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潮白怪兽-闭门造车-135号大脚LCG赛车

RCFans遥控迷 5310

前言:

而今咱们对“强爬车结构”大致比较着重,看官们都需要剖析一些“强爬车结构”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上汇集了一些有关“强爬车结构””的相关内容,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RCFans ljpauto的作品

稳定诚可贵,性能价更高;

若为仿真故,两者皆可抛

潮白怪兽“闭门造车”第九弹,尝试新的赛车风格LCG(低重心)赛车。

作为攀爬车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个人观点:LCG是夹在普通大梁车与强爬车之间的一个类型,也有人称其为性能大梁,低趴大梁等等。

相较于强爬车为了征服怪石嶙峋的悬崖峭壁,LCG有完整的非承载式大量结构及相对仿真的外壳覆盖;而相较于普通大梁车,多孔避震位、轻质大梁、前置电设等,使其拥有超低重心的前提又不失悬挂行程,从而保证四轮抓地几率。

看过很多老外也有多种造型的LCG大梁组合搭配,但是咱也不太好买,也不追求老外的品牌。而此次使用的LCG大梁及底盘系统源自于GR的产品,正好GR的产品在国内口碑也不错,机缘巧合尝试一下不同类型的车子。

GR的大梁

轻巧应该是所有LCG车型的第一密钥,所以有别于传统大梁车的C型钢材质结构,LCG使用铝合金或者碳纤维最为常用。

GR这款是加工取材更为方便的碳纤维材质,接近于SCX10的避震架设计,固定孔位更多更高。有别于老外的半圆弧或者大倾角避震架,个人观点:实际使用中避震位置过于倾斜,会导致避震底部的密封环、底托等偏磨严重,个人还是喜欢这种梯形避震架。

(图片摘自GR官方)

底盘前端上扬的设计,使得底盘与障碍有更好的接触角度,通过性更好。同时适配SCX10一代波箱使其适应性也更广范,毕竟SCX10的一代接基础配件采买方便,原厂配置的电机前置扩展片简单易用。

看了一些LCG车型因其考虑更强的攀爬能力所以电设、电池等都是前置,保证前轴足够的重量,如图GR这台也是。

大梁部分

我的想法是完成一台相对均衡的车子,毕竟我要去八大处、孤山等地,不仅都是上山,还有很多下山路段,整体的穿越路线,所以设计初衷还是尽量平衡一些。

因此为了满足最初的设计,原有大梁的后端就过长了与车壳儿干涉,在此直接切短,利用大梁上剩余孔位固定铝合金横梁。

使用一代波箱小巧轻便,因为没有现成的,只能自己买配件组装一台SCX10一代波。好的模型品牌不一定是年年有新款,更应该是有成熟的产品线,这样才能够满足无限的DIY想法。

搭配GR配置的电机座前置扩展片,正好将整个波箱、电机、传动结构的重量前移且靠下满足LCG低重心初衷。

我的想法是整个前轴靠前,增加其接近角度。为了避免桥上舵机干涉,所以大梁前部的铝合金支撑横梁也取消了,但是后部还有支撑位置并不影响大梁结构强度。

大梁的组装过程非常简单,有SCX10的组装经验基本就可以完成。前后的拉杆需要自己定制,根据每个人的需求进行调整即可。大梁上有多个拉杆固定孔位,满足不同轴距及拉杆位置的调整需求。

电设部分

小巧、集成化、轻便等等是LCG车型选择电设的首要出发点,因此像Tekin的BXR、RS Gen2等应用的较多。

看很多模友对于此类的LCG车型,搭配的多为外转子电机或者更小且轻巧的电机,毕竟没人拿LCG跑场地。而因为买不起外转子电机,且担心玩儿车恶劣的工况,最终选择使用好盈最新款的FOC一体机。

老款一体机的长度达到64mm对于GR的波箱座设计及拉杆固定有过多干涉,所以选择了最新款的FOC一体机,整体尺寸更加短小,长度只有55mm(两款直径均为36mm)。

虽然55mm的长度相对短小,但仍旧与前上拉杆干涉,无奈需要将波箱垫高才可以避免,电机在前悬挂压缩时与前轴上拉杆碰撞,影响行程及极限压缩,对于传动轴的角度影响不大。

这样有了一体机的加持,省去了电调,使得车内相对窄小的空间更好利用。迷你的那些电调因为没用过,所以担心其不能满足我的要求。

加上需要车辆相对均衡的表现,新款FOC一体机有2300kv,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而且新款FOC一体机有三种运行模式:参数1:定速模式(直接正反转),参数2:普通模式(正反转带刹车),参数3:普通模式(直接正反装)。其中参数2普通模式实际体验后与无刷的普通模式操作感觉十分接近。虽然不会跑场地但是应对八大处的长途穿越及下山还是有不少用处的,避免拖刹不经意之间的翻车。

与其他LCG一样,搭配使用短电,自制电池盒安装在了电机座上。使得整个车身重量靠前的前题下,尽量满足6/4的重量配比,下山不至于疯狂扎头。

GR的电机前置扩展座上的孔位可以利用下,满足DIY电池盒固定的同时,借用电机主体支撑,防止电池盒摆动。

这个位置也是我换电池最便捷的,为了让车子左右重量配比平衡,电池盒的固定做了一定倾斜,以抵消FOC一体机的重量。ABS直接粘接完成三围电池盒使用魔术带固定,使用2S或者3S短电。

