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20年教龄的老教师告诉你,中招考试图片型材料题应该如何做

帅哥讲历史 62

前言:

现在同学们对“如何把图片调成2351”大体比较看重,看官们都需要了解一些“如何把图片调成2351”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对于“如何把图片调成2351””的相关文章,希望咱们能喜欢,姐妹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近年来河南省中招考试历史试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图片型材料题的比重越来越大。图片型材料型试题不仅在传统“领地”——非选择性试题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在选择性试题中也越来越多的看到图片型材料型试题的影子。为什么出题者如此偏爱图片型材料型,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图片型材料题有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张图片不仅能够考察学生识记、掌握图片的能力,还能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图片型材料题可谓小身材,大能量。

二、图片型材材料题便于教师的出题。中招考试作为国家所组织的选拔性考试,历来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对于试题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而历史学科的性质有又决定了他所考察的内容上无法与其他学科一样有较大的变化。内容上无法有较大变化,又要题目有新意,可谓“螺狮壳里做道场”,而材料型试题给了出题教师以腾挪转移的本领。材料天马行空,考察内容却在教材里,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又便于教师出题。材料题不愧为出题教师的“心头好”。

既然图片型材料题所占的分量如此之重,而图片型材料题又有天马行空的特点,所以,我们对于图片型材料题一方面必须重视,另一方面根据长期的考试实践又不能通过简单的读背来掌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图片型材料题的处理。

一、图片型材料题的类型

从图片材料的类型来看,材料题可以分为图片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两种类型。

从这些年中考的发展趋势而言,材料题越来越像多材料、复合型发展。所谓的多材料,是指题目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以上材料组成。所谓复合型,是指题目的类型往往既包括文字材料,又包括图片材料,三种类型的材料存在于一个题目之中的也不罕见。

二、材料题的做法

图片材料的读法 图片材料的阅读技巧在于:重解释,重细节。所谓的重解释是指每一幅图片下面往往会有对这幅图片的解释,这些解释一般包括时间、地域、领域,这就给了我们丰富的信息。如2017年河南省中考第21题(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和汉代经济区分布图

材料二

古代雅典的舰船和古希腊城邦分布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种古代文明有什么不同?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3分)

(2)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面对不同文明,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通过材料下面的解释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图片所包含时间(第一则材料中战国和汉代,第二则材料中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地域(第一则图片是中原地区,第二则图片则是古雅典和古希腊)以及领域(第一则图片中的铁犁无疑与农业有关,第二则图片中的海船图片无疑与航海有关)。

所谓的重细节一是指我们要关注图片中的细节部分,二是指要把材料的信息尽可能的细化。如2015年河南省中考选择题第1题

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本题中解题的关键在于图片之中的“1900.6”因为从大沽登陆的外国侵略性战争有两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但由于这个时间的存在,这个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答案应为D《辛丑条约》)2、图表型材料题的读法 数据材料的阅读技巧在于:找时间,重始末,分领域,作对比。

找时间,重始末是指重视材料的时间,特别是数据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他们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前一年或者后一年。如2014年河南省中考第22.题(7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税收入

其它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3分)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2分)

材料二中的1849年是鸦片战争之后,而1911年则是清朝灭亡之前一年。

分领域就是要找出材料所体现的领域,如上述材料之中的“财政收入”一词已表明这是与清朝的经济结构息息相关。

作对比 数据材料的一个特点是更为直观和形象,但不利的因素在于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来找到材料的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出试题答案。如上述材料之中我们可以拿1849年的农业税收入所占的比重与1911年所占比重进行比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农业税收入在清朝财政收入占比的由77%缩减为16%,说明农业税收入已不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

(二)理材料——是解答的关键

理材料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这些关键词主要包括:时间、历史名词和特殊事件的影响等。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三)答材料——是做题的关键

材料解析题的读、理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论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五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 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

(3)注意按分答题。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其实,这就是出题教师给你的提示,按照近年来河南省中招考试的要求,一分就是一个答案,如果该题分值为2分,那就是要求你打出两点。在实际操作中我要求学生在题目没有明确数量要求的情况下,答案采取N+1政策,也就是说你要多答一点,如上面所列举的2014年22题第一问,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2分)

