新境界。同时更在于依归儒经,复兴孔孟之后已经失传的“道统”。

8、泱泱我华夏,泽被远方

在深受胡文化、南亚文化等外域影响,重振唐文化的雄迈之气时,唐朝以更强势的姿态影响着世界,主要是为日本和朝鲜半岛带去先进的文化之风,形成了以中华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更遥远的西方,则迎来了造纸业、纺织术,甚至是炼丹术,由技术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

(鉴真东渡)

08

脆弱的宋朝,美丽的宋朝

1、最“自由”的时代

赵匡胤一招“杯酒释兵权”,奠定了两宋高度集权的基调。然而这样的一个时代,其文化政策之宽松,也几乎可称前无古人、罕有来者——宋太祖即位之初就昭告天下,不得因谏诤诛戮大臣,此后言路广开。陈寅恪也评,宋代文人言论最自由。

2、搞点教育机构

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 学校和书院两种办学形式趋于成熟。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四大书院”就是在此时建立的。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也是学者们辩论交流的场所。

3、天地之理皆是人伦

理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吸收改造释、道两家,涵泳“三教”思想建立起来的伦理本体论。在我们都熟悉的朱熹、陆九渊和程颢、程颐之前,喜欢清莲的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创人物,张载和“二程”一样,是奠基者。

他们齐心协力,将儒学的伦常秩序提升到“理”的高度,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

4、歌声四起

“唐诗宋词”,宋朝是词令的时代。虽然是从诗中而来,宋词却紧紧地扣着“歌”的世界,一字一句都是乐章,同时又逐渐雅化,展现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

在词的文人化过程中,苏轼发挥了关键作用。不止如此,苏轼还明确提出“士人画”,即“文人画”,将绘画也提升到了体现士人主体的地位上。

(苏轼行书)

5、小市民也有春天

在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之外,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这也与汴京有关,这么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比起来长安式星罗棋布的构造,更像是旅游城市。市民们穿梭其间,形成了瓦舍勾栏,各种各样的文化节目,如杂剧、杂技、说史等,都在这里上演。

后来的元杂剧正是在这样的市民文化中诞生。

(《东京梦华录》)

6、科技的力量

宋代科技接续唐代,最为突出的成果,便是为人类文明贡献出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同时,宋又是中国天文学史上最为绚烂的时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陨石的信息,天文学家们还观测到了新星和超新星。数学家秦九韶也降生于南宋。

7、走!到南方去看看

东晋时,永嘉南渡掀起了第一个迫使中国文化南向转移的大波澜。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再次凋敝,南方人口大增、经济发展,这是第二个向东南推进的大波澜。到了宋朝时,靖康之难再次逼迫王朝南移,至此,中国文化的南迁完成。

09

上马定乾坤,提笔安天下

1、来中原逛一逛

两宋是美丽的,但也是脆弱的,细腻丰满的文化世界抵挡不住北方铁骑。辽军南下,签订“澶渊之盟”;西夏进军,宋军又连连败退,签订“和约”以求片刻安定。此后金人代辽,直接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宗。

朔方冲击还将具有异族情调的文化因子输入宋文化系统内。中国的音乐总是依附于歌诗,而又被抛弃,之所以还能一次又一次焕发活力,正仰仗于异域音乐的注入。

(西夏文文字)

2、征服者终究被征服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以强悍的武力入主汉地,甚至囊括全中国。然而,游牧民族可以成为军事征服者,一旦深入汉地,则不可避免地被先进的农耕文明所同化,从而演出一幕接一幕征服者被征服的活剧。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及至蒙古人建立的元都是如此。

3、大哉!恢恢乾元

过去的元朝,往往被塑造成一个野蛮的、暴力的、黑暗的时代,类似印度的“种姓”制度,被鞭挞的汉文化,穷兵黩武的朝廷……当真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些都是真实的,但真实并不意味着全部。在另一面,铁骑踏平江山,东西交通前所未有地顺畅,诸多边疆地区真正实现有效统治,而大都城的富丽堂皇更使马可·波罗们流连忘返。

(马可·波罗离开威尼斯)

4、“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整个元代,是一个政治现实严峻的时代,汉民族传统信念受到空前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活力抒发的时代,蒙古铁骑带来了草原的雄风。于是,社会的思想文化处于一种失衡的混沌状态下,辉映千古的元杂剧应运而生。

《窦娥冤》飘下的六月飞雪,奏响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哀鸣——难以逃脱的无边的黑暗,迫使窦娥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呼喊。

5、博采众长的科学

科学技术在一个异常壮阔的时空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从历史的纵深度而言, 元代承袭生机勃勃、成就卓越的宋代科技,因而科学技术各门类起点高、发展势头劲;从地域的延展度而言,元代不仅广为受容大漠南北各民族的科技成果,更以其磅礴大气,积极吸纳远至西亚、欧洲的科技英华。

10

黄昏夕阳再说道

1、自由进谏的时代变了

明清的总体基调可以“沉闷”概言,专制君主集权在此时走向极端,天下大事全凭皇帝一人决断,过去行之有效的官僚体系沦为皇帝意志的传声筒——无论是内阁、南书房还是军机处。

更恐怖的地方在“文字狱”。明清因言获罪的案件之多、君主疑心之重,都非前代所能比。如朱元璋僧侣出身、靠农民起义上位,对于“僧”、“贼”等字眼格外敏感,直接对号入座成隐喻和嘲讽,给作者加上“犯上罪”和“大不敬罪”,严厉惩罚。

