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前姐妹们对“最大约束数是什么”可能比较讲究,看官们都想要剖析一些“最大约束数是什么”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对于“最大约束数是什么””的相关文章,希望我们能喜欢,咱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发令枪
开始赚了:净能量增益
消息是英国《金融时报》最先捅出来的:美国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12月13日要在华盛顿宣布一项“重大科学突破”。
科学家透露,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加州大学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在聚变反应中,获得了比用于点燃反应的能量更多的能量,实现“净能量增益”。
就像投资的钱挣到了更多的钱,投入的能量,挣到了更多能量。
挣到了多少?据《华盛顿邮报》说,产生了约120%的能量。
人类第一次做到这一步,就像黑暗中射入了一道光。
“这几乎就像是发令枪响了。”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中心主任丹尼斯·怀特教授说。
“这太让人兴奋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核工程副教授李·伯恩斯坦说,“他们用名叫‘国家点火装置’的大型激光器,建立了一个热核聚变系统,产出的能量超过投入的能量。”
国家点火装置是世界最大激光器,1997年开工,2009年建成的,花了35亿美元,2010年开始实验。
原理
太阳
太阳已烧了50亿年,据说还有50亿年可以燃烧。
就算太阳上全是煤,也只能烧2500年,而且也烧不到2000万℃的高温(太阳中心温度)。它为什么可以这么持久这么猛?
科学家通过研究太阳的光谱发现,太阳是由氢元素和氦元素组成的,太阳在不间断地进行核聚变:
每秒钟有6亿吨氢在高温高压下聚合成氦,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
每秒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900亿颗百万吨级的氢弹一起爆炸。
氢弹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爆炸产生巨大威力。
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爆炸成功氢弹,其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500倍。
原子弹是通过核裂变释放能量的。重核子(如铀或钚)在中子轰击下产生裂变,分成较轻的核子,同时释放更多中子,造成不受控的连锁反应。
氢弹是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的。轻核子(如氘或氚)瞬间结合成较重的元素(如氦),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聚变核武也称热核武器,因为它们的连锁反应需要摄氏几百万度的高温激活——在氢弹中,原子弹成了“引爆器”。
核电站
原子弹和氢弹威力如此巨大,一方面让人恐惧,另一方面却让人兴奋——如果将核裂变和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控制起来加以利用,那可以发多少电?于是,核电站出现了。第一座核电站在1954年6月27日开始发电,它就是苏联在卡卢加州建造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通常所说的核电站,是能过核裂变获取能量的,是裂变核电站,使用的原料是铀和钚。目前正在研究中的热核反应堆,则试图用核聚变获取能量,是聚变核电站,使用的原料是氢。地球号称“水球”,储水量约14亿立方千米。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可见,地球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氢资源。轻元素的结合,才能放出“聚变能”;像铁这样中等质量的元素,无论聚变还是裂变,都不能放出能量;重元素比如铀,在裂变时放出能量。
氘与氚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读如“刀”)与氚(读如“川”)的聚变(同位素就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而质量不同的核素。每种元素都有多种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氘与氚发生聚变,将两个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结合过程中,放出一个中子,以及17.6兆电子伏特能量。海水中,大约每6500个氢原子中有一个是氘原子,每升水中有30毫克氘,发生聚变后,可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需要304公斤氘。据计算,用这种方式发电,海水中的氘,够人类使用60亿年。自然界中的氚,是宇宙射线的产物,只有几千克。氚可以用锂制造。锂主要有锂-6及锂-7两种同位素。锂-6吸收一个热中子后变成氚,锂-7吸收一个快中子后也变成氚。
