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小伙伴们对“diff算法中key的作用”大约比较珍视,同学们都需要学习一些“diff算法中key的作用”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对于“diff算法中key的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网上有很多人讲这块的内容都讲到了虚拟DOM的diff算法,其实不太容易懂,我从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比较好理解,下面分享给大伙。
假设你有三个子组件,每个子组件里面有一个「有状态的」孙子组件。
现在用户点击删除按钮,把第二个子组件删掉了,请问结果是怎样的?
你可能会说,那还用问?当然是 2 消失了。因为 data 里的数组从 [1,2,3] 变成了 [1,3]。
实际上你没有考虑全面:注意看图中的绿色正方形没有被删除。
不信的话访问(),按照我的指示操作一下:
首先,在三个 input 里依次输入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然后,点击中间的 delete 按钮,你会看到结果变成了:
令人疑惑的在于原来的第三项「圆形」消失了!「正方形」却被保留下来了!
原因
原因很简单,你认为你删除了2,但Vue会认为你做了两件事:
把2变成了3然后把3删除了
Vue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看看这两个数组:[1,2,3] 和 [1,3]
人类会说,这不就是少了个 2 吗?
但是计算机会怎么对比数组?遍历!
首先对比 1 和 1,发现「1 没变」;然后对比 2 和 3,发现「2 变成了 3」;最后对比 undefined 和 3,发现「3 被删除了」。
所以计算机的结论是:「2 变成了 3」以及「3 被删除了」,有毛病吗?没毛病。
既然「1 没变」,那么旧地复用之前的 1 和三角形就好了。既然「2 变成了 3」,那么正方形左边的 2,当然要改成 3。里面的正方形旧地复用(正方形没有被删除)。因为正方形三个字是孙子元素的 data,不受「2 变成 3」的影响,所以可以就地复用。既然「3 被删除了」,之前的「圆形」当然应该被删掉,里面的子元素也要删除。
所以现在看这个结果,是不是很合理:
破解方法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让 Vue 知道我删除的是第二个,不是第三个?
用 id 作为 key 就行了。不信你再看:
现在删除第二个:
你可能会问,凭什么加 key 就 ok 了!点击代码试试吧。
同样的操作再来一遍
首先,在三个 input 内输入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然后删除中间的正方形:
很好,没有bug。
我们以计算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
原本的数组是 [{ id: 1, value: 1 }, { id: 2, value: 2 }, { id: 3, value: 3 }]
点击删除之后的数组是 [{ id: 1, value: 1 }, { id: 3, value: 3 }]
然后对比一下:(注意我没有说这里是 diff 算法,我也不打算在这里讲 diff 算法)
首先发现 id 从 1 2 3 变成了 1 3,说明第二项被删除了然后依次对此 id: 1 的项和 id: 3 的项,发现没变化。
所以计算机得出结论:第二项被删除了。符合人类预期!
为什么不能用 index 作为 key
如果你用 index 作为 key,那么在删除第二项的时候,index 就会从 1 2 3 变成 1 2(而不是 1 3),那么 Vue 依然会认为你删除的是第三项。也就是会遇到上面一样的 bug。
所以,永远不要用 index 作为 key。
永远不要!除非你是大神。能清楚地知道如何解决 index 做 key 带来的 bug。
有人说简单的场景可以用index做key。
问题在于,你如何确保需求会一直保持简单?只要出现了删除一项或新增一项的需求,而且这一项里面含有子组件,上面说的 bug 就有可能出现。
前端的需求变更让你永远无法保证简单。相信我~
标签: #diff算法中key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