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程序员本机械革命Code 10评测中篇:咬定10

song1118公平评测 8923

前言:

此时兄弟们对“win10机械”大致比较关切,我们都需要剖析一些“win10机械”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对于“win10机械””的相关文章,希望兄弟们能喜欢,看官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文章介绍

本文为《程序员本机械革命Code 10评测》一文中篇,全文5000余字40张图片,中文版在 首发,英文版将稍后在 发布,分为以下章节:

君子协定神闲气定举棋若定迟疑不定君子协定

由于笔者目前还是时间管理学徒,本评测上篇于2021年12月中旬发出之后,一个月后的今天才发出这个下篇,所以,先向各位久侯的读者说声抱歉了!

之前,笔者对各位读者也曾多次表态:今后的作品将尽力不无疾而终(即不再东方不败式地“太监”),这算是一个君子协定,各位读者可以以此为据,不断督促。

在上篇发出之后,不少读者对机械革命Code 10(下文简称为Code 10)很感兴趣,纷纷留言评论,其中有(应该是)机械革命Code 10官方产品经理“来听听阿璞怎么说”的留言,大意如下:

1.Code 10原本规划不仅有网口,还有SD卡读卡器。2.Code 10不是Code 01的升级,Code 01的升级Code 01 Ver2.0在2021年半路夭折了;3.Code 10内部有些细节疏忽了,但比以前已经进步很多;4.明年可以看到Code 01和Code 10各自的v2.0版本。

所以,这最后一点,也算是机械革命官方的一个“君子协定”?

明年……哦,已经是今年2022年,Code 10的第二代就会出现!

此时,笔者不便继续发散思维,还是先完成手头的Code 10的第一代的评测为先。

神闲气定

机体

Code 10作为一台16英寸16:10屏幕的机型,由于比较罕见地放弃了独立显卡而采用移动标压版处理器,其机体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状态:比常见的主打轻薄的机型要稍厚重,但比绝大多数拥有独立显卡屏幕同尺寸的机型大为轻薄----厚度控制在18毫米之下,重量不到1.6公斤。

其屏幕两侧边框宽度,几乎使人无话可说;上边框在保留最基本的摄像头和麦克风阵列的基础上稍宽;而下边框的宽度,则借助贯通下沉式的屏轴设计,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视觉效果。

稍有担忧的是:其上盖材质是“航空级镁铝合金”,其刚性足以应对日常场景,但由于整个屏幕上盖非常薄,在笔者双手大力扭曲或按压之下,屏幕显示是会出现波纹现象的。这个现象,是当下几乎所有笔电都难以避免的。

但Code 10的机身基座的刚性完全没有问题,无论是大力按压或扭曲,还是使用单手握持一角做剧烈运动,都没有观测到有变形或异响。

当然,Code 10有近1.6公斤的重量,和某些重量控制在1公斤以下超级轻薄笔电比较,长时间单手握持还是比较吃力的,毕竟其主打方向,还是足够轻薄之下有着最强的CPU性能。

所以,笔者认为:某些极度需要CPU性能的用户,在移动工作中使用Code 10之时,应该是“神闲气定”、不会为其1.6公斤的重量而耿耿于怀的。

键鼠

一台笔电要使用户“神闲气定”,光有足够坚固的机体、合适的重量尺寸和强悍的性能,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人机交互重要组成部分键盘鼠标。

Code 10官方宣称的“84配列背光键盘、全尺寸方向按键、1.4mm键程“,确实完全做到一个都没错。在上篇中已经说过:程序员常用的Del按键在最右上角,Home、PgUp、PgDn、End四个按键,竖列在最右侧,这些布局很不错。没有独立的数字小键盘是个遗憾,特别是右Shift按键被标准大小的上方向键抢位,这对于大多数程序员用户来说,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的。

鼠标方面,Code 10采用的是一个巨大的多功能触摸板。

笔者首次开机之时,启用这个触摸板之时,出现的是需要激活产品的提示,在连接网络之后才会自动激活。

激活之后,笔者发现其功能非常丰富,于是花了一番时间进行研究。

发现这个名为Luckey的多功能触摸板,正式名称是“超薄智能键盘”,由北京拉酷(Laku)公司出品,此设计获得过多项国际设计大奖,并已被多个品牌采用。而拉酷公司创始人,也是少有的七项国际顶尖创意设计奖项世界冠军,曾包揽世界设计界最权威的三大奖项(德国红点设计至尊、德国iF国际设计,美国IDEA)

