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古代的保密制度,涵盖了方方面面,你了解多少?

笑语千年 464

前言:

而今兄弟们对“金匣的意思”大约比较关心,朋友们都想要分析一些“金匣的意思”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汇集了一些有关“金匣的意思””的相关资讯,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保密制度是指官府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出发,以保守国家秘密为目的,把秘密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防止被非法窃密和利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措施。

一、

中国的保密制度起源很早,早在商朝时,就有专门负责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的“守藏史”一职,专门保存各种甲骨书写的卜辞和祭辞,并有专人看护,在收藏保存这些资料之余,也起到了很好的保密作用。

到了周朝,就有了专门收藏各类文书档案的“天府”,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档案馆,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籍册。为了公文的保密和防伪,还发明了在公文竹简上用封泥封印,就是在捆扣公文的竹简的绳子打结处粘上泥块,或者装在用金属封缄的匣子中,称为“金藤之匣”,专门收藏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机密档案。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预防内部泄密现象的发生,也是为了防止敌对势力的窃取。在国家机密安全受到威胁时,保密机关可以根据保密制度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或者销毁档案,或者转移卷宗,使损失降到最低。

保密工作意义大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公文机密程度的分级制,文书档案被分成封事、合檄、飞檄等几种不同的保密级别。秦朝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保证特别重要的文书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这种保密法也被后来的隋唐沿用,在《唐律疏议-杂律》中就规定:“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务依漏泄坐加二等”。也就是说,保密公文在传送的过程中,如果有人私拆偷看的要被打六十大棍,伪造、涂改公文的打八十大棍;造成机密外泄的,按漏泄罪加二等议处。这些法律对隋唐时期公文的保密性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使得保密工作有法可依,保证了公文的安全。可以说,隋唐两朝是中国古代保密制度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形成期。

二、

封建社会保密制度的完善是从宋朝开始的。这是因为相比隋唐,宋朝自建立起就内忧外患不断,外部环境一直不安宁。无论是辽、夏还是金、元,甚至大理、交趾,都有为了自身利益窃取大宋机密的可能。因此宋朝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保密制度,这也是统治者巩固政权和保持社会稳定乃至保证社会繁荣的需要,也是国家在强敌环伺之下的需要。

宋朝规定的机密文件种类较多,涵盖了国家的外交、军事、政治、司法、科技、财政、户口以及皇帝的健康、朝庭人事安排等多个方面,尤以外交、军事和财政三个领域最为关键。

从政权结构上来看,宋朝的重大事务是由皇帝和少数中枢大臣掌握和决策的,特别是牵涉到外交、军事等领域,更是保密意识很强。在召开御前会议讨论这些方面的问题时,一般官员是没有资格参与的,甚至皇帝身边的太监和侍女都要回避。

机密会议

宋仁宗由于为人比较宽厚,有时忘记让手下这些人回避,司马光还专门上了一封奏折提醒皇帝。他在奏折中写道:“自先帝以来,两府上殿奏事,左右侍臣悉皆屏退,盖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重慎枢机不得不尔”,然后指出仁宗皇帝现在议事,太监宫女们都听得一清二楚,是一种危险做法,应该改正。从这封奏折上可以看出,宋朝对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视的,也有着详细的制度,连皇帝都要遵守。

人事任免一直是大臣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讨论人事工作,其内容则更需要保密,以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泄露出来的信息,行一些不法之事。有些重要的人事安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确定的,需要多次研究,时间也拖得比较长,更需要做好保密工作。

宋朝采用的是群相制,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块工作,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分担。宰相、枢密使、三司使都是宰相,还有类似宰相的“参知政事”,所以宰相更换得也比较频繁,研究宰相人选的会议也开得比较多。但每次开会的保密工作都做得非常好。首先,这种会议规定是在晚上召开,地点在皇宫的东门小殿,与会者到齐后,由太监和侍卫将殿门锁上,禁止任何人出入。如果会议形成了决议,当晚会如中书省官员入宫,由他们当即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之后,中书省的官员不得回家,要等到第二天一早在朝会上宣布之后才能与外界接触。这些保密工作相当到位,所以往往新的宰相宣布之前,各部尚书都不知道究竟谁能当选。

宋朝的宰相们

对于官员的考核、铨选也是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同时也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每到考核之年,为了防止考核结果泄露,或者有人走后门,宋朝规定负责考核地方官员的考课院(又名流课铨)对各地地方官的考核分为三等,分别是“政绩优异”、“职务粗治”和“临事迟慢”,给予相应的奖惩。为了防止考核成绩泄露,连考核表的填写和考核意见都必须由主铨官亲自操刀,不允许由胥吏代笔,考核意见由主铨官和副铨官当场签字画押后装入金匣,用金泥封印。在这种考核过程中,不允许地方上的推勘官等参与,甚至连上一级地方长官也不得过问。

三、

皇帝的健康状况,事关国家政局稳定,是一定要保密的。而作为直接掌握皇帝健康状况的太医院,就有着极为严格的保密条令。宋朝规定太医之间不得议论皇帝及后宫嫔妃的身体状况,给皇帝治病时,非主治太医,不得研究药方内容,也不得将药方外泄。万一皇帝病情严重,太医和侍卫、太监不能将消息泄露给宰相及三司使以下的朝官,否则依律治罪。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在皇帝病重之时,别有用心者会发动对政局不利的一些举动。前朝的皇子争位的残酷性让宋朝皇帝对此十分忌惮,当然不愿意看到同类的事情在自己家发生。

太医治病

科举考试带头国家选拔官员,事关江山的延续,历来是保密工作的重点。历史上重大泄密事件尤其以科举泄密为多,而宋代又是科举考试极为发达的一个朝代,科举次数多,规模大,作弊现象也层出不穷。为了保证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公开,宋朝制定了详细的保密制度,创立了许多新型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科举的纯洁性。

