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一文读懂农历、阴历和阳历

海边流浪的puss 111

前言:

当前你们对“阳历农历转换表图片”大致比较关心,大家都需要分析一些“阳历农历转换表图片”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对于“阳历农历转换表图片””的相关文章,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法,是人类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从分类标准来说,全世界的历法无外乎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

(一)

阴历,是根据月亮月相(地球上观察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的周期变化规律而制定的历法,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真实时间为27.32天,即一个恒星月),即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确定的月份,历时29.53059天,一年12个月,所以一年大概是354.36708天。每月初一为朔日,每月十五为望日。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也称“太阴历”。

注意:恒星月与朔望月的区别。

所谓恒星月,是指不考虑太阳的位置,而以非常遥远的恒星背景为参考系,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27.3217天。

朔望月,是指以太阳为参考系,夹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月球环绕地球一周到下一次回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时间,为29.53059天。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也在绕着太阳公转,而且这两个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所以当一个恒星月过后由于在这段时间地球绕太阳往同样方向转过了一个角度,所以月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才能回到地球和太阳连线之间,这个角度要花去近两天时间。

(二)

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即一个回归年(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一年大概是365.242198天,除以12个月,每月的平均天数是30.43685天。

(三)

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

阴历日期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

阳历日期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上的位置变化,所以阳历的四季更准确。

很明显,阴历和阳历各有缺点。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弥补阴历和阳历的不足呢?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发明了农历。让月份跟着阴历走,让年份跟着阳历走,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地根据月相变化设置月份,用来指导海事活动(海上捕鱼)和日常生活(计算生肖),又可以准确知道季节变换,可以说是最先进的历法。

但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发现,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大约10~20天。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古人在历法中创造了“置闰法”,即“19年7闰”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19个农历年份中加入7个闰年,即每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年十三个月);为防止与四季脱节,每2∽3年增加一个月。

具体我们计算一下:

按照阳历年份,19个回归年共计6939.61天(即365.242198ⅹ19);按照农历年份,19个农历年+7个闰年即19ⅹ354.36708+7ⅹ29.53059=6939.69天,有这样的精确度,古人确实是了不起。

开始时每三年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现在是农历与公历并行使用

(四)

所谓公历,就是当今世界基本通用,公用之历法,标准名称是格里高利历(以纪念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革历法),它是阳历的一种,其定一年为365.2425天,即365日5时49分12秒,比一个回归年多26秒。经过计算,大约3300年才误差一日,但这样的精确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辛亥革命后,为了与国际接轨,民国政府宣布从1912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公历纪年。

以基督教中耶稣出生年份为“公元元年”产生于公元6世纪。因为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兴盛,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公元532年,罗马教会正式把耶稣出生之年定为公元元年。1582年3月1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历法,即在儒略历(以儒略・凯撒大帝的名字命名)的基础上改革而制定的历法,继续采用这种纪年法,一直沿用至今。

格里高利历改革是以宗教原因为出发点,所以在耶稣诞生之前的日期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简称B.C.),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则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拉丁文,简称A.D.)。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宗教色彩而普遍采用公元和公元前的说法,公元英文为Common Era(缩写为C.E.),公元前英文为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B.C.E.)。

公历逐步被各国政府采用,是因为它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它把月和年份都凑成了整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规定“四年一闰”,所以平均下来,每年的天数是(365ⅹ3+366ⅹ1)÷4=365.25天,与阳历回归年的天数365.242198天相差无几。它还特别规定“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样精细调整,避免了春分飘离的现象,变得十分完美。

总结一下,公历闰年遵循的规律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闰年的计算方法是:公历年数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闰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不是闰年。其实,这个规则不够准确,比如公元3200年按闰年计算方法本应是闰年,但其实是平年。(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讨论)

(五)

需要知道的是,阳历并非公历一种表达,也不是西方独创,我们传统的干支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古人认为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干地支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奇数与奇数相配,偶数与偶数相配,并且规定从开始到结束的组合必须重新回到原来起始的位置才算是一个轮回,这样排列下去就得到了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也就是所说的一个甲子(一个轮回),这就是古人用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称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而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五日为候(物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成时(季节),四时成岁。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二十四节气更趋近于公历日期,而非农历日期。打开手机的日历,你会发现:例如2021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冬月十八;2022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农历冬月廿九;2023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农历冬月初十。公历日期,最多相差1∽2天,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而农历日期则相差甚远,毫无规律可言。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它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古老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为“建“,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即是十二个节气月,每个节气月含两个节气。

古人把十二月建配数字与十二地支,分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公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与天象无关,而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

#头条创作挑战赛##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标签: #阳历农历转换表图片 #阳历转换阴历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