这样看来,Code 10在触摸板方面确实下足了心思,机械革命和拉酷公司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合作。

经过笔者实测,这个多功能触摸板确实好于普通触摸板:面积大、功能多,在充分熟悉优化自定之后,能如虎添翼。这是Code 10的一个亮点。

屏幕

优秀的人机交互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屏幕。

此台Code 10屏幕,官方宣传图片如下:

16:10 比例、2560x1600分辨率、120Hz刷新率、防眩光雾面屏;100% sRGB色域、支持DC调光、350尼特亮度。

使用AIDA64和HWiNFO64查看屏幕信息,名称为CSOT T3,型号ID为MNG007DA1-2,使用Windows设置检查,确认支持120Hz的刷新率。

在业界权威屏幕信息网站屏库()查询,结果如下:

依据型号ID为MNG007DA1-2查询,得知为华星光电(CSOT)出品,面板为LTPS TFT-LCD液晶模组,使用WLED背光,为广视角薄屏(厚度没超过3.2毫米)。

使用Spyder X Elite对两者屏幕进行了测量,得到的结果如下。

色域(Gamut)

100% sRGB;76% AdobeRGB;77% P3;71% NTSC。

sRGB符合官方标称的100%,对于程序员来说完全无问题,对其他不少场景也足以应对;

色调响应(Tone Response):

色调响应曲线和显示伽马(显示光度)2.2几乎完全重复,只有着0.01的偏离度,比较优秀;

灰阶在20~80%范围内差距很小,在6330至6260开尔文之间。

亮度和对比度(Brightness and Contrast):

亮度最大值为331.2尼特,稍低于官方标称的350尼特,但绝对值是属于够用范畴;

实测对比度在最高亮度时为1300:1,比较优秀;

以上实测亮度和对比度,属于当下良好屏幕。

屏幕的均匀性(Screen Uniformitu):

色彩均匀性(Color Uniformitu):

在亮度最高时出现的最高Delta E值为3.6,右下角部最高,左下角最低;屏幕的色彩均匀性比较不错。

亮度均匀性(Luminance Uniformitu for Brightness)

在亮度最高时,出现的亮度最大差异值为17%,右上和左下角最亮,中下部最暗;

屏幕的亮度均匀性还好。

色彩精确度(Color Accuracy):

在1F时出现了Delta E最大值2.89,均值为1.14,比较优秀;

综合评价(Monitor Rating):

按照Spyder X Elite的评价标准,给予屏幕综合评价如下:

色域、色调响应和对比度,都是5分的满分;

白点、色彩均匀度、色彩精确度都是4.5分的高分;

亮度均匀度也有4分;

最终(整体额定值)综合评分为4.5分,属于比较优秀的屏幕。

从以上实测数据来看,这台Code 10的屏幕,笔者认为是一块比较良好的屏幕:

1. 16:10比例、2560x1600分辨率和100% sRGB色域,使得显示内容、画面精细度和常用色彩表现,都能得到不错的确保;

2. 逼近90%的屏占比、120Hz刷新率和支持DC调光,使得外观锦上添花,用户在长时间使用之时,也能确保不错的舒适度。

3.最高亮度逼近340尼特,对比度高达1300:1,外加防眩光雾面屏,在户外光线明亮之处,实测能确保用户正常使用;

当然,在色域方面,尚不能充分满足创作设计用户的需求,不过这也不是Code 10的定位所在,可以理解。

对于游戏用户来说,由于有着2560x1600分辨率的同时、还支持120赫兹的刷新率,Code 10的屏幕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图形性能上还进行额外加强---关于这点后文再详谈。

综上,Code 10的机体、键盘鼠标、屏幕讨论完毕,接下来,应该就是开始评测内容最主要的性能实测了。

举棋若定

预设

开始性能实测之前,先看看Code 10的原厂预设状态和配置是如何的。

进入原厂预装系统,笔者使用WinPE系统引导,启用DiskGenius查看了原厂预装硬盘的信息,发现官方在必要的Windows Re tools、ESP和MSR这三个隐藏分区之外,将硬盘分为两个分区:

1.其中一个分区大小为200GB,作为Windows系统安装分区,另一个分区拥有剩余的700多GB,作为数据分区;

2.系统安装分区出厂使用最后的时间应为2021年11月25日,而笔者收到的时间为12月11日,间隔时间属于正常;