至于其他的电设则没有特殊配置。一个简单的接收取电双路输出灯控板,一个内置绞盘预留了控制板,未来再寻摸一个绞盘的固定位置。

行走部分

LCG的低重心并不意味着其只靠降低底盘来营造低重心,而使其丧失了通过能力。

很多LCG车型均使用门桥,正好手头有一套RC4WD的SCX10一代的门桥套件。虽然产品比较老,但是搭配出来的效果还算可以,离地间隙不会离谱的高耸。尼龙桥相对还能减轻重量,其实还是为了省钱,哈哈。

轮毂使用了vp600#结合器所以较宽,之前使用120mm固特异视觉上总觉得不太合适,像个滑板。

为了视觉及性能考虑,轮胎特意选择了大号的PL135mm Interco Bogger,横纹希望能有不错的效果。有模友推荐JC及HB,奈何对不仿真的造型不感冒所以不做选择。套用句名言”稳定诚可贵,性能价更高,若为仿真故,两者皆可抛“。

避震使用了轻量化的POM避震器,可见我最初还是想用强爬车的配件来满足下内心对性能的诉求的。最初搭配使用PL的90mm避震但是因为车子轻基本上没有下压效果,为了满足低重心效果最终选择了巨石的POM避震器。

车壳部分

看了不少LCG的方案基本都是软壳搭配,力求轻便。但是总觉着缺少些细节,参考老外很多使用RC4WD的TF2车壳儿,就此而决定使用TF2车壳改造。

根据车壳适配了一下轴距,以此为依据选择拉杆,避震,轮胎直径等。TF2的车壳原厂是无法直接使用的,需要改造才可适配LCG车型。

为了前后桥有足够摆动角度及行程,需要改成前后楔形,裁切一部分车壳儿。

没有做夸张的三角头只是每侧内收了大概20mm,整体视觉上还可以,但是大角度转向同时悬挂压缩的时候还是会有些剐蹭,我只能忽略了。

车头的装饰前格栅使用了CNRC打印的TF2前脸,车壳儿变成楔形后,前脸也做了切割来满足宽度变化。整个前脸比较前卫而且有厚度好加工,TF2原厂的格栅相对较薄不太好处理。

利用原有孔位做了灯光的内嵌,最初的设计还应该有个内嵌的牛栏杠作保护,但大梁部位空间有限暂且搁置了。未来再做绞盘出口增加实用功能及装饰效果,至于性能吗好像不是我操心的事儿。

车壳儿尾部需要裁切的更多一些,同样是为了内收楔形做准备。后斗内的轮胎鼓包处基本没用,做切割的时候直接切割掉即可,因其并不会与后轴重合,毕竟LCG的离去角要远大于TF2原厂的效果。

在此奉劝大家有条件的话还是用锯条切割或者锯齿切割片,我用电磨加打磨切割片做的切割,热量较大所以边角切割的并不是很平整。

前后楔形完成后基本上车壳部分就算搞定了,相较于为性能而生的软壳儿而言,硬壳儿虽然重一些,但是细节更多满足我这外观党的需求。

热弯车壳儿时还要掌握好温度,否则就会出现我这种情况,折弯处受热不均出现内陷的问题。推荐使用热风枪但切记不要局部加热,需要整体区域加热并戴好手套,内部支撑外侧施压完成折弯。

此次车壳的涂装没有做复杂的拉花设计,而是以电镀银做主色,辅助黑色做视觉遮蔽,满足车壳在外观上的竞技效果,啊哈哈哈就是外观上看着很NB那种但实际上还没试过。

但是光有这样一个硬壳的设计,还是不能满足我对于属于我自己的LCG赛车视觉上的美观要求。

管架部分

我对LCG的玩儿法没有那么极限,硬壳能够满足我对车身外观的需求,但还不能满足强度的需求。

秉承”潮白怪兽“一切皆可上管架儿的设计,PS:连飞机的都选择具有外露骨架的SAVAGE BOBBER玩耍。所以这个LCG赛车还是需要一套:即轻便又可以满足车辆支撑的钛合金管架。

内部防滚架满足脆弱的A柱支撑,后部的龙门架则需要满足车壳后部的支撑及装饰效果,这样才是我对于这款LCG的最终想法。

同样由军哥操刀设计制作,使用5~6mm直径的钛合金棍搭配制作完成,整体重量非常轻巧。

内部防滚架负责支撑车壳儿,保证刚性,毕竟硬壳儿不像软壳儿抗摔。同时通过防滚架将车壳与大梁连接固定。

防滚架是100%契合TF2内部的设计,所以A柱得到了很好的支撑效果,前端则与链接大梁的铝合金支撑横梁做固定,车壳固定非常结实。

后部龙门架不仅支撑车壳,更有将车壳儿固定连接到大梁的主要作用,这样车壳儿省去了R扣的固定,即使翻车也保车壳儿稳定。缺点就是拆车壳儿较为费事儿。

顶部的复古大灯参考了Baja比赛中的一些老爷车设计,之于模型车而言可能是一次性的,尽力避免其翻车吧。

整车完成后加上一块2s短电重量为3KG。

整车总宽:270mm

整车总长:470mm

整车轴距:330mm

整车高度:250mm

底盘离地:75mm

第一次做这样的LCG赛车,虽然大梁、波箱、整体结构等等均是为性能而生,但仍旧被我做成了自我风格的一台大梁车。谈不上LCG的激进性能风格,但是视觉上能满足我的要求就足够了。

至于其攀爬能力还需要下地实际验证一下,能否发挥出LCG的大梁性能,还是只满足了外观的设计,下地玩耍后再来展示。

标签: #强爬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