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前姐妹们对“六边形架构”大体比较注重,各位老铁们都需要知道一些“六边形架构”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关于“六边形架构””的相关资讯,希望看官们能喜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指导我们写出漂亮代码有一种方式是学习设计模式,自从 Gof 四人组的《设计模式》出版后,各类设计模式的书层出不穷。熟读这类书籍,对面试肯定是有帮助的,但代码能力是否有大的长进就不一定了,如果没能理解背后的思想,去生搬硬套,只会起反作用。
背后的思想就是指面向对象的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SRP)开放封闭原则(OCP)里氏替换原则(LSP)接口隔离原则(ISP)依赖倒置原则(DIP)
这些原则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合理地组织类和方法。最终使我们开发的程序能够满足:可扩展、可复用、可阅读。只是看这些原则比较抽象,最近又看了下六边形架构,我认为对代码的编写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就聊聊六边形架构。
什么是六边形架构?
六边形架构(Hexagonal Architecture),也被称为端口与适配器架构(Ports and Adapters Architecture),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旨在实现高内聚、低耦合和可测试性的应用程序设计。该架构由 Alistair Cockburn 发明,他是敏捷宣言的签署者之一。
从上图可以看出有内外两层六边形,深蓝色和浅蓝色。
内层(深蓝色):负责领域内的业务逻辑,相对独立,不用关注任何外部依赖或技术细节,也不用关心外部的客户端和服务,我们定义为领域层。外层(浅蓝色):负责获取不同的业务域的数据,进行业务逻辑的组装,并与外界进行交互,我们定义为应用层。
上图中的紫色部分的 context 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添加的,在应用层中进行逻辑组装时,如果没有业务上下文的概念,会导致很多方法被重复调用,所以在业务入口会进行上下文的初始化,将上下文贯穿整个调用链。
端口和适配器
六边形架构也被称为端口与适配器架构,端口和适配器是两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概念。
端口
端口是应用程序定义的接口,必须由外界实现,以便应用程序可以接收或发送信息,进行解耦。这个接口是广义的,不光是指 Interface,WebAPI 接口,一些类的公共方法也属于接口的范畴。
端口有分为两种:
入站端口:业务服务对外暴露的公有方法;
出站端口:出站端口只一组方法的接口定义,提供一种规范,供出站适配器来实现。
使用端口和适配器进行处理应用程序的输入和输出,端口只是一种抽象,是应用程序在不了解任何内容的情况下与外界交互的一种方式。
例如:如果想要进行数据库的读取和写入,不是直接操作数据库,而是在接口中定义读取和写入的方法。应用程序不需要知道数据来自哪里,需要写到什么地方去,可能是数据库,也可能是文件系统或缓存,甚至会同时进行操作。
适配器
适配器是连接应用程序核心和外部接口的桥梁。它负责将外部请求转换为应用程序核心可以理解的格式,并将核心的响应转换为外部接口可以接受的格式。
适配器也分为两种:
入站适配器:通常就是对外的 RestAPI,通过调用入站端口来处理外部的请求,也可以是消息队列的消费者,进行一些事件的监听,来处理异步业务,当接收到消息时也是调用入站端口来进行处理;出站适配器:出站适配器实现出站接口,调用外部的服务来实现一个完整的业务逻辑,出站适配器也可以是消息队列的生产者。
当要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时,适配器从接口定义的数据格式中获取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可以写入数据库的内容,重要的是,无论在适配器中怎么变化,核心域和接口不会发生变化。这就非常有用,将应用程序的核心逻辑和外部存储隔离开了。
正是由于端口和适配器的存在,程序变得稳定和容易变化。
为什么叫六边形架构?
为什么叫六边形架构?而不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呢?
目前没有明确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是六边形,而不是其他的形状。或许只是因为六边形比较好看。又或许,一个小的六边形代表这一个模块,一个系统有很多这种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有输入输出的交互,就像蜂窝一样。
而蜂窝正好是六边形的。
六边形架构的特点
通过六边形架构,应用程序核心成为了架构的中心,具有清晰的边界和职责,可以独立于外部接口进行测试和演进。外部接口和适配器负责处理与外部系统的交互,使应用程序核心保持独立和可复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高内聚和低耦合:应用程序核心独立于外部依赖,使得不同部分的修改不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应用程序核心可以轻松地进行单元测试,因为它不依赖于具体的外部接口或技术细节。可扩展性:通过添加新的适配器,可以很容易地与新的外部系统进行集成,而不会对应用程序核心产生影响。六边形架构的原则
当我们谈论六边形架构时,会涉及到几个核心原则。这些原则指导我们持续优化软件架构,使系统保持其整体的稳定性。
1、分离关注点:六边形架构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关注点。这种分离使得每个组件可以专注于自身的任务,降低了耦合性,提高了模块的可复用性和可测试性。
2、内外部分离:六边形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六边形,分别代表核心业务逻辑和外部接口。内部六边形负责处理核心业务逻辑,而外部六边形则负责处理业务整合和外部系统的交互。这种内外部分离的设计使得系统更容易扩展和适应变化。
3、依赖注入:六边形架构鼓励使用依赖注入来管理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依赖注入,组件的依赖关系可以在运行时进行配置,而不是在编译时固定。这样可以实现组件之间的松耦合,并且方便进行替换和测试。
4、接口驱动:六边形架构强调基于接口编程,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和协议来促进组件之间的通信。接口的使用让各层之间解耦,又便于扩展。
5、测试驱动:六边形架构鼓励在开发过程中采用测试驱动开发(TDD)的方法。通过编写测试用例来定义组件的行为,然后逐步实现和改进组件以满足测试的要求。这种测试驱动的开发方法有助于保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发现,这些就是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面向对象的原则,通过六边形架构的包装后,更具备实操性。
和 DDD 、微服务的关系
在网上查六边形架构的资料,六边形架构往往都跟 DDD 、微服务在一起被提及,但他们之间其实没有很必然的联系。
就像微服务和 DDD 一样,也没有必然联系,因为:
1、DDD 中子域和限界上下文的概念可以对应到微服务中的服务;
2、微服务中一个服务可以由一个团队进行开发,DDD 的一个领域模型也是建议由一个独立的团队负责。
所以,微服务和领域驱动开发(DDD)常常会一起提及,在学习的时候,也会两种一起学,互相配合能够更好地落地。
如果说,微服务是架构风格、DDD 是架构设计方法、那么六边形架构就是一种具体的指导编码的架构实践。
一些资料
1、VS 的 HexagonalX 扩展
在 VS 中可以安装六边形架构的扩展,安装后在创建项目时就会多出六边形架构的项目类型可供选择。
image-20231023183747985
2、几个 GitHub 上的示例项目和文章
标签: #六边形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