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姐妹们对“跟随手势”大体比较关怀,看官们都需要知道一些“跟随手势”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关于“跟随手势””的相关内容,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同学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电视剧《梦华录》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汴梁歌姬宋引章弹奏琵琶,是琴头稍微倾斜的横抱指弹方式。
而且她所弹奏的琵琶是一种介于雅乐琵琶和南音琵琶之间的琵琶,与南唐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琵琶相似,只是剧中的尺寸稍小一些,接近南音琵琶的尺寸。
南唐时,琵琶还是用拨板来弹奏,晚唐之后才逐渐改为指弹。
所以《梦华录》中,身处北宋时代的宋引章,采用了横抱和指弹琵琶的方式,这也是剧组在道具和历史考证方面用心的表现。
随着汉唐社会文化的繁荣,琵琶逐渐成为我国为人所熟知的乐器。
在《华化与分型——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研究》一书中,作者首次在中国古代史的乐器史专题中,运用乐器类型学研究方法,以260余幅珍贵的汉唐琵琶图像为依据,对现存的琵琶文献进行梳理与解读。
什么是乐器类型学?简单来说就是把乐器按照其特性进行分类研究。我国的民族乐器为八音分类法,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而像琵琶、唢呐、扬琴这种两字以上的乐器,则大多为外来传入。
所以,本书《华化与分型》,就是研究琵琶传入后如何进行“中华化”的演变,而在演变过程中,又有了哪些适应社会与人文风俗的分类与发展。
本书作者陈岸汀,是中国音乐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她曾跟随我国著名琵琶艺术家王范地先生学习,并长期参与王范地先生的琵琶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著有学术论文《魏晋至南北朝宋齐阮咸琵琶与文士之关系》、《弹法-音效-情态——魏晋三篇<琵琶赋>典型演奏手法及音乐风格情态研究》等。
作者不仅拥有精湛的琵琶演奏能力,还有音乐史学更加广阔的见识、修养与学识,在本书中,她运用自己作为琵琶演奏和音乐史学的双专业优势,为我们展现了汉唐琵琶在历史长河中关于形状、结构、类型、概念、审美与人文之间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01 此琵琶,非我们所理解的琵琶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的琵琶,多是指一种竖抱的弹拨乐器,但琵琶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已经历过多次演变与进化。
琵琶最初见于秦朝,到魏晋时期,著名音乐家阮咸善于弹奏琵琶,故此,“阮咸琵琶”就代表了我国的本土琵琶。
而另一种梨形琵琶,大约于公元3-4世纪,由西域传入我国。
此后,阮咸琵琶与梨形琵琶也代表了我国两系琵琶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将阮咸琵琶和梨形琵琶这两种琵琶,作为客观存在与历史发展的两大线索,以汉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及南北朝与中堂的两个重要发展节点,对两系琵琶展开论述与研究。
本书利用“二重证据法”进行论述,也就是从历史音乐文献资料和相关的音乐文物图像资料两方面,进行文字与图片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超多珍贵且丰富的内容。
02 抱持姿势的演变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新疆龟兹一带主要流行两类琵琶:长柄类和梨形类。其特点是便于携带。
与现在的竖抱琵琶不同,当时的演奏方式是将琵琶横抱在胸前或胸腹之间,以一手手臂夹住共鸣箱体的侧端,另一手手臂扶在琴柄上端,以手批把来弹奏。这是汉唐时期西域龟兹地区典型的抱持姿势。
随着西域民族融合,琵琶的演奏姿势也随之发展,琵琶渐渐由置于胸前,转变为放置在大腿上,由双腿承重。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文化与历史的发展,琵琶的抱持姿势也出现了新的方式。
梨形琵琶虽然仍以横抱为主,但又细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沿用龟兹横抱的方式,因为琵琶发展到唐朝,形状已经比以前更大,腹面也更为宽厚,演奏方式也加入了大量的弹拨手势,所以,从手臂到手指,如果还是完全沿用龟兹横抱的方式,演奏起来就会很困难,手臂与手指、演奏技巧,都会受到极大限制。
用两腿来承重,将乐器的重心下移这一横抱姿势,对于演奏者来说,就会更加舒适一些。
但我们现代所看见的竖抱方式还没有出现,整体还是沿用横抱的方式。
所以,如果在一部讲述汉唐以前的影视剧中,出现竖抱琵琶的演奏方式,只能说剧组对于这方面没有下到足够的功夫。
03 演奏情态的演变
汉魏时期,琵琶艺术的典型音乐情态分为两种:“形躁而志越”和“以悲哀为主”。
“形躁而志越”出现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简单来说,就是琵琶与筝笛发出的声音短促而高昂,变化多,节奏快,能够引发澎湃的激情。
而“以悲哀为主”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琵琶本身的弹法就让人听起来有一种“哀”的感觉;第二,琵琶的声音能够传达更加细腻婉转的音乐,有“新声哀怨”的音乐情态;第三,琵琶在表达慷慨激昂的音乐时,更有一种悲戚壮丽的特点。如晋代张华在诗中所言:“妙舞起齐赵,悲歌出三秦。”
到了隋唐时期,因龟兹音乐对中国琵琶音乐的成型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胡乐也成为隋唐的历史烙印之一,所以隋唐琵琶音乐风格,仍然体现在龟兹琵琶情态的核心——“争新哀怨”与“音韵窈窕”上。
04 人文特征的演变
魏晋时期,琵琶演奏者主要以男性为主,包括王门伶人、文人名士、胡人音乐家、飞天伎乐等。
魏晋至南朝宋齐年间,善弹琵琶的文人名士有阮咸、谢尚、范晔等,除了演奏家,琵琶评论和赏析的名士也有很多,如孙该、傅玄等。
弹奏琵琶的场合多见于文人聚集的活动场合,比如宫廷宴饮或文士雅集活动。文士弹奏的核心是为自己助兴抒情,借助琵琶的音乐,让集会的气氛更加闲适、开放。
而到了隋朝初期,在各地的琵琶历史文物中,才渐渐发现了女性琵琶演奏者。女性演奏者主要分为宫廷演奏和民间演奏两种。宫廷演奏者主要有伎乐人、后宫嫔妃、和亲公主等,她们弹奏琵琶,主要是为了服务宫廷和宅院中的宴饮活动。
和亲公主如王昭君,她弹奏琵琶的历史形象深入人心,充实了汉与匈奴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表达了边塞情怀和思乡的家国情怀。
写在最后
《华化与分型》这本书,虽然是一篇博士论文,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讲,仍然有非常大的阅读意义。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汉魏至隋唐时期琵琶的发展,透过琵琶,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人文风情。
这本书对于专业人士,是一本很好的研究教材;而对于普通读者,作为一名琵琶爱好者,都可以从中挖掘到超多的知识和故事,好书值得推荐。
标签: #跟随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