2、起承转合皆由八股

文字狱是众多文化专制政策中最血腥的一面,更多“温柔的网”也在慢慢收紧,如温水煮青蛙,将中国文化的活力蒸发殆尽。如选拔人才的关键制度——科举考试,确定了僵化死板的八股文格式,在内容上,也以程朱理学为旨归,甚至只许讨论前朝事,不许谈及本朝。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与朝廷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对应, 一种追求独立人格的思潮也在潜滋暗长,文艺领域有唐寅、徐渭、郑板桥等狂放之士的出现,学术领域则有承继陆九渊的王阳明 “心学”的昌大,更有此后李贽、汤显祖等回归“人情”的大力号呼。

(《牡丹亭·游园惊梦》)

3、最专制的时代往往有最民主的哲思

专制君权达于极端的明朝在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的双重袭击下,轰然倒塌。在明清鼎革之际,一批思想家在总结明亡的教训时, 开始把目光投向至高无上、威势无穷的专制君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等人的突破精神,至今仍振奋人心。

最初,人们批判崇祯;后来逐渐超越对某一君主个人的批判,而发展到对整个君主制度的总体清算。此时的“非君”思潮,比之魏晋士族为争权夺利而提出的“无君论”,触及了更为根本的结构问题。

4、山的那边,原本是大海

秦、汉、唐、宋、元、明诸朝,中国的海洋事业并未落后于世界水平,然而明清两朝出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实行越来越严苛的海禁政策,海商甚至被视为“倭寇”。由是,茫茫大海上再难见到中国的身影。

郑和下西洋如流星划过天际,此后惟余黑暗。

(郑和下西洋所见)

5、飘洋过海来传教

明清之际,西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宗教革命,为了抵抗新教,旧式教徒们成立了耶稣会,开始向外扩张宗教,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成为了重点目标。耶稣会士竞相来华,最著名的就是传教士利玛窦。

但比起来传播宗教,这批传教士带给中国的,更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成就。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也由此传入西方,经过重新整合,成为启蒙者钟爱的思想武器。

(利玛窦和徐光启)

6、“埋首故纸堆”有可观

中国古典文明进入总结阶段。士大夫对先秦以来全部古籍,进行了系统考释、训诂, 其中尤以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甚,形成“乾嘉朴学”。大学者戴震就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与同僚们对中国古典文明进行了一次大整理。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体量令人震惊的类书、丛书,也成于此时。

7、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明珠,那么明清无疑是小说。明代有“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清代有《红楼梦》《儒林外史》《三侠五义》《聊斋志异》,无论是恢弘历史、英雄传奇、鬼蜮人间、市民情态,还是政治风云、江湖侠义、高楼起落……种种情志,均可一见。

11

拔剑,迎接新的挑战

1、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硝烟中,林则徐、徐继畬、魏源等有识之士,率先穿破浓雾,看到截然不同的西方世界。

林则徐费尽心思收集了《四洲志》,并交付给好友魏源,后来我们都看到了,《海国图志》洋洋八十万余言,配图百余幅——那是19世纪中叶中国乃至东亚内容最丰富的世界知识百科全书。

也正是在这本书里,魏源说,我们应当“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所绘地图)

2、努力学习的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率先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一批朝廷高级官员——洋务派。在洋务运动的倡导下,中国有了新式学堂,初步构建起学科体系,1898年开设的京师大学堂,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有了第一份中国人自己主持的近代报刊《澳门新闻纸》;至今仍为中文出版界栋梁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也在此时成立……

一旦近代化的机棙转动,转型就只是时间问题。

(张之洞在自己奏准开建的京汉铁路列车上)

3、留着辫子就一定保守吗?

晚清新一代知识分子可以分成两种,一是由士大夫营垒分化而出,一则由新文化培育而成。前者从旧文化中苏醒而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而仍然与传统文化藕断丝连,以冯桂芬、王韬等为代表;后者很早就在学堂或留学时系统接触资本主义新文化,与传统的羁绊不深,以何启、胡礼垣、容闳等为代表。

他们带着西化的知识结构,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浪潮之中。

4、要学,就学个天翻地覆

即使在船坚利炮的威胁中,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也依然是无比艰难的——但与两千余年不断深化复杂的社会发展相比,已经可以算是“突飞猛进”了。

一开始,洋务派仍然借助“体用之辨”,扬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后,维新派向制度下手,将君主立宪制包裹在托古改制的“传统”之中;最后,革命派掀起了一波了一波浪潮——辛亥革命后,无论袁世凯等做出多少复辟的努力,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

(秋瑾)

5、从头到脚的解放

“解放”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宣言,更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灯、自来水等开始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当现代物质文明渗入中国人生活之后, 必将引起风尚的变更。

此外,革命还带来了身体的解放——男人剪掉长辫,告别“留发不留头”的时代;曾经折磨中国女人千余年的“缠足”,也终于在社会层面开始有所松动,一层又一层束缚,由内而外地解开。

6、新的信仰已经诞生

但这些都不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军阀窃取,打倒一个昏聩的皇朝,却换来一个黑暗的民国。中国人的觉醒还没完成,思想启蒙迫在眉睫。于是,新文化运动勃然而兴。

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在众多的领域内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涛。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鲁迅,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此后,马克思主义的曙光随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炮火传入中国。

(沈嘉蔚《北大钟声》)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20220512

本期活动

你最喜欢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或是哪位风流人物?中华文明的哪一点最吸引你?在留言区走一波,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本期主题图书《中华文明五千年》。

我们从哪来,要到哪里去?历史不会说话,却给了我们答案。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黄熙、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中华文明五千年》 冯天瑜 著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两个学科的“双厨狂喜”,我在B站追更到停不下来

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些视频靠谱吗?

罗新:历史多半靠不住,这三点不可或缺

把5000年文明纳入囊中

标签: #邮箱同域认证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