万亿分之三毫米
原子核都带正电,互相排斥,两个原子核越近,静电斥力也就越大。但近到相距万亿分之三毫米时,它们的核力起作用,吸引力超过静电斥力,两个原子核就聚合到一起,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
这就是核聚变的原理。
氢的同位素质子数最少,只有一个,所以互相间静电斥力最小,其中氘-氚聚变又最容易。
这是科学家为什么首先考虑氘-氚聚变的原因。
用核聚变方式发电,不是打仗时扔氢弹,而是要发电,那就要将核聚变的能量控制起来,才能利用。
国家点火装置
五大难题
上亿摄氏度高温
要让两个原子核接近到万亿分之三毫米,必须使它们处于等离子状态运行,互相撞击。这需要超高温。
要控制核聚变反应,就要限制规模,有节奏地进行。科学家认为,可行的办法是,控制核聚变燃料的加入速度和每次加入的数量。
因此,核聚变装置中,气体密度只能在常温常压下气体密度的几万分之一,对能量的约束,也要有足够长的时间。
比如,一个箱子中装的乒乓球越多,乒乓球互撞的概率越大。但不能让乒乓球密集碰撞,免得无法控制,发生氢弹爆炸,那就要减少乒乓球数量。乒乓球太少,但又必须让它们碰撞,这样就要让乒乓球加快运动。
在核聚变装置中,加快运动的方法是提高温度。
温度如果有太阳中心那么高,在充满氢的太阳上是足够发生聚变反应了,在人类发电用的核聚变反应堆中则不够,需要上亿摄氏度的高温。
激光点火
这样高的温度,怎么达到呢?氢弹是用原子弹爆炸来“点火”的,可是总不能向热核反应堆扔个原子弹吧,那样的话,温度有了,其他什么都没了。
这是核聚变首先遇到的难题。
科学家的办法是用激光“点火”。激光输出功率达到100万亿瓦时,就可以点燃核聚变,使物质达到极高温。
装太阳的托卡马克
高温是获得了,更难的难题也来了:
怎么让高温保持一段时间以便达到聚变?
这就像是说,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容器,才可以装下太阳?用什么容器,才装得下比太阳温度更高的东西?
这样的容器名叫托卡马克。苏联物理学家塔姆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建造这一容器的设想:将强电流产生的极向磁场,与环形磁场结合,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
另一名苏联物理学家阿奇莫维奇试做了几个。他先是在环形陶瓷真空室外,绕很多线圈,用电容器放电,使真空室形成环形磁场。同时用变压器放电,使等离子体电流产生极向磁场。
后来用不锈钢代替陶瓷,改进线圈工艺,增加线圈。终于,他成功造出了一个高温等离子体磁约束装置。阿奇莫维奇把它命名为托卡马克。
托卡马克是俄语中“环形”、“真空”、“磁”、“线圈”几个词的组合,意思是环流磁真空室。
托卡马克中形成的磁场,又叫磁瓶或磁笼,它不接触有形的物体,因此不怕高温,可以把超高温的等离子体举在空中。
抓住高温等离子体
托卡马克同时解决了第三个难题:等离子体扩张问题。
超高温的等离子体,有强烈向外扩张的特性,必须约束住它们,绝对不让它们与四周容器壁接触。
托卡马克的总磁场,由大小两个磁场叠加而成:
一个是沿大环形的圆形磁场,磁力线沿大圆环旋转;
另一个是沿圆环截面的小环形弱磁场,磁力线沿小圆环缓慢旋转。
这样磁力线形成螺旋线。正离子和电子在磁场中各绕一圈,互换了位置,但整体还是保持电中性。
在磁场约束下,高温等离子体不会向外逃逸,也就不会破坏托卡马克的装置。
普通托卡马克装置体积庞大,效率也较低。上世纪末,科学家把新兴的超导技术用于托卡马克装置,使基础理论研究和系统运行参数得到很大提高。
放电时间
可控核聚变的第四大难题,是放电的持续时间。
以前,世界上大多数托卡马克装置都是数秒级的放电,后来法国的超导托卡马克Tore-Supra,在世界上首先取得这方面的重大成果,第一次将放电时间延长到120秒。2004年4月,中国的HT-7超导托卡马克达到了240秒,2022年超过1000秒。
买卖总是从蚀本开始
上世纪70年代后,世界上掀起了托卡马克的研究热潮。到8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和苏联各自建造了一个大型托卡马克。这4个托卡马克,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上,都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建在英国的欧洲联合环(JET)是由14个欧洲国家合资的。
1991年11月,JET将含有14%的氚和86%的氘混合燃料加热到3亿摄氏度,聚变能量约束时间达2秒,反应持续1分钟,产生1018个聚变反应中子,聚变反应输出功率约1.8兆瓦。1997年9月,又创造了新纪录:输出功率达12.9兆瓦,达到输入功率的60%。
——60%?输入100瓦,输出60瓦?这不是蚀本买卖吗?
