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准确识别他人面部表情传递的情绪信号,是有效社会互动的关键

荣格心理v 149

前言:

此时大家对“面部表情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大概比较关切,姐妹们都想要分析一些“面部表情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关于“面部表情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的相关资讯,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姐妹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生物,社会认知是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和反应的一种能力,情绪识别是其中的核心成分,包括对情绪线索进行感知、分析、判断和推理等过程。

面部情绪是人类重要的社会信息载体,包含丰富的他人情绪状态的信息,能够准确地识别他人面孔中的情绪信息。

识别出他人心境、情绪和意向,成为个体社会互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起源于依恋关系情境,婴儿在与母亲的镜像互动中逐渐发展出的一种感知、推断和反思自我及他人情绪心理状态的能力。

良好的依恋互动经验为婴儿情绪识别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不良的依恋经验在个体成年后依旧影响着情绪识别的表现。

从发展和临床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根植于依恋关系,二者关系的探讨对于理解以情绪识别障碍为核心的精神病理发展起源方面变得尤为关键。

然而,无论是对于临床还是正常成年个体,目前我们关于依恋经验与情绪识别能力的关系知之甚少。

根据Bowlby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个体内化的依恋经验存储在无意识的认知/情感结构中,引导个体在当下依恋情境中的感知反应。

依恋威胁情境能够激活依恋系统,此时个体的行为特征处于稳定性和情境引致变化性的张力中。

与依恋系统的激活观点类似,Fonagy和Luyten提出一种神经解耦机制,假设依恋系统激活后的高唤醒状态将导致对情绪识别和推理能力的抑制。

因而,探讨依恋情境对个体情绪识别能力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机制。

既是对情绪识别能力潜在的情境风险因素和改善途径的考察,也是对依恋行为特征的动态性和情境敏感性的重视和强调。

近年来依恋研究者主要围绕依恋威胁和依恋安全两种情境启动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开展研究。

个体依恋相关心理和行为特征会因情境作用表现出不同于个体长期依恋模式的状态性特征。

研究者们较为一致的共识是依恋情境启动效应基于图式理论,依恋威胁情境激活个体的依恋系统。

此时个体主导的依恋表征被激活,对个体的人际感知和情绪调节产生强烈影响,表现为对依恋信息更高的敏感性和社会认知能力的下降。

研究者认为依恋威胁情境也会威胁个体积极的自我表征,导致个体倾向于人际远离策略。

而依恋安全情境激活安全的依恋表征,暂时性地提升个体的依恋安全感,在认知加工、情绪和行为层面有着广泛的积极效应。

同时,个体较稳定的依恋特征与依恋相关情境特征共同决定了个体在某一依恋情境中最终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目前关于依恋情境对个体情绪识别能力的影响,前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依恋威胁情境对情绪识别存在负面影响,在这一情境下个体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表现出降低,歪曲或者至少灵活性降低。

同时个体在这一情境下降低了对社会性线索的注意。

另一方面,依恋安全情境对情绪识别的影响存在争议,关于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研究认为暴露于依恋安全情境对个体的情绪识别有提升作用。

而与这一假设相反,关于安全依恋关系的神经基础研究报告处于安全的依恋情境可能削弱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

依恋情境下的情绪识别具有明显的情境效应。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对依恋威胁和安全情境如何影响情绪识别的系统性探讨和检验。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者主要关注依恋情境启动对情绪识别的直接影响,忽视了依恋情境下个体的认知/情绪反应在这一影响中的角色。

而这一部分恰是依恋情境下情绪识别发生变化的核心,目前还缺乏对这一情境作用机制的实证探讨。

2)依恋情境启动对不同效价情绪识别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这是目前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问题。

根据情绪加工的情境一致性效应假设,情境启动影响个体对不同效价情绪线索的敏感性和加工偏向。

这一情境与情绪线索的效价整合如何在精细加工阶段影响个体对情绪线索的加工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目前缺乏依恋情境启动影响情绪识别在神经活动层面的证据。