每次科举考试之前,确定了主考官之后,这些考官和考试服务人员都必须提前进入考试院,其间不得与外界接触,防止试题外泄,这就是宋代首创的“锁院制度”。考试题目的拟定、考试内容的遴选,试卷判别标准的制定,都是在封闭的考试院内进行的。一旦确定考题,则试卷印刷过程采用“锯板分雕”技术,将试卷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位工匠只雕刻其中一部分,最后汇总印刷。试卷印刷结束后,按甲已丙丁设置编号,统一放在纳卷所由士兵看管,开考前才能由主考与副主考一同取出。考试之后,所有考生的试卷先进行“糊名”,将名字掩盖,由统一的誊录官誊写,再交给考官评判。由于制度完善,措施得力,宋代科举的大规模舞弊案非常鲜见,保证了有才华的士子能够进入官场,这也是宋朝名臣众多的一个原因。

朝廷文书是一种重要的文件,需要由中央分发到地方,由各地统一执行。有些文件是关乎国家安全或者军事机密的,属于机密文件,做好传送过程中的保密工作,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实封文书

宋代中央下达到地方的文件,都是要进行实封的。何谓实封?就是将文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折叠,然后每个对角都盖上公章。这种文书折叠法有着一个特点,就是只要拆开后,不容易还原,公章不易对上,很难做假,可以基本上保证传送过程中的保密性。后来又有人发明了一种将折叠后的文书两头剪去少许,用圆纸贴上的新型封装办法,称为“斜折角圆折法”,据说只要拆开后便无法复原,保密性更是大大增强。

另外,对一些比较简短而又十万火急的公文,也可以用蜡丸包裹后,形成“蜡书”,由六百里加急送至京城。这种蜡书多用于战争期间的战报和塘报的传送,简单实用,是公文传送保密手段的一种重要补充。

四、

宋朝的各路、州长官也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议论时政,或者汇报当地一些治理情况,又或者汇报灾情之类。一些地处与邻国交界的州府,也会将邻国的一些动态汇总上报,这些都是需要保密的内容。在上奏这些方面事项上,可以将奏折实封后,交给当地厢军、监司的军队邮驿系统,由部队派专人“走马入奏”。宋朝在各州府驻军中设置了“走马使”,专门负责特殊情报的上奏,他们使用的是部队的另外一套邮驿系统,与地方上不相关,保密性更好。

宋军

保密制度再完善,也有泄漏事件的发生。所以从宋朝开始,制定了对泄密者的惩罚制度,用法律的威严来震摄那些泄密者。

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想获取一些情报的手段也比较单一,私拆文书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窃密手段。在这方面,政府的打击力度一直很大。宋朝规定,战争期间敢于“盗发递角者,斩”,这是历史上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泄密者处死的规定。因为战争中的情报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牵扯到兵力部署、调拨或者打击敌人的计划,一旦泄露到敌方手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处罚力度是极大的。

掌握全国奏折的进奏院和通进司是泄密的重灾区,一些官员或者责任心不强,或者收受贿赂,会趁工作之便,将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事情透露出去,因此扼制住这个源头,保密工作就容易得多。宋代制定了“泄露法科罪”、“违制探传罪”和“盗拆文书罪”等专项罪名,对于这些汇密官员按具体情况分别量刑,从徒千里到杖断不等。如果是接受敌方间谍贿赂故意为之,则按盗发军情议处,一般就是死路一条;而收一般人的钱打探消息的,在泄秘罪之外,还按“计赃罪”数罪并罚,处罚力度一般都在流二千里以上。

公文传递

对于举报泄秘者,也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因为宋代文书传递一般是三人一组,如果在传递过程中,其中一人发现其他人私拆文书的,经举报查实,可以得到三百贯赏钱。宋代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300块(取黄金基价和大米基价的中间数),三百贯就是九万块的赏金,对于一个下层铺兵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横财了。所以在文书传递中,大家都能做到互相监督,有效的保证了公文的保密性。

五、

当然,宋朝在做好已方保密工作的同时,对敌国的情报工作也很重视。有宋一朝,都是在与辽、金等国互派间谍,互相窃密中渡过的。

宋朝间谍的待遇很高,统治者也认识到,只有“厚赏结其心”,才能使间谍出生入死的打探情报。对于优秀的间谍,宋朝可以对他们封官、赐钱甚至赏地。宋真宗时有个有名的间谍张文质,假扮和尚,在辽国呆了十年,受得辽国信任。他利用和尚的身份,为宋朝传递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最后安危归来,被封为都虞侯,潭州都监。而另一个双面间谍李某,每次提供情报都会得到五百贯铜钱的赏赐,可见他提供的情报价值是很大的,宋朝政府也是舍得出钱的。

间谍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最早的密码出现在北宋的军中,这是中国保密工作的一大飞跃。虽然世界上最早的密码是凯撒密码,但是北宋密码做为最早的汉字密码,仍在军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北宋将一些军事用语以另外的汉字代替,以一个字代替一个事项,在战争中传递情报,即使被敌人查获,也往往不得要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军中缺箭,以“引”字代替,缺攻城器具需要调拨,则以“汗”字代替,对几十种战场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事先以汉字代替的办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简便,同时保密性极强的手段。

宋代之后的元、明、清诸朝代,将宋朝的保密制度更加完善和细化,在宋朝的基础上,延伸到经济、文化等一些新的领域。这些举措都是延续了宋朝保密工作的传统,继承了宋朝保密工作的精髓,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巩固统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直到今天,做好保密工作,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保证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维护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优势、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手段,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资料:卢昱《保密工作概论》

标签: #金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