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兄弟们对“c语言程序运行时间”可能比较重视,我们都需要知道一些“c语言程序运行时间”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关于“c语言程序运行时间””的相关内容,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小伙伴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来源:新民晚报
昨天
申城出梅、入伏 、酷暑三碰头
入伏日“仪式感”拉满
不仅上海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热到发红
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正式开场
继昨天出现今夏首个酷暑日
(最高气温超过37℃)
今天(7月12日)9时45分
高温橙色预警直接登场
室外烈日高温
户外工作者最辛苦
全市范围内相对“清凉”的区域
依然是东南角的临港等地
上午在火辣辣的阳光直射下
气温一路向上
直奔37℃酷暑线而去
不出意外的话
今天将是上海今年第9个高温日
也是第2个酷暑日
为什么出梅就迎酷热?
这样的天气正常吗?
对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来说,出梅往往意味着雨带北抬、副热带高压“掌权”,而副热带高压又被称为“高温使者”,它是一股经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温暖气团,活跃在副热带地区的高压脊,在它的控制范围内,往往会出现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
昨天的高温热浪
幕后推手正是副热带高压
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
未来几日高温天天见
酷热体感将在本周五达到巅峰
最高气温可达38℃
甚至将冲刺39℃
这波高温
或许要到周六才会略有缓解
届时
副热带高压会东撤到海上
上海最高气温有望降至34℃
但最低气温依然有29℃左右
夜温高位运作
防暑降温不能松懈
夏季高温不断
也让“热射病”频繁登上热搜
近日,杨浦区市东医院急重症科收治了一名危重的热射病患者。
47岁的尚先生是一名装修工人,午后工作时突发高热,全身无力、意识不清,工友发现后联系120急救,将尚先生送至市东医院急诊科。
到达医院时,患者已经进入昏迷状态,伴有四肢阵挛抽搐,测核心温度41.7°C,属于典型的热射病,病情极为凶险,急诊科医务人员立即将患者置于通风处,并采用冰水、冰毯体表降温和冷水灌肠进行快速有效的持续降温,同时控制抽搐,快速补液,将其体温降至低于38.5°C以后,安全转运至重症医学科。
在重症医学科,医生继续对尚先生进行温度管理、脑保护、镇痛镇静,并予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患者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好在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次日意识恢复清醒,并成功撤离呼吸机,目前已治愈出院。”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叶旭辉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危重病中心主任医师张峰介绍,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热射病重在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张峰指出,“一旦出现中暑的症状,应该立即脱离热环境,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腰带,脱去外衣以利于呼吸和散热,有条件可送至有电风扇或空调的房间。”
张峰提醒,一旦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C;意识模糊、谵妄甚至昏迷;肌肉痉挛或癫痫;持续性头痛;呼吸浅快;恶心;极度虚弱等症状时,应尽早送至医院救治,以免延误病情。
另据了解,中医药如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和广藿香等都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中暑。
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最新研究表明,根据过去10年市民中暑情况,上海地区存在两类容易被忽视的中暑高风险天气:
一是“出梅”后首个持续3天及以上的高温天气,这可能与社会、家庭预防措施不充分以及身体机能尚未适应有关;
二是白天夜晚气温均较高的天气,统计发现在日最高气温≥35℃和日最低气温≥27℃的天气下,中暑风险远远高于只有白天出现高温的情况。
对此,健康气象专家提醒,应对高温天,需要关注高温预警,首先要减少外出和户外工作时长,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及时开启空调,注意室内外温差,空调温度不要过低,入户出户最好有个适应过程,尤其要提醒老人,上海城市夜温较高,不开空调对身体影响较大;不要长时间在车辆等狭小密闭空间休息,尤其注意大人离开时不要将孩子留在车内。
记者:马丹郜阳 左妍
标签: #c语言程序运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