生物行为转换模型假设个体在依恋威胁情境下的高度唤醒状态导致前额皮层功能妥协,这种暂时性的失衡状态被认为是依恋威胁情境导致情绪识别受损的关键。

而依恋安全情境启动下动机状态的变化可能是目前这一情境影响情绪识别的结论存在分歧的一个原因。这一情境启动下个体的动机状态可能导致对不同效价面孔的动机性注意偏差。

探究依恋情境影响情绪识别的神经活动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个体在依恋情境下情绪识别变化的本质。

一、情绪识别与依恋情境的渊源

个体对于面孔的知觉具有先天的面部信息处理机制。

而在这种处理机制生长发育的时候需要给予个体充足的面孔信息进行刺激,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受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

在早期母婴互动中,母亲的情感镜映有助于婴儿自我感知的发展。

即母亲通过自己适当的情绪表达,来对婴儿的主观体验做出适当的情绪标记,让婴儿明白这一情绪属于自己,而非母亲。这一过程被称作情感镜映

母亲的情感镜映能力与儿童发展情绪识别的能力呈正相关。这一镜映过程促进个体对内部心理状态的反思功能的发展,也奠定了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进行有效情绪识别的基础。

研究证明早期依恋创伤经验对快速发育的大脑情绪神经环路存在影响。

比如参与情绪识别与推断的核心功能脑区-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突触可塑性对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较为敏感。

安全依恋儿童在社会情感、认知以及心理理论任务中的表现往往优于不安全依恋儿童。

有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依恋创伤经历与其眼区情绪识别存在相关,个体的依恋创伤经历可能会对其情绪识别以及社会认知功能造成损害。

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的情绪互动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关系环境。

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母亲或养育者对儿童的恰当回应也会促进情绪调节的发展,巩固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的安全情感联结。

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促进了儿童对于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推断能力。依恋关系中的创伤则会阻碍这一能力的发展。

在关系中的虐待或忽视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依恋安全感,甚至导致依恋紊乱。

Slade等人考察了非安全依恋关系的不利影响,这一研究发现在痛苦情境下母亲的不良互动与婴儿不安全依恋感高度相关。

Fonagy等人进一步指出,儿童期的依恋创伤导致对心理世界的防御性退缩-甚至是对他人内部状态的病态恐惧性回避。

这一防御性的退缩损害了儿童反思功能的发展,降低其对自我及他人的情绪进行觉察识别的能力。

研究者将早期依恋创伤与情绪识别缺陷联系起来,这些证据提示依恋关系与幼年期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关联:

安全的依恋关系情境促进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非安全的依恋关系情境则阻碍了情绪识别能力发展。

而当前对于成年个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依恋类型为代表的依恋个体差异问题,这是继Bowlby强调的依恋特征个体差异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但却忽视了依恋特征的动态性与情境敏感性。

情境会激活依恋系统,尤其是与依恋相关的情境信息将激活特定的依恋图式,调节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

二、依恋情境启动对情绪识别的影响

大部分精神病理障碍功能失调的核心病理都在于对他人情绪状态识别和理解能力的受损。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情绪识别能力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但依恋研究者强调,婴幼儿期的情绪识别本质上是一种发展中获得的能力。

情绪识别的缺失或歪曲大多数来源于依恋关系中的创伤。

在Fonagy等人的理论架构下,依恋与情绪识别的发展相辅相成。即便到成年期,处于不同的依恋情境对个体情绪识别也有暂时性的削弱或提升效应。

依恋情境启动的含义与范式

Bowlby认为人生而具有依恋系统,且该系统具有情境敏感性,情境会激活依恋系统,也会终止系统激活。

依恋情境启动下,个体的依恋系统会根据当前情境信息,结合个体基于以往依恋经验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调节依恋相关心理和行为。

