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前兄弟们对“翻转课堂的目的和意义”大概比较注意,朋友们都需要知道一些“翻转课堂的目的和意义”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上网罗了一些关于“翻转课堂的目的和意义””的相关资讯,希望兄弟们能喜欢,你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7月30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闭幕。经过28、29日两天比赛,本届大赛评选出个人(团队)奖一等奖30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99项。
几位获奖老师讲述了他们的参赛课程,并向我们展示了教学创新点。
”
候场室
一等奖选手脱颖而出的背后
蒋玉龙:用原位翻转教学法讲授《半导体器件原理》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蒋玉龙教授是复旦大学参加本次全国赛的选手。他以参赛课程《半导体器件原理》,获得了本次大赛部属院校正高组一等奖。他说:“希望以后能继续和全国高校的老师们深入切磋。通过有效的利用当代中国的先进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朝着更有效、更好的方向发展。”
《半导体器件原理》是一门基于半导体物理的器件物理课程,通过应用半导体物理知识,加上适当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来描述真实的器件工作原理。
为解决传统讲授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效果反馈弱、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蒋玉龙在信息化教学中,首创借助在线课程的原位翻转教学法。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他在《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原理》和《半导体工艺技术》等课程上成功实践了该教学法。
蒋玉龙希望通过教学创新,真正有效落实“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他从教师和学生两大维度提出教学创新改革。从教师维度出发,他设计创造了原位翻转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创新过程;从学生层面,他有效地让学生践行了费曼学习法。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两周为一个翻转教学小周期,单周课时留给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老师提供网络教学视频,同时在视频课里捆绑一些阅读、练习和汇报等任务。让学生既可以看到老师讲课过程,明确目标,又能阅读相关辅助资料、参与练习以及线上讨论等。双周课时则是见面交流讨论,老师挑取重难点学生任务,让学生有序进行汇报交流,不断运用和拓展知识。从而,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实现原位翻转,即,学生在线预习时间由原来课内教学时间的一部分翻转而来。
从讲解角色上来看,在双周课堂的翻转互动环节,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答辩汇报,老师帮助学生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知识的运用程度,并提供个性化指导。从而,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讲解角色的原位翻转。
原位翻转教学模式践行了“三不”原则:即教学内容不增加,教学时间不增加,教学秩序不改变。“该模式下,老师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分布在如何给学生设置合理的讨论任务、研讨议题等。老师花心思来凝聚教学目标,而不是知识传授上,从而能够真正实现从‘教’到‘学’的翻转。”
此外,蒋玉龙在课程创新中引入了费曼学习法。课前他会告知学生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学习网课内容,根据任务录制限时讲解 PPT 文件,不断改进,同时在线下课堂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从学生维度来看,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取原始教学资源和大量的衍生出来的可供讨论的资源,还能帮助提升自我学习、拓展学习和有效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
刘涛:混合教学讲授新闻采写
暨南大学刘涛教授以参赛课程《新闻采写Ⅱ》,获得部属院校正高组一等奖。
“现有的教学课堂空间非常有限,需要整合其他的空间形态,因而要实施大量的混合式教学。”刘涛在内容的呈现上,通过直播等方式,增补一些真正能够跟线下空间对接起来的延展性知识。例如软件操作类的知识,通过直播操作演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看,还可复看。此外,在教学中还追加了一些虚拟仿真实验以更好地传授知识。例如卧底调查、危机调查等,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在网上完成实验、掌握采访能力。
对此次获奖,刘涛表示,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仅仅是一种探索,未来还有很多的教学痛点需要去解决,如何让创新方案能够真正落地,需要一整套保障体系以及评价系统,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和琢磨。
王杨:基于再造慕课的翻转课堂
西南石油大学王杨教授的参赛课程《计算机与计算思维》,获得地方院校正高组一等奖。
这是一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新生课程,主要在帮助学生理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培养用已知发现未知,使其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秉承着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王杨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思维,为与自身专业交叉融合打下基础。在教学模式上,她研究基于优质慕课的课程再造,把优质慕课引入地方高校,结合课程再造之后的资源,于2014年开始实施基于再造慕课的翻转课堂。“我特别想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用21世纪的内容与模式,去培养21世纪的学生。”
荣获二、三等奖的课程,同样有亮点
周微:培养充满中国味的新型药学人才
在本次大赛中,荣获二、三等奖的课程,同样亮点不少。