技术成熟前当然没法赚。
这就像一个民间故事:
有个新媳妇,因为丈夫随公公去种稻,有事情不解,问婆婆:“婆婆婆婆,你说他们去种稻,收割时,稻谷是多了还是少了?”
婆婆说:“你傻不傻啊?炒冷饭也是要蚀的,种稻能不蚀吗?”
我们知道炒冷饭固然会使饭的体积变小,但种稻是要增量的,古人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如果“春种两粒粟,秋收一颗子”——聚变发的电还不如用掉的电多,肯定不行。
所以,第五大难题是,如何让核聚变在能量上不亏损,获得“能量净利润”。
聚变江湖
2005的大项目
2005年6月28日,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在莫斯科签订协议,决定国际热核反应堆在法国建设。
建设地争夺激烈。2002年是法国、日本、西班牙和加拿大4国相争,后来西班牙和加拿大退出,剩下法日两国,谁也不肯让谁。
这项目太大了。它是与国际空间站、欧洲加速器、人类基因图谱等齐名的超级大项目,其投资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
项目研究中,多学科交叉,涉及的领域包括超导研究、高真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密封、等离子计量和控制、信息通信、RF加热技术、NBI加热技术、纳米材料等等学科,实验设备昂贵复杂;项目能否成功,也存在极大风险。
根据协议,欧盟承担该项目40%的费用,法、美、俄、日、韩、中各承担10%。算上法国的份额,欧盟出资共50%。
法国占了大便宜。因为它在能源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科技上能获得各方面提升,还在金融投资、就业乃至外围如旅游产业上,也会有很大收益。
欧盟帮法国击败了日本,日本也获得了优厚的交换条件,得到更大的参与权,20%的建设合同、20%的研究管理职位,以及其他几个国际核科学项目上的优先考虑。
美国为什么不争
热核反应堆建设地,美国不但没有参与竞争,还曾退出。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氢弹成功的国家,核聚变技术实力雄厚,政府也大力支持核聚变项目。
1980年,美国通过《聚变能源工程法》,要在2000年前投资200亿美元,建成聚变示范堆。1982年,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建成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美国《纽约时报》说,从1952年来,美国在这方面投入了170亿美元。
聚变技术比想像中要复杂得多,进展不快。所以后来美国政府一再压缩拨款,每年只有2亿多美元,追加经费的议案又遭国会拒绝。
钱少,成果也少,美国聚变能顾问委员会只得于1996年改变计划,将这个项目从技术研究转到基础科学研究。这一改变,就无法获得必要的拨款。于是,美国在1998年退出热核反应堆计划,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议。
这是对这一计划的重大打击,各国也相应调低了拨款。
进入21世纪,聚变技术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2月18日,美国才重返这一项目。中国也在这一天,作为全权独立成员加入。
这个反应堆发不发电
理论上说,聚变核电站一天只要用1千克氘和10千克锂,就可以发出1000兆瓦功率的电。
同样发这么多电,裂变核电站需要500千克铀,火力发电站需要1万吨煤。
在法国落户的国际热核反应堆,要建成一个功率可达500兆瓦、时间持续300秒以上的聚变反应堆。它建成后发不发电呢?
