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被手机APP“监听”了?蜀黍教你一招

南方法治报 942

前言:

当前我们对“监听模式有什么用”大约比较关切,朋友们都需要分析一些“监听模式有什么用”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有关“监听模式有什么用””的相关内容,希望看官们能喜欢,大家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相似的经历。

刚和朋友讨论买的XX东西很好用,

结果手机中的购物软件就推送了同款;

明明分享出去的是这个购物平台的“宝贝”,

打开另一个平台居然也推荐了同款。

所以你是不是也怀疑过

我们被手机APP“监听”了?

小编也在网上看到

很多网友分享的相同经历:

网络图片

APP真的在“监听”我们吗?

据央视报道,专家实验显示,手机监听在技术层面可以实现,锁屏后也能持续录音一段时间;但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风险大,尚未发现有APP这样做。

专家表示,APP之所以能对用户实现精准推荐,是因为APP可以把一个用户做成360度的画像,它是一个常年累积的结果,此外,还有多个渠道汇聚的结果。

据专家介绍,画像的准确性主要是通过对我们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搜索记录,甚至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得以实现。

网络图片

也就是说,即使原本不属于个人信息的数据,在大量汇聚之后,也能挖掘出事物之间不为人知的联系,这就是手机APP能够实现用户自画像,精准推送的原因。

不过,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5个输入法软件,有4家都要求读取用户的位置、通讯录、照片、IMEI手机序列号等隐私信息,并将其上传至第三方平台。

很明显,手机APP想要对用户实现精准推送实在是轻而易举,很多APP不开权限,根本没法使用,也加大了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那么,如何避免被大数据监测?警察蜀黍教你一招,立马管用。

视频加载中...

从2019年开始,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市场监督总局专门针对APP侵犯个人信息展开了专项治理活动,同年发布的公告明确规定,以前那些APP的“流氓”行为,比如不给授权不让使用、没有征集用户同意就开始收集隐私数据等,都是违法违规的。

今年3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自5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39类常见类型移动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要求其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分析认为,一些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进行广告推送,甚至影响到用户的好友,行为十分恶劣。此次《规定》出台后,许多APP需要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而不法商家分享用户数据导致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和遭遇不当信息骚扰的行为将被极大遏制。

希望更多人意识到隐私的重要性,在注册APP时,应当养成浏览用户协议、隐私保护协议等内容的习惯,大致了解可能收集的个人信息范围,谨慎填写个人信息,同时也要敢于维护个人信息权益,通过投诉、举报和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视频来源:江门公安抖音号

编辑整理:尹君

审核:黄桂林

标签: #监听模式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