3.数据分区中保存有官方驱动和电子版用户使用手册,既环保又方便。

进入系统打开设备管理器查看的主要硬件如下:intel移动标压版处理i7-11800H和集成显卡,三星PM9A1 1TB SSD,intel WiFi 6 AX201无线网卡加蓝牙,Goodix指纹识别器,MTD摄像头。

下面是笔者决定购买Code 10的重要原因之一:拥有雷电4和USB 3.2。

系统预装9个程序占用212MB硬盘,非常简洁。

开机内存使用2.6GB,感觉非常清爽。

然后使用使用LatencyMon对驱动延时进行检测,在长达近2小时的检测过后,全面显示绿色,说明这台Code 10出厂预装驱动延时整体表现非常优秀!

如果有条件的用户,可以用其来试试被苹果笔电霸占主要地位的音频编辑工作,或许能经受极度要求驱动低延时的音频编辑工作的考验。

CPU

Code 10的intel移动标压版处理i7-11800H参数如下,和其他笔电比较同型号比较无差异:第三级缓存为24MB,8核心16线程,基本频率为2.3GHz,加速频率可达4.6GHz,同时带有intel UHD集成显卡。

不过,在BIOS Aptio Setup的高级选单中,Code 10的CPU,有三种可选PL1:35、45和55瓦,默认为45瓦。

Cinebench基准测试

在Cinebench R15、R20和R23基准性能测试中,此台Code 10之上的i7-11800H,在PL 1设置为35瓦、45瓦和55瓦之时,其得分如下:

R15单核得分分别为229、229和230,多核得分分别为1539、1598和1582;

R20单核得分分别为584、583和586,多核得分分别为3476、3700和3668;

R23单核得分分别为1518、1520和1518,多核得分分别为8998、9831和10126;

将以上得分,和在笔者历史实测数据中挑出的对比机型相比较,结果如下:

1.Code 10的CPU,在PL1设定为55瓦之时,单核性能基本没变化,在R23中多核性能才有明显提升;

2.Code 10的CPU,在PL1设定为35瓦之时,单核性能也基本不动,但多核性能明显下降;

3.Code 10的CPU,在PL1设定为45瓦之时,性能大致上和ThinkPad P15v Gen 2之上的intel Core I9-11950H差不多。

Cinebench R15 Multi Loop

在考验CPU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时稳定性的、Cinebench R15多核性能50次循环测试中,在PL 1设置为35瓦、45瓦和55瓦之时,Code 10 CPU多核得分情形如下:

峰值分别为1528.53、1589.57和1583.59----三者峰值差距不大;

均值分别为1368.35、1541.84和1521.95----35瓦的均值明显下降,55瓦反而不如45瓦;

谷值分别为1321.83、1518.78和1492.65----同上。

在得分曲线对比图中也可以看出,35瓦为绿色曲线,在第2次测试之后,得分断崖式下跌到1300多分,直到测试结束;

而45瓦的白色曲线的表现良好,整体波动不大,自始至终保持了在1510分之上。

至于55瓦的红色曲线,整体波动也不大,但其数值,基本都处于白色曲线之下。

最终,45瓦、55瓦的得分曲线,均稍高于ThinkPad P15v Gen 2之上的intel Core I9-11950H的黄色曲线。

为何55瓦得分曲线,在以上测试反而比45瓦之时还要略低?

在压力测试(Stree Tests)环节,将对此点进行详解。

3DMark CPU Profile

使用3DMark CPU Profile进行测试,Code 10之上的i7-11800H,在CPU PL1设置为35瓦、45瓦和55瓦之时,其得分如下:

最大线程分别为5329、5345和5378;

16线程分别为5313、5350和5358;

单线程分别941、940和941。

只有后两者的多线程成绩差异很小、单线程三者几无差异----就算3DMark CPU Profile基准测试,是并不需要长时间持续运行的,但55瓦之下的爆发性能,和45瓦相比,提升依然不明显。

GPU

Code 10的集成显卡intel UHD Graphics ,全称为“intel Tiger Lake-H-GT1 Intergrated Graphics”,其参数乏善可陈。

在BIOS中,对其只有DVMT图形内存有三种可选设置,默认为256MB。由于Code 10不是主打图形性能的机型,笔者只测试了其默认状态的性能。

3DMark

使用3DMark基准测试软件,在CPU PL1设置为35瓦、45瓦和55瓦之时,分别进行了测试,和笔者历史实测机型得分进行对比,结果分别如下:

