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全球经济迎货币宽松潮 中国调控政策空间大、工具足

光明网 445

前言:

今天小伙伴们对“空间调控”可能比较重视,同学们都想要了解一些“空间调控”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对于“空间调控””的相关知识,希望看官们能喜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人民网北京11月1日电 (王仁宏)北京时间10月31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10月利率决议,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调整至1.50%-1.75%。这也是8月1日美联储启动逾十年来的首次降息以来,年内第三次降息,并且降息时间均集中在一个季度之内。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放缓,多国央行纷纷进行降息操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风险。大家不约而同将关注焦点聚焦在我国央行的行动上。如何理解我国央行目前的政策方向?除去降准与降息,我国还有哪些货币调控空间?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当前市场对我国是否存在进一步降息必要仍存争议,但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宏观调控方面,与我国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政策工具的运用空间依然充足。

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

“降准”与“降息”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资金的两大有力措施,可以看做是对市场流通资金“量”与“价”的调控。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资金流通的“总量”和“价格”的合理配合有利于直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增加市场供给需求。同时,引导资金流入制造业,对于依赖贷款发展的制造业明显有利。

“量”“价”调控与一国经济紧密相连,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资金的流通、使用情况,多了和少了都不行。近年来,在包括政府工作报告会议的多个重要场合,政府都在着重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等要求。这也为央行调控指引了基本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表示,中国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以我为主,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进行预调微调,应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政策空间较大。今年以来,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中国央行在充分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势之后,已经进行了两次的降准操作,共释放了资金1.7万亿元,较好保证了社会资金流动的合理充裕。

对于落地效果,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两次降准均温和提振了信贷增速。据摩根士丹利测算,在今年一月央行降准后,广义信贷增速在一季度反弹至今年的高位11.8%,而去年高位出现在11月仅10.6%;9月降准后,当月信贷增速也显示出企稳迹象。此外,年初降准后,一季度企业中长期贷款在企业贷款增量中的占比也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回升,反映了货币宽松下企业投资的边际改善。

至于降息,多年来,我国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LPR“换锚”改革之后,降息政策调控目标是否会发生变化?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尽管目前央行并未明确废止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央行表示要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由此看来,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央行将通过影响LPR来引导贷款利率变动。鉴于LPR由政策利率(即MLF利率)和银行点差两部分构成,货币政策价格工具将由过去的法定贷款利率转变为目前的MLF利率,今后我国央行决定加息减息就是指MLF利率的变动。

CPI由于肉价上涨破三 专家:不构成货币宽松的掣肘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探至6%,同时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升至3%。一边是经济下行,一边是物价走高,从数据来看似乎造成了“滞胀”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如何?是否会为央行的降息形成掣肘?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向记者表示,虽然CPI有所上升,但是在除去食品、能源因素后,核心CPI实际上是通缩的状态。“物价的涨跌应该兼顾考量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就目前来看,猪肉价格上涨是由于非洲猪瘟等特殊原因所导致的供应量不足,应该着手增加猪肉的供给。”

邢自强亦表示,除去食品价格因素后,核心CPI和PPI(生产价格指数,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均在年内不断走低。如果经济持续下行,预计核心通胀将进一步走低。此情形下即使CPI由于肉价上涨破三,也不构成货币宽松的掣肘。

全球货币宽松潮 我国降息是否确有必要?

欧洲央行重启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开始年内第二次降息,多国跟随响应……似乎在一夜之间,全球央行进入降息周期,开启了新一轮的“降息潮”。反观我国,在存贷款利率调整方面则变动不大。由此,市场里也出现了对央行是否应该降息的讨论声。

观点一:降息有空间,也有必要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能只靠降准等数量型工具或者完善LPR机制。降低政策利率不仅有空间,而且有必要。”温彬分析道,目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自2015年10月24日至今未变;1年期MLF利率为3.3%,自2018年4月至今未变。虽然去年末推出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利率为3.15%,但截至今年8月末TMLF余额只占全部MLF余额的19.4%,影响有限。

他表示,从外部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重启宽松货币政策,打开了降低MLF利率的空间。从内部看,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我国央行应该及时尽快降息,即降低MLF利率,进而有效引导LPR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定投资和消费,确保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赵庆明则从资金信贷供给与企业投资需求的供需关系的角度,来阐述降息的必要性。他向记者表示,当外部因素导致企业投资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降息的方式对资金价格进行调整,可以拉动起企业投资需求的增长。

“虽然九月份M2增速有所回升,市场上的流动资金相对充裕,但仅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无法真正改善实体经济的投资情况。”赵庆明进一步表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流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是单指银行把钱贷出去,还要考虑企业实际的信贷需求。在银行固定成本难以压缩的情况下,降息可以直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通过调降价格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带动企业的信贷需求。“通常来讲,一家发展中的企业其生产能力往往都是稳定增长的。但由于经济形势下行导致市场需求没有得到增长, 再加上PPI和需求的相对萎缩,会进一步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因此,便更需要进行降价调控。”

观点二:央行调控应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

当然,对于央行降息是否有必要,也有专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央行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在对社会杠杆的调控上。

“央行的逆周期调节,逆的不是经济的周期,而是杠杆的收缩和扩张周期。” 曹远征表示,自去年开始,央行的调控性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转化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其中,货币政策主要以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

“与经济下行同步发生的,是企业杠杆率的高企,这里面有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曹远征分析道,在一降一升的情况下,央行调控的目标,更多的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降低信用风险溢价,将杠杆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不让债务过快上升。从这个角度考虑,虽然目前降息仍有空间,但是施行的效果未必很好。“从全球的经验来看,通过降息压低短端利率不一定会让长端利率下降。而长端利率升高则可能是由于债务违约,反映出金融风险的提高。”

曹远征也表示, 通过降低利率提振企业投资需求,是有道理的,但这里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不完善,市场传导机制还在形成之中,利率的下降并不能解决杠杆的问题。第二,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是市场整体投资需求的减弱,在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和实际的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利用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有限,需要通过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当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央行的调控政策不单仅是降准与降息,还可通过进一步扩大再贴现、再贷款以及常备借贷便利额度,扩充合格抵押品范围,来对中小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小微企业贷款。

这一切都不是简单的加与减,对于调控一国金融而言,央行政策的实施都必须综合考量当前经济形势、通胀水平、就业状况、国际收支等因素。在当前全球风起云涌的金融环境里,这对任何一国央行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签: #空间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