法国《费加罗报》说,不发电。它只是一个研究工具,目的是找到聚变的最佳条件,将来并不会连接电网。
等研究有了成果,将建立一个名叫“Demo”的聚变发电装置,比国际热核反应堆大20%。不过据估计,最快也要到2035年开始建造Demo,人们要用上“聚变电”,恐怕要等到2050年,甚至更久。
上百个托卡马克
国际热核反应堆计划,始于1985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一次首脑会议上提出倡议,开展一个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计划。后来,两位领导人与法国总统密特朗又为此碰了几次头。
198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邀请欧共体、美国、苏联、加拿大和日本的代表,在维也纳开会讨论,达成了四方合作设计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堆的协议。
可是计划在十年中遭到两次重大打击:1989年苏联解体;1998年美国退出该计划。
受到这两次重击后,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就成为这个计划的主体力量。
研究在继续。据报道,到21世纪初,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核聚变,运行的托卡马克装置有上百个。
这一行没有秘密
有人说,核聚变技术这一行,几乎没有秘密可言,因为核聚变研究太难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别人能做到怎样,你也只能做到怎样。
因此,在托卡马克聚变这一行中,不仅信息共享,就连设备和材料也可以共享。比如HT-7超导托卡马克以及许多附属设备,是苏联和欧美各国闲置不用而赠送的,而中国做实验时,各国同行也可以参与。
LCF
三大门派
也有不走托卡马克这条路的。
《大众机械》2020年9月的文章说,NASA用了一种新方法,叫做“晶格约束核聚变(LCF)”,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它是在固体金属晶格中发生聚变,聚变发生在原子之间的狭窄通道中,降低两个原子核的排拆度。据说,LCF可能会更便宜,更小,更安全。
“燃料密度是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的10亿倍”,因此引发聚变所需的能量会大大降低。
NASA说,这可以作为托卡马克项目和仿星器项目的代替方案。
仿星器(Stellator,恒星)最早是普林斯顿科学家莱曼·斯皮策在1951年提出的,这个概念在当时过于复杂,他当年自己建造了第一个装置。斯皮策的另一个神奇脑洞是1946年提出的太空望远镜。
2015年德国启动了一个仿星器,可以模拟太阳内部环境。
据说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2020年提出了永磁体与平面线圈结合的方案,可大大地简化和降低成本。
托卡马克、仿星器、晶格约束,也许可以列为核聚变三大门派。据说托卡马克与仿星器有混合的趋势。
仿星器
未来
会不会核泄漏?
通常说,热核反应堆发电,有三大好处:一是原料取之不尽,二是没有污染,三是没有核泄漏危险。
这些是不是真的?
一,取之不尽?
地球上有40万亿吨氘。聚变反应中需要的锂,在自然界较少,也要从海水中提取,难度比氘大。而锂必须变成氚,才能与氘发生聚变。地球上有2000多亿吨锂,虽然比氘少得多,但也非常丰富。
将来如果研究出氘-氘聚变,锂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二,没有污染?
污染是有的。与普通的裂变核电站不同,聚变不产生千年不分解的核废料,因此可以说清洁能源。
但聚变会产生寿命较短的辐射物质,需要对反应堆定期维护。
据报道,聚变反应堆产生的废料,从数量上说,与同等功率的裂变核电站相当。与核电站一样,聚变反应堆不产生加剧温室效应的气体。
三,核泄漏?
国际热核反应堆的磁环,800多立方米中,只装几克氘和氚。如果环形装置内部平衡被打破,聚变就骤止。
因此聚变反应堆不会发生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的重大泄漏事故,对环境和周围居民不构成威胁。
预言常数:30
2002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一篇文章宣称,“发现”了核聚变研究的“一个新的普适常数:30”。
文章说,这个常数30不断被虔诚地引用,每次都宣称:从现在算起,在30年后将实现聚变堆商业化运营。
在核聚变研究一开始,人们就预言,30年后可投入实用。30年过去了,研究却难以持续;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改进了约束磁场的位形,各国掀起新的研究热潮,争建大型托卡马克,人们又看到希望,预言30年后就能发电。30年又过去了,托卡马克还是没能稳态运转;
随后,希望又来了,实现了氘-氚的核聚变,于是,30年后能投入商业运营的预言又出现了。
但每次研究或预言的高潮,总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所以,30年后是否成功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这条寻找新能源之路,也许真的能走通。
家中电器,何时能用聚变电?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核聚变的电力?
伯恩斯坦说,要能实际应用,为电网供电,需要更多的实验和大规模复制,需要几年或几十年。但聚变科学在加速发展,他说:“一年或15个月后会发生啥,我也不晓得。”
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激光聚变专家里卡多·贝蒂说,聚变反应中获得了净能量非常重要,但这一成果到获得可持续电力,路还很长。
“你还是没发动机,你还是没轮胎。”贝蒂说,“你不能说你有车。”
橙柿互动记者 钟松君
标签: #最大约束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