Time Spy Extreme Graphics 得分分别为:321、322和322;

Time Spy Graphics 得分分别为:703、703和704;

Fire Strike Ultra Graphics得分分别为:553、548和551;

Fire Strike Graphics得分分别为:2668、2654和2675。

证明了CPU的PL1改变,不会对集成GPU造成有何性能变化。

同时看出集成显卡的性能确实距离独立显卡的很有很大差距。

存储

内存

在上篇拆解环节,已经说到本次测试的Code 10,预装的内存,是两条16GB的和DDR4-3200 MHz内存,品牌均为Micron(美光)旗下的Crucial(英睿达)。

使用AIDA64的缓存和内存基准测试模块,测试结果如下,表现属于正常。

硬盘

Code 10拥有两个M.2 2280 SSD插槽,其中,位于电池和一侧扬声器之间插槽,为主硬盘插槽,支持PCIe 4.0 SSD,另一个则只支持PCIe 3.0传输模式。

出厂的BIOS,硬盘模式预设为AHCI,没有开启intel RST硬盘模式。当硬盘数量满足之时,开启RST可以组建RAID 0和1。

出厂预装的三星PM9A1 1TB SSD,是属于PCIe 4.0 SSD,使用CrystalDiskInfo检查、使用CrystalDiskMark和AS SSD Benchmark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CrystalDiskMark的SEQ1M Q8T1读写速率为6641.64MB/s、4931.07MB/s;

AS SSD Benchmark的评分为7944分。

将西数SN850 PCIe 4.0 2TB SSD,安装在仅支持PCIe 3.0 的另一个M.2 SSD插槽时,测试结果如下:

CrystalDiskMark的SEQ1M Q8T1读写速率为3503.20MB/s、3311.92MB/s;

AS SSD Benchmark的评分为7204分。

使用PCMark 10的Full System Drive 基准测试,对安装在支持PCIe 4.0 的主插槽位置的三星PM9A1 1TB SSD的系统分区、对安装在仅支持PCIe 3.0 的另一个M.2 SSD插槽的西数SN850 PCIe 4.0 2TB SSD,分别进行了Full System Drive基准测试,结果分别如下:

前者的带宽为426.55MB/s,存取延时均值为61微秒,得分为2707分;

后者的带宽为341.91MB/s,存取延时均值为78微秒,得分为2143分;

可见PCIe 4.0之下的PCIe 4.0 SSD,确实比PCIe 3.0之下有着更好的性能发挥。

将以上CPU、GPU和存储的测试结果,

总结一下:

1.Code 10的CPU性能发挥不错,已经稍高于ThinkPad P15v Gen 2之上的intel Core I9-11950H;

2.Code 10的BIOS中PL1的有三个可选设定值,35瓦确实节能,但55瓦似乎效果不大;

3.Code 10的集成显卡性能发挥正常;

4.存储部分:

a.在内存方面,两个内存插槽,16+16=32GB,够用,而且方便用户进一步升级;

b.两个M.2 SSD插槽,其中一个支持PCIe 4.0,可支持RAID 0或1,性能实测良好,对于大多数用户、大多数使用场景来说,在性能、功能和容量上均无问题;

c.官方计划中的SD读卡器被取消,用户只用外接USB读卡器的方案来解决,遗憾。

由此看来,Code 10的性能、功能就是“举棋若定“了。

迟疑不定

但是,还有如下问题没有得到答案:

Code 10的整机综合性能又将如何?为什么在CPU PL1设置为55瓦之时,似乎并没有带来CPU的性能提升?是不是Code 10的散热存在问题,从而导致CPU性能无法完整发挥?如果散热存在问题,Code 10的在压力测试之下又将表现如何?还有其电池续航如何?

这些,都必须死死咬定不放,尽力全测、彻底查清才行!

Code 10是主打CPU性能的集显机型,免去了很多图形性能方面的测试,但由于其CPU PL1可选值有三个,与此相关的测试也合计需要三遍,所以测试还在进行之中。而行文至此,本篇文字也已有5000余,图片40张,按笔者惯例就此为止。

以上问题,相信都应该在《程序员本机械革命Code 10评测》下篇中得到答案。

敬请期待!

发布于 2022-01-14 12:44

标签: #win10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