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杜牧《张好好诗》卷——再现旷世才子与绝色佳人的前尘往事

峰哥话兰亭 270

前言:

此时兄弟们对“老杜是谁的别号”可能比较关怀,兄弟们都需要分析一些“老杜是谁的别号”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网罗了一些有关“老杜是谁的别号””的相关文章,希望咱们能喜欢,看官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唐代有两个姓杜的大诗人,一个是杜甫,世称大杜、老杜,一个是杜牧,世称小杜。虽然二人都姓杜,都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但他们二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老杜比小杜早出生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出生在平民家庭(爷爷只做过县丞之类的小官),两次参加考试都没中进士,在长安混了十年也只得到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四处颠沛流离,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与老杜相比,小杜简直是含着金钥匙到唐朝的,小杜的爷爷杜佑是唐朝的宰相,小杜在26岁(大和二年)考中进士,从此仕途一路开挂,30多岁就在中央担任司局级干部,后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州刺史,也算是一方大员。在担任地方官期间,小杜为政清廉,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吏民怀服之”。

杜牧不但官做的好,诗、文也均有盛名,在唐朝晚期独树一帜。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他的很多诗文收录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至今仍记忆犹新,如: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阿房宫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值得一提的是,杜牧还是一个大书法家,其传世墨迹仅存《张好好诗》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幅国宝背后的故事。

话说进士及第后不久,小杜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成为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僚。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162厘米。

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此卷鉴藏印有“弘文之印”、“宣龢”、“政和”(连珠)、“宣和”、“政龢”、“内府图书之印”、“秋壑图书”、“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项子京家珍藏”、“张则之”、“蕉林居士”、“宋荦审定”、“张伯驹珍藏印”等,以及清代乾隆、嘉庆、宣统三帝御览及清内府鉴藏印11方。

  此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是杜牧诗作名篇。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御府的诸玺印,保存着北宋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说起张伯驹的收藏,还有一段故事: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从此流散于东北。1950年,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北京,转手持往上海,沽价待售。张伯驹先生闻得消息后,急托墨宝斋的马保山先生赶到上海追寻此卷,让张伯驹先生最为担心的是这件杜牧存世的唯一墨迹很可能由此流失海外,最终,收藏过程是有惊无险,张伯驹以重金购回。据说张先生得到《张好好诗》卷后是爱不释手,每晚入寝之时,据说都会将《张好好诗》放到于枕边,这真有形影不离之爱。得到《张好好诗》卷后,张伯驹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好好先生”,可见张先生喜爱《张好好诗》卷的程度。

张伯驹购的《张好好诗》卷,填词《扬州慢》一首,并抄录在卷后:

秋碧传真,戏鸿留影,黛螺写出温柔。

喜珊瑚网得,算筑屋难酬。

早惊见人间尤物,洛阳重遇,遮面还羞。

等天涯迟暮,琵琶湓浦江头。

盛元法曲,记当时诗酒狂游。

想落魄江湖,三剩薄幸,一段风流。

我亦武陵年少,如是梦醒青楼。

奈腰掺尽输,空思骑鹤扬州。

释文:

  张好好诗并序。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连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徊暎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下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之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罇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期相如。

聘之碧玉佩,载以紫云车。

洞闲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阳重相见,绰绰为当炉。

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偶。

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

 

杜牧唯一存世墨迹《张好好诗》卷高清大图欣赏

标签: #老杜是谁的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