该问题是两问二分,很显然第一问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是一分,但该问题没有明确答几个变化趋势,所以在回答的时候最好回答两个,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我回答错了怎么办,现在的批阅试卷是以正确的为主,多答是不扣分的。但第二问就不能多答了,因为题目中明确要求“与哪一运动有关”,所以只能答一个答案。

(4)注意答案的精准。历史答案的要求是精准,所谓精准,就是答案要规范、准确,比如“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只要提到中国近代历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那就是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这四个字不能被其他任何词语所代替。所以,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规范的历史名词来回答,避免错误;第二点就是平时学习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名词和意义、影响、作用等一定要记准确,避免张冠李戴。

(5)注意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材料题应注意的事项

(一)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耐心!(重要的事说三遍)特别是面对文字较多的材料的时候,更应如此。现实教学中,学生看到文字较多的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没有耐心和心生畏惧而放弃,其实这大可不必。俗话说“言多必失”,材料题也是如此,文字越多,能从中提取的信息就越多,就越有利于解题,到时那些文字较少的材料往往需要结合教材甚至课外知识才能解答出来,对于学生的个人素养要求极高。如2007年河南省中考选择题第17题:

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生命是建立在进攻之上的,进攻一结束,他的生命也就完结了。”二战中的哪次战役,直接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战役 C 诺曼底战役 D攻克柏林战役

该题就因为所给的信息较少(缺少时间地点等信息,只有事件的影响,即考察的是斯大林战役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成为当年中招试题中难度最高的习题之一,正确的学生只有12.5%。

(二)要注重历史要素的提炼,尤其是时间要素的搜集。近年来历史中招考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卷信息量的增大,学生普遍感觉题目做不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个是学生阅读能力亟需提高,另外则是学生没有掌握历史要素的把握与提炼,历史信息无外乎三个要素:时间、事件、影响(有的里边还有地点或者是区域),所以,学生看到材料之后,就要从中提炼这三个方面的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通过时间来倒查事件及影响,因为初中历史所考察的内容较为简单,相应的时间所对应的事件较为单一,只要找到时间,基本上就找到该事件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材料所给的时间较为隐蔽,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三)要注意学会用历史的语言来总结材料。这主要包括联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名词的使用,二是注意学会使用一些政治术语,因为历史与政治有着很深的关系。如2019年河南中考第23题23.(7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的“绿皮”内燃机车 像子弹头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旧中国只修筑了铁路2.1万多千米;到2017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千米,其中高铁里程2.5万千米,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以前,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千米;如今,时速350千米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 300千米的距离,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有人用了一个比喻:“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达290.05亿元,同比增长13.4%,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铁路拉动着西部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交通有何巨大发展?(3分)

(2)据材料三,结合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概括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2分)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交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2分)

第一问中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交通有何巨大发展?”,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进行提炼、归纳,而是依据材料二把书原封不动的抄了上去而没有得分,还有学生因为用词不当如归纳为“铁路长了,速度快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分数。

特别是第三问,“谈谈交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更是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平时没有时政方面的积累,是不行的。

附材料题预测: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的乡试贡院图片

古希腊的公民大会

材料二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材料三 唐太宗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1、材料一中体现出中国和希腊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他们分别是什么,这两种制度的区别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参考答案:中国:科举制 古希腊:民主制

与两种文明所产生的地域和经济形态有关:古代中国产生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农耕文明;古代希腊产生于海洋附近,属于海洋文明,主要是工商业经济。

2、唐太宗和顾炎武对于科举制的评价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唐太宗认为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而顾炎武认为科举制限制了人的思维,是摧残人才的。

3、1905年,清朝废除了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而英国却于1870年,参照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文官制度,对此,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一个国家制度的确定与改革应与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照应,实事求是。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古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典》

材料二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说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把他的药物学著作命名为《千金方》。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古阿拉伯《医典》曾传入中国,他传入中国的渠道?

参考答案:张仲景 丝绸之路

2、与《千金方》类似的还有一部中国古代药物学巨著,写出他的名字和作者,

参考答案:明朝李时珍 《本草纲目》

3、古代阿拉人曾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请列举一列

参考答案:著有《一千零一夜》;将阿拉伯数字传入西方;被称为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4、2020年,中医中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请你谈一下应该如何对待古代文明。

参考答案:古代文明是全人类的财富,我们保护她;我们要选择性继承古代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标签: #如何把图片调成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