延边大学药学院的周微副教授的参赛课程是《药用植物学》,获得二等奖。该课程通过探究植物与药物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能够自主构建植物来源的天然药物研发思维体系。在这门课中,周微引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打破学生原有的单线条的思考模式,将“新”“旧”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谈及教学创新的初衷,周微说:“我想做学生药学兴趣的引路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药用植物学》是面向药学类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获得感?这成了周微在教学过程中常去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通过咨询师范院校的教师、查阅相关文献,引入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了知识转化模型,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生产生活建立有意义联系,并从情感维度出发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在进行教学创新的初始,学生不配合成了最大的难题。为此,周微组织学生前往标本室、药用植物园、中药店近距离观察植物形态特征,并利用药用植物制作科普作品,让学生在参与中有获得感,感知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逐渐从抵触走向主动。学生们还自发创建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响应“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进行中医药学知识的科普宣传,做药学知识的学习者、传播者。
谈到教学创新的目标,周微说:“我们要培养‘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新型药学人才”。
“很感谢大赛提供平台,给了一线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专家们所给予的肯定,也坚定了我们在教育教学创新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王小玲:“准妈妈”带来体验式教学
天津大学王小玲的参赛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是一门富有特色的公共必修课,获得大赛三等奖。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有效的调适方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王小玲是一位怀孕5个多月的“准妈妈”。从校赛、省赛到国赛,“准妈妈”一路有辛苦,但更有收获。“与校赛同期来临的宝宝,是我的意外收获,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加倍投入。教学改革就像孕育新生命一样,只有付出足够的心血和精力,才能收获创新成果和育人实效。”
谈及未来教学规划,王小玲表示教学创新永无止境,将持续不断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让课程更加贴合00后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汲取知识、收获成长,提升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
韩宇:打造有“匠识、匠才、匠心”的新时代“水利匠”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韩宇副教授参赛课程《水工试验与量测技术》,获得二等奖。构建“全覆盖双提高”的高阶教学目标是本课程的一大创新亮点。
基于课前学情分析,课程构建了以培养“水利匠”为目的的培养框架,该框架以“双基、双技”为基础知识保障,以“双维、双作”作为能力培育目标,以“双使命、双观念”作为价值塑造体系,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层面为“整体全覆盖”切入点,提高每个层面的双重素养,打造具有“匠识、匠才、匠心”的新时代“水利匠”。
课程创新使用了“一导、一体、四驱”的CAR教育培养模式,即导师、师生学习共同体、课程四环节。通过教师全过程陪伴学习,在课程、科研、比赛等多层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在课程四环节中,当讲到水利工程中非常重要的船闸这类水工建筑时,在课前为同学提供线上的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相关纪录片以及对国外船闸的介绍。在上课过程中,将三峡船闸的模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在体验式课堂的环境中,“浸入”课堂之中。在课下,开放实验室了解闸口出流的过程。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评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经过多年的打磨和精炼,这一教学模式不仅仅停留本科生的教育上,而且应用到研究生教育教学当中。
谈及获奖感受,韩宇说:“虽然是15分钟的展示,却是我们教学团队李云开教授、法科宇副教授、钟强副教授多年成果的分享。比赛第二,交流第一,我们也看到了更多选手的风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赛,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希望把此次大赛涌现出来的教学创新案例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特别是这一次大赛将参赛教师分成不同的赛道,也是希望在探索高校教师分类发展、分类推进教学改革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说,好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学生。教学就是让学生了解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教师通过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对培养优秀人才至关重要。大赛的举办初衷就是希望汇集全国各高校优秀教学创新成果,发现和挖掘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指导和引领我国的高校教学,从而提升我国的教学效果和水平,并营造重视教学的氛围,这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有重大意义。
组 稿
融媒体中心
文 字
章佩林 赵天润
摄 影
戚心茹
责 编
成钊
编 辑
陈蕴美
标签: #翻转课堂的目的和意义 #翻转课堂的目的和意义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