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姐妹们对“前向效应”大致比较珍视,我们都想要剖析一些“前向效应”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前向效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喜欢,大家快快来了解一下吧!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4日电 题:河套平原的农田新气象
新华社记者高敬
秋日的河套平原,沃野千里,瓜果飘香。在这里,多项新型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既能让农民增产增收,又能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记者随采访团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走进河套平原进行采访。
在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田里正在灌浆的向日葵一片金黄。每两行向日葵中间的地里,红彤彤的辣椒已经成熟,即将迎来采收。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告诉记者,眼前这500亩农田应用了小麦套种辣椒的种植模式,种植比例为6分地的小麦,4分地的辣椒。今年7月小麦收割后,又尝试着移栽了耐旱的油葵,这在当地也是首次尝试。
“一开始推广套种模式,我们不太理解。专家们一直在讲套种的好处,我们也去了其他地方观摩学习,才下定决心尝试。”内蒙古禾兴农牧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恩泽说。
白恩泽告诉记者,在当地,之前一块农田只种小麦或者玉米,一年只能收一茬。实行小麦和辣椒套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且两者的生长期不同,套种模式让通风效果更好、能充分利用光能等资源,有显著的边行效应,能够实现增产增收。
“根据测算,小麦套种辣椒的种植模式比单种小麦亩均可增收约2000元。”刘俊介绍。
“因为辣椒的经济效益更好,农民也更愿意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板结和病虫害。”他说。
刘俊表示,除套种模式外,乌拉特前旗还通过应用新技术,深入推进“四控”(控肥、控药、控水、控膜),逐步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记者了解到,当地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每亩耕地可节水20%以上,减少肥料使用10%以上,全旗现已实现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160多万亩,占全部耕地近一半;通过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亩均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推广无膜浅埋滴灌、膜侧种植、生物降解膜、加厚地膜等技术手段,努力减少地膜用量和田间残留,有效改善耕地质量。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鲜农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内,黄瓜顶花带刺、辣椒挂满枝头。村民李世忠正在自家的温室大棚里忙活,他家黄瓜很快就要迎来采收上市。
走在园区的温室大棚内,一块电子显示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屏幕上不仅实时更新棚内的温度、湿度等信息,还显示着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鲜农公司副总经理崔敏介绍,企业建成了二氧化碳气肥示范基地,可开展设施果蔬和大田作物二氧化碳气肥技术示范应用。二氧化碳灌入田间后会沉至地表附近,利于作物吸收。设施农业有大棚阻挡气体溢散,二氧化碳增产效果比大田作物更佳。
“根据测试,施加二氧化碳气肥后,可实现果类蔬菜增产20%,叶菜蔬菜增产40%左右,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崔敏说,基地正在通过实践集成相关技术规范,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技术,将向全市推广应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能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棚内应用了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设施,浇水施肥等日常管护,农民在手机上就能操作,还可以实现更精准用水用肥。这样既节省了成本,也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靠着这个科技范儿十足的温室大棚,李世忠老两口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看着长势正好的黄瓜,李世忠笑着又投入到丰收前的忙碌之中。
标签: #前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