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硬核”院士委员团来啦!104名全国在沪政协委员中,有10名两院院士,占比十分之一

文汇网 1797

前言:

现时兄弟们对“interleukingenetics”大约比较注意,小伙伴们都需要学习一些“interleukingenetics”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关于“interleukingenetics””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朋友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104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今天启程赴京。在这个“硬核”委员团队中,有10人是两院院士,占比十分之一。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人,分别是:陈赛娟、钟志华、林忠钦、钱锋、李兆申和夏照帆。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4人,分别是:丁奎岭、龚新高、陈义汉和葛均波。

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有在沪两院院士171位(占全国10.42%),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0位(占全国12.78%),中国工程院院士71位(占全国8.27%)。

这10位来自上海的院士委员有多牛?小编为你做了一番梳理。

1、陈赛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赛娟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她19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赛娟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白血病基因组解剖学计划,发现了一批新的白血病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与融合基因,揭示了白血病发病的新机制,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分子标志和靶标,并建立了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理,为制定分子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以AML中的两个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AML-M2b为研究对象,成功地实现了APL新型协同靶向治疗,并进一步将这一思路拓展至其他类型白血病。

她在包括Nature Genetics、Science、Lancet Oncology、Development Cell、JCI、JCO、Nature Commun.、Blood和PNAS在内的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被引证数达20000余次。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钟志华是车辆工程专家。他1988年毕业于瑞典林雪平(Linkoping)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国家“十五”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学部委员等学术职务。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钟志华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碰撞安全技术、车身冲压成型技术和模块化轻量化汽车技术。在国内外主持过多项与上述研究方向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工程软件研发、制造工艺与装备研发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重大研发项目,并提出了多项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发了多项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

先后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著作3部,SCI他人引用200多篇次。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部级技术发明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发明专利6项。指导硕士生39名,博士生27名。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GM(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2000年度一等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等其他十几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丁奎岭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丁奎岭是有机化学家。他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丁奎岭主要从事手性催化合成领域的研究。针对不对称催化反应选择性和效率的核心科学问题,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建立了“组合不对称催化”方法,发展了一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并阐明了催化机制;他提出了手性催化剂“自负载”概念,实现了不对称氢化等多类反应的非均相催化和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此外,还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为多类非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和药物中间体等的合成提供了高效方法。他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多项专利成果授权企业使用并实现了产业化。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龚新高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计算物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龚新高1993年5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从2005年起任科技处处长。

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6年上海市学术带头人,2009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他主要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和计算材料科学的研究。研究重点是物质体系的物性预测和利用计算机模拟包括动力学模拟与第一性计算等进行材料研究与设计。在原子键合本质和团簇的基础物理问题研究中,发现镓同时具有分子性和金属性是固体镓和流体镓表现出奇异物性的本质原因,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有关镓的物性及流体结构的问题。发现掺杂或带电可提高团簇的稳定性,为合成团簇材料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发现小团簇在固体表面快速扩散的新机制-滚动。预言了“金富勒烯”、“理想玻璃”等新物相;突破了人们对单质金属以金属键相结合、结构密堆积的传统认识,激发了后续实验和理论研究;预言了微纳管的硬-软转变,并给出了其转变压强与管径的幂次律等。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5、林忠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林忠钦是机械工程专家。他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主任。

林忠钦长期从事薄板产品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质量控制技术,为提升中国汽车车身制造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数字化封样技术,有效缩短了车身的开发周期,提升了开发质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建立了中国的汽车板使用技术,为国产汽车板替代进口板和高强度钢板批量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他还从事中国制造质量与品牌战略发展研究,和中国海洋装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战略研究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省部级一等奖5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就奖,何梁何利创新奖等。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6、钱 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钱锋是过程控制和过程系统工程专家。他1982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88年获华东化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副校长,化工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副理事长。

钱锋长期从事化工过程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的系统运行智能控制和实时集成优化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研发了乙烯装置智能控制与优化运行技术和软件,在国内乙烯行业全面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突破了精对苯二甲酸装置全流程优化运行关键技术,实现工业装置大幅度节能降耗;发明的汽油管道调合优化控制技术,实现了调合过程实时优化系统长周期高效运行。

他的研究成果已在数十套大型石油化工装置上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先后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一,1项第二)、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排名第一,1项第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项(排名第一),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250余篇。200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李兆申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主任

李兆申是消化病学专家,河北省宁晋县人。1980年他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获博士学位。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胰腺病学专委会主委,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

李兆申主要在消化内镜和胰腺病诊治领域开展系统性创新工作,研发两代胶囊内镜,提出内镜体检新理念,建立质控标准和培训体系;建立慢性胰腺炎“药物-碎石-介入-手术”微创治疗新模式,创建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多项诊疗新技术。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首届中国医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科技领军人才,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60篇,被引近4000次,研究内容写入55部国际指南。牵头制定我国专业指南或共识24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40项,获发明专利18项,主编专著47部。培养研究生149名,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2名。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8、陈义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

陈义汉长期从事心脏内科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义汉以通讯作者身份在中国本土上发表SCI论文近50篇,被SCI他引1000多次,单篇SCI他引近500次。标志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Am J Hum Genet》、《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Cell Res》和《Circulation Research》等权威刊物上。他的科学发现已经被写进了50多本国外教科书和专著,国际诊疗指南多次引用他的工作,多种遗传性心律失常是依据他的发现而分类。他的科学发现也曾经被评为国际心脏电生理学领域年度突破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9、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葛均波是心血管病学家。他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1993年获德国美因茨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葛均波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

他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并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

现任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0、夏照帆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

夏照帆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祖籍江苏省泰兴。198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她从医执教38年,致力于烧伤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夏照帆首次证明烧伤休克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假说;率先发现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IL-6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最早提出烧伤休克延迟复苏造成重要脏器损伤的三条病理途径;构建真皮替代模式突破传统植皮手术瓶颈,减少了供皮区损害,提高了瘢痕性关节功能不全恢复率;建立肺损伤系统控制技术,烧伤复合肺损伤的救治成功率领先国际。

先后主持国际合作重大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近年来带领团队参与30余次重大事故和灾难性事件的烧创伤救治任务,其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者:本报记者 张鹏

编辑:张鹏

标签: #interleukinge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