启动思想在依恋研究中并非全新的,早在1978年,Ainsworth等人的陌生情境测验就蕴含情境启动的思想。

通过设置分离或团聚情境来激活或终止儿童的依恋系统,并依据行为观察对儿童的依恋风格进行评估和分类。

研究者对母亲与婴儿分离和团聚情境创设分别对应依恋启动范式中的依恋不安全启动和依恋安全启动。

随着研究技术的变革,依恋情境启动更多地基于图式理论,将认知心理学中的启动技术应用于依恋领域。

具体而言,依恋情境启动通过呈现依恋相关刺激或线索来实现,使被试再次暴露于相应的依恋情境,并考察这一情境启动对后续任务的影响。

常用的启动方式包括呈现依恋对象的姓名、依恋相关的词汇、图片、故事或引导回忆想象等。

按照依恋刺激的情感性质,依恋情境启动分为依恋威胁启动和依恋安全启动。

依恋威胁启动一般向被试呈现依恋威胁相关的词汇,呈现描绘消极依恋互动的图片或故事。

或引导被试回忆消极甚至痛苦的依恋互动经历,使被试充分暴露于具有潜在依恋威胁的情境中,依恋系统得以激活并对后续的任务产生影响。

依恋安全启动则呈现安全的依恋词汇或依恋对象的姓名、呈现描绘安全依恋互动的场景图片或原型故事、引导被试回忆或想象与依恋对象之间的安全互动经历等。

除刺激效价外,按被试对启动线索加工的意识水平,依恋情境启动分为阈上启动和阈下启动两种形式。

在阈上启动中要求被试对启动线索进行有意识的加工。阈下启动则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启动刺激,使得被试只能在无意识水平对启动刺激进行加工。

阈上和阈下两种启动方式都能够激活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依恋表征,并且被认为具有相似的潜在机制。

也有研究者认为,相比阈下启动的不确定性,阈上启动更加有效。

已有研究证实了个体依恋相关心理和行为特征会因情境启动表现出不同于个体长期依恋模式的状态性特征。

同时,个体较稳定的依恋风格与依恋情境特征共同决定了个体在某一依恋情境中最终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三、依恋威胁情境启动对情绪识别的影响

依恋威胁情境下依恋系统的激活

依恋理论将依恋描述为一种帮助个体动态地适应特定环境的需要的行为和生理系统。

当个体面临生理或心理上的威胁,依恋系统得以激活,激发个体对依恋对象的亲近寻求以增加生存的可能性,这是依恋理论最核心的假设之一。

当这一需求不被满足时,依恋系统的激活不仅影响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对个体的认知功能也存在影响。

Mikulincer和Shaver提出的依恋系统动力激活模型有助于理解依恋系统激活下个体的情绪和认知特征。

具体而言,当个体感知到威胁时,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属于初级依恋策略,通过依恋对象及时而敏感的回应,个体的依恋安全感得以发展和满足。

当依恋对象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个体转向次级依恋策略,依恋对象两种不同的反应对应着两种不同的非安全依恋风格的发展机制。

一方面,当依恋对象总是以拒绝、冷漠、不愿提供温暖的态度应对个体的需求时,个体倾向于抑制依恋系统的激活,转向以一种自主的姿态。

以便在缺乏他人支持的情况下生存,从而发展出依恋回避。

另一方面,当依恋对象面对个体需求表现出一种前后不一致或不敏感的态度,个体会表现出一种过度激活的特征。

并增强亲近寻求的尝试,最大限度地从不可预测的依恋对象这里获得支持和帮助,这一模式发展出依恋焦虑。

基于这一动力激活模型,研究者探讨了依恋威胁/安全启动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Mikulincer和同事的研究初步检验了威胁启动增加了个体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敏感性,表现出更快的反应。

Mikulincer、Gillath和Shaver的研究表明威胁条件激活依恋对象的心理表征,相比中性词,威胁词启动下个体对依恋对象的名字反应速度更快,但对其他人名字的反应速度没有影响。

这些研究证实了威胁情境下依恋表征可及性的提升。

对于依恋系统激活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次级依恋策略对认知的影响上,即两种不安全依恋者的认知特征。

依恋焦虑水平较高的人对依恋刺激表现出一种注意警觉和解离困难特点。

这种长期对依恋对象可得性的高度关注影响着这类人群的认知,表现为对负性依恋记忆的抑制困难和更低的激活阈限。

相反,依恋回避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转移对依恋威胁词汇或其他可能激活依恋系统的线索的注意,表现出对依恋记忆的提取困难和警觉抑制。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当认知负荷较大或威胁刺激无法避免时,这一去激活策略将会失效。

不同次级依恋策略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奠定了依恋风格的个体差异在恋威胁情境启动效应中扮演调节角色的基础。

标签: #面部表情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