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看官们对“算法设计与分析动态规划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大体比较注意,姐妹们都想要分析一些“算法设计与分析动态规划实验报告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对于“算法设计与分析动态规划实验报告心得体会””的相关文章,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大家快快来学习一下吧!大家好,我是对白。
上个月的工作一直都很忙,每天还有需求评审以及技术评审的会要开,我本人需要负责的业务也排期到了8月底,导致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梳理一些事情。
\
刚好最近放假了,所以想和大家聊一聊我的一些感触和想法。
在互联网公司里,算法工程师主要分为两种:业务型算法和研究型算法。研究型算法主要负责发论文、发专利和技术支持;业务型算法主要负责利用算法解决公司业务问题,提高业务收益。前几年像阿里达摩院、字节和腾讯AILab还有一些研究型算法的岗位,但由于给公司带来不了实际收益,因此很多这类最终也被合并到了业务部门中。
\
对于绝大多数算法工程师来说,可能都会担心自己的效果达不到业务指标。最近我也是,有好几个ddl需要上线,因此压力很大,经常写代码到晚上12点。不得不说,相比于开发岗,做算法的人真的很苦命。可能你花了两周的时间调整数据或优化模型,也不一定有效果。那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规避呢?
\
在算法岗工作了一年多的我,踩过了无数这样的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今天就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家。
\
1、 单机版验证效果,再转成分布式版。对于Pandas和Spark哪个更熟悉,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Pandas。一般离线或在线的模型,都是在Spark分布式集群上运行的,因此整个Pipeline都需要转成Spark。对于我来说,我一开始都会写单机版的模型,等单机版效果没有问题后,才会转成分布式版,这样总比一上来就写Spark代码,能节省不少时间。
\
2、所有中间输出过程都要落Hive表。以推荐架构举例,都要先经过数据预处理、再到召回、粗排、精排,最后是重排。这是一个很长的Pipeline,如果要在Spark集群上运行,很难排查出到底哪一个环节导致效果不好。因此我的习惯是,对于每一个中间过程,我都会将它创建成一个临时视图,然后将结果落到hive表里,这样如果是召回问题,我就优化召回,如果是排序问题,我就改排序。改完之后,注释掉之前已经输出中间结果的代码,直接读取hive表,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代码运行时间。
\
3、模型效果不好,不一定是模型的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模型的效果不太好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更换模型,直接上最NB的。但事实是,你更换模型往往效果也不一定好,还费时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两个模型效果之间的差距可能只有2-3个百分点,以有监督和自监督来举例,当业务数据缺少时,我们往往会想通过无监督或自监督的方式去解决,但实际上,以我的经验判断,公司中的业务问题往往很复杂,学术界的那套自监督,很难取得什么效果。所以本质问题还是要去解决数据,数据稀疏那就想办法构造,数据无标注就自己标,这比自己调研了一圈学术界模型更加的靠谱和管用。
\
此外,还有一些做业务算法的小Tips,我准备后面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贡献给大家,以上三点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如果觉得我说的对,记得给我点个赞哦~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对白的算法屋(duibainotes),跟踪NLP、推荐系统和对比学习等机器学习领域前沿,日常还会分享我的创业心得和人生感悟。想进一步交流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公众号加我的微信,和我一同探讨技术问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