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Oracle普通表的不足

从头开始自学java 168

前言:

而今各位老铁们对“oracle表分区按月分区”都比较注意,兄弟们都想要分析一些“oracle表分区按月分区”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搜集了一些关于“oracle表分区按月分区””的相关资讯,希望我们能喜欢,兄弟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表的特性

所学的知识点,有的适用于这个应用场景,却不适合另外一个场景,要学会选择性地使用各种技术。

普通堆表的不足之处

表位于体系物理结构的数据文件部分,在体系逻辑结构中,一张表就是一个段,如果该表有索引,一个索引就是一个段。

Oracle中表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普通表,还有全局临时表、外部表、分区表、索引组织表等具有其他特性的表。

普通表可以实现大部分功能,但是这里说的是功能,而不是性能。

各种类型的表都有优缺点,要善于取长补短,灵活利用。

表更新日志开销较大

查看产生多少日志

该脚本利用v$statname和v$mystat两个动态性能视图来跟踪当前SESSION操作产生的日志量,首先执行该脚本,查看日志大小,随即执行更新语句,再执行该脚本查看返回的日志大小,两者相减,就是此次更新语句产生的日志大小。

试验准备工作,创建观察redo的视图

观察删除记录产生了多少redo

删除语句产生了20 233 304-110 132=20 123 172的日志量。这个量的单位是字节数,因此大致产生了20MB的日志。

观察插入记录产生了多少redo

插入语句产生了26 358 732-20 233 304=6 125 428字节,也就是大约6MB的数据。

观察更新记录产生了多少redo

更新语句产生了33 335 524-26 358 732=6 976 792字节,大约7MB的数据。

对表的更新操作,无论是删除、插入还是修改,都会产生日志。

这些日志是用于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的。如果仅从性能角度而不从安全性角度来考虑,更新表写日志就意味着数据库多做了额外的事情而影响了效率,虽说安全第一,不过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某些表的记录只是作为中间结果临时运算而根本无须永久保留,这些表无须写日志,那就既高效又安全了!——全局临时表

删除产生的redo最多!

删除产生的undo最多,而undo也是需要redo保护的,所以虽然本身产生的redo不多,但是由于删除时的undo量最大,用于保护undo的redo量也最大,所以加在一起,删除产生的redo也就可能最多了。

delete无法释放空间

delete是最耗性能的操作,产生的undo最多,而且因为undo需要redo来保护的缘故,delete产生的redo量也最大,所以不少性能问题都和delete操作有关。

观察未删除表时产生的逻辑读

用delete命令删除t表所有记录后,逻辑读居然不变

记录数从55 709减少到0条,怎么逻辑读还是771个:

用truncate命令清空表后,逻辑读终于大幅度下降了

逻辑读从771减少到3了,代价也从170多减少到2了

delete 删除并不能释放空间,虽然delete将很多块的记录删除了,但是空块依然保留,Oracle在查询时依然会去查询这些空块。而truncate是一种释放高水平位的动作,这些空块被回收,空间也被释放了。

truncate不能替代delete,因为truncate是一种DDL操作而非DML操作,truncate后面是不能带条件的,即truncate table t where…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表中这些where条件能形成有效的分区,Oracle是支持在分区表中做truncate分区的,命令大致为 alter table t truncate partition '分区名',如果where 条件就是分区条件,那等同于换个角度实现了 truncate table t where…的功能。这就是分区表最实用的功能之一了,高效地清理数据,释放空间

当大量delete 删除再大量insert插入时,Oracle会去这些delete的空块中首先完成插入(直接路径插入除外),所以频繁delete又频繁insert的应用,是不会出现空块过多的情况的

表记录太多检索较慢

一是在无须考虑备份,允许不产生日志时普通表操作依然会产生大量日志,无法节省开销;二是 delete 操作开销大且无法释放空间。

一张表就是一个段,需要遍历该段的所有块来完成对该表进行更新查询等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表越大,更新查询操作就越慢!“

主要思路就是缩短访问路径来完成同样的更新查询操作。完成同样的需求,访问块的个数越少越好。

Oracle为了尽可能减少访问路径提供了两种主要技术,一种是索引技术,另一种则是分区技术。

select * from t where created>=xxx and created <=xxx;

首先说索引,这是Oracle中最重要也最实用的技术之一。

如果created>=xxx and created <=xxx返回的记录非常少,或者说和T表的总记录相比非常少,则在created列建索引能极大提升该语句的效率。创建了一个idx_t索引,在用该SQL语句查询时首先会访问idx_t这个新建出来的索引段,然后通过索引段和表段的映射关系,迅速从表中获取行列的信息并返回结果。

减少访问路径的第二种技术就是分区。把普通表T改造为分区表,以created这个时间列为分区字段,从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按月建36个分区。早先的T表就有一个T段,,从1个大段分解成了36个小段,分别存储了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信息。

假如created>=xxx and created <=xxx这个时间跨度正好落在2012年11月,那Oracle的检索只要完成一个小段的遍历即可,假设这36个小段比较均匀,可大致将其理解为访问量只有原来的三十六分之一,大幅减少了访问路径,从而高效地提升了性能。——分区表具有高效清理数据的功能,减少访问路径的神奇本领。

索引回表读开销很大

观察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 产生的开销

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根据索引来检索记录,会有一个先从索引中找到记录,再根据索引列上的ROWID定位到表中从而返回索引列以外的其他列的动作,这就是TABLEACCESS BY INDEX ROWID

没有TABLE ACCESS BY INDEX ROWID了!因为语句由 select * from t where object_id<=10;改写为 select object_idfrom t where object_id<=10;了,不用从索引中回到表中获取索引列以外的其他列了。

逻辑读从4变为2,代价从2变为1。

避免回表从而使性能提升,少做事性能当然有提升。只是select * from t 和select object_id from t不等价——可以使用索引组织表实现

有序插入却难有序读出

在对普通表的操作中,我们无法保证在有序插入的前提下就能有序读出。

把行记录插入块中,然后删除了该行,接下来插入的行会去填补块中的空余部分,这就无法保证有序了。

测试表记录顺序插入却难保证顺序读出

块大小默认是8KB,特意用rpad('*',4000,'*'),rpad('*',3000,'*')来填充B、C字段,这样可以保证一个块中只插入一条数据。按t表A字段的序列顺序依次插入,然后希望查询可以依据A字段的顺序展现t表记录。

有序应该展现1,3,4,结果却是1,4,3,说明无序了。第2条记录被删除了,第4条记录去填充第2条记录所在的块,所以无序了。

在查询数据时,如果想有序地展现,就必须使用orderby,否则不能保证按顺序展现,而order by操作是开销很大的操作:

比较有无order by 语句在执行计划、开销上的差异

有排序的操作的统计信息模块有一个1 sorts(memory),表示发生了排序,执行计划中也有SORT ORDER BY关键字,不过最重要的是,没排序的操作代价为3,有排序的操作代价为4,性能上是有差异的,这在数量大的时候将会非常明显。

关于order by 避免排序的方法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在order by 的排序列建索引。第二种方法就是,将普通表改造为有序散列聚簇表,这样可以保证顺序插入,order by 展现时无须再有排序动作。

标签: #oracle表分区按月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