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从老子到高尔顿

好玩的数学 4427

前言:

目前兄弟们对“matlab二分法求根例题”大致比较着重,咱们都需要学习一些“matlab二分法求根例题”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对于“matlab二分法求根例题””的相关资讯,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大家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点上方好玩的数学可加关注

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数学世界

文 | 彭翕成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老子》第七十七章

我的理解是,自然界的法则是减损多余的,补充不足的,平均化。社会法则则相反,有的让其更多,没有的让其更少,差距增大。譬如自然界削平高山,填平低谷,促成均衡;而社会则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形成马太效应。

(ps.很多人知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因为金庸将之写进了《九阴真经》)

老子就是个二分法的高手,一分为二地看待世间万物,所著《道德经》处处都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将二分法推至极致,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物组成,进而提出对立的双方是由“一”化分出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在数学中提到二分法,最先让人想到的可能是二分法求根。先判定其有解,然后每次取半,逐步逼近,终得正果。如图所示的二叉树充分体现了二分法的思想,从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再作两条线段,新作线段的长度和原来的线段成比例,并且和原来线段成一定角度。继续在两条新作的线段的另两个端点处分别又各作两条线段。如此继续,使线段的数目成倍增长。不久,即成树形。

上与下相对。如果是从上往下一分为二呢?请看英国科学家高尔顿设计的经典概率实验。从上端放入一小球,任其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当小球碰到钉子时,从左边落下与从右边落下的机会相等,碰到下一排钉子时又是如此,最后落入底板中的某一格子。问题求解与杨辉三角有关,而杨辉三角与二分法也有莫大的关系。

高尔顿研究范围很广,涉及包括人类学、地理、数学、力学、气象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点都不过分。八卦一句,他是达尔文(就是写《物种起源》的那一位)的表弟,深受其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该思想引入到人类研究。

高尔顿很喜欢调查统计,并分析原因,从中找出规律。譬如调查了30家有艺术能力的家庭,发现子女也有艺术能力的占 64%;而150家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中只有21% 有艺术能力,因此断言艺术能力这种“特殊能力”是遗传的。当然高尔顿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统计,并不只是单单这一个。在这些统计结果的基础上,高尔顿从遗传的角度研究个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开创了优生学。

父母个子高的,子女一般个子也高;父母个子不高的,子女个子也不高。这是我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看法。若仅停留于此,也不足为奇。

高尔顿收集分析了400名家长和他们的900多名成年子女的身高,发表论文《遗传中身高的均值回归》,得出了结论(如图所示):当父母的身高大于平均水平时,他们的子女往往会比他们矮;当父母的身高小于平均水平时,他们的子女往往会比他们高。这项研究表明,上一代人身高差异较大,遗传之后身高差异将减少,也就是事物经过时间推移,将变得更平均、更稳定。高尔顿因此提出了“均值回归”这个概念。现在知道回归分析是怎么来的了吧。

从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到高尔顿的均值回归,思想上有相通之处。相对于老子的宏观叙述,高尔顿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使得结论更加有理有据。

● ● ●

本文摘自《数学人的逻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即将出版。作者彭翕成,著作十余部,论文百余篇。热衷数学科普写作,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又能平中见奇,展现给人新的视角,其博文在网络上影响甚大,读者众多。

博客:

微信公众号:彭翕成讲数学(pengxichengmath)

好玩的数学

微信号:mathfun

好玩的数学以数学学习为主题,以传播数学文化为己任,以激发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目标,分享有用的数学知识、有趣的数学故事、传奇的数学人物等,为你展现一个有趣、好玩、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新书上架,点击阅读原文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书!

标签: #matlab二分法求根例题 #matlab二分法求根例题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