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你也在大同市九龙电影院前拉过“毛儿”吗?

大同日报 4602

前言:

而今朋友们对“手风琴左手指法口诀”大体比较注重,看官们都想要分析一些“手风琴左手指法口诀”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在网上网罗了一些有关“手风琴左手指法口诀””的相关知识,希望姐妹们能喜欢,咱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新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二十三期

讲述人

陈雁秋

小时候,一二年级,我就在九龙电影院对面的十校分校上学。有一天我专门过去看了看,我们原来的教室居然还保留着。我家原来住在蔡家巷,巷子东头出了东门大巷就是城区九校。我哥哥妹妹们全是在九校上学,很奇怪我那一年就被安排到十校上学。十校比到九校要远一些,出蔡家巷的西口到李怀角,往北走到大东街左拐,经过天主教会院儿再过几个铺面房,三四百米后就到了十校分校。这路我原本就十分熟悉,因为天主教会院儿就是我母亲的工作单位,我们常常在那个院里玩耍。

从李怀角可以看到后面的教堂 宫品仁摄

城区十校

那会儿天气暖和的时候,同学们就在院子里的水泥台子上打乒乓球。捡几块半头砖立在台子上就是球网,球拍几乎全是用捡的木板自制的。乒乓球打的确实不能用了才卖点牙膏皮、废玻璃换点钱买个新的。如果不小心踩瘪了,赶紧用开水泡泡,鼓起来就能接着用。数九寒天的时候,我们一般放了学不回家,就在九龙电影院的门口踢毛儿。电影院高高的台阶上暖和背风、又宽大又平整,踢毛儿再没有比这儿更好了。踢的晚了,还有灯,我们总得耍到七点多不得不回家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去。

小学时我们全家的合影

踢毛儿踢得不过瘾了,就分开“拉毛儿”。所谓“拉毛儿”,就是一个孩子面对着一群孩子,把毛儿踢过去,这一群孩子抢着接住毛儿,踢不过去的就算输。“拉毛儿”输了的,就会有两个小伙伴按住肩膀把你摁到台阶上,再有一个伙伴拉住你的腿,从台阶上拖下来。一级一级的蹲屁股,从最高到最低有八九节,最后一节分外高,蹲的屁股那叫一个疼。五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想想都还历历在目。

九龙电影院

小时候没电影看,只有样板戏,样板戏电影看了无数次。那时看电影的小孩太少,电影院放电影太不合算,干脆一人发一本小人书把你们打发走,省了电费。小人书还不是那种画的,是电影影印的,毫无艺术感。

小学里,我们一二年级是在分校上课。都司街这一片原来都是教会的地方,十校分校当时也是教会的院子。院子的那边是大同县县委办公的地方,我住蔡家巷六号和院里哥哥靳平常去县委院里套鸟的时候,就到过十校分校教室的后窗。那小小的角落里种着两颗山桃树,到了结果的时候,我们摘下没有鸡蛋大的山桃,又硬又涩别提多难吃了。那时候站在挂着铁丝网的窗户后面,悄悄地看着学生们上课。没成想,我后来就到了那个教室上课,这回终于能从教室里往外大大方方地看了。

十校分校我们当年上课的教室

我当年是一班,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是郑玉清,一位个子高高、黑瘦黑瘦、梳着剪发头的女老师。郑老师还抽烟,估计烟瘾还不小,细细的手指被烟熏的黄黄的。有一次背加法口诀,我因为贪玩,没背会,悄悄地在手上做了记号,被郑老师发现并叫到办公室“加餐”,吓得我以后再不敢偷懒了。

我们三年级以后就到了总校,班主任是张志刚。当时他大概也就三十岁出头,教语文。我现在还能记得他的板书十分有特点,非常有力,笔画横折勾的转角要很鲜明地停顿转折一下,而不是像书上的横直接就转下来一样,颇似楷书中的笔画。

1969年时的张志刚老师

我一般上课总是主动举手发言。但有一次,张老师没有等我说完就打断了我,让我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记得很清楚,课文中有“五彩缤纷”这个词,张老师提问:谁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我举手后回答到:五彩缤纷原意是指红黄蓝绿多种……,还没等我往下说,张老师就用力一挥手打断我的发言,让我坐下。我的后半句“是指多种色彩的意思”就生生被噎了回去。

小学时的陈雁秋

在学校,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对考试有着天然的惧怕心理,特别是闭卷考试。老听说开卷考试开卷考试,觉着开卷考试可以看书了,不用死记硬背了,颇感新鲜。我记得五年级时,期末语文考试要开卷考啦,同学们不免欣喜若狂,好生得意。结果考题就是写一篇作文,什么参考书呀都没用。最后我只借了书上一句“天快亮了,东方露出了鱼肚白”,从此再对开卷考试不感兴趣。

小学时,我们的音乐老师是倪永福,个子不高,戴一副厚厚的眼镜。老师们都喊他“倪眼儿”。我们学校是成立宣传队比较早的,主要就是倪老师在操持。我在音乐上是比较迟钝的。有一回上音乐课,被倪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3,怎么唱?我真是不会。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碗,碗里又画了鼓鼓的一堆米,大声告诉我:这是“米,米”。从此,我死死地记住了3,“咪”。

我对乐曲没有兴趣,那会儿也没有小提琴什么的,只有木琴、琴琴这些比较简陋的乐器。我听见他们打木琴、弹琴琴头就大。可我嗓子好,倪老师把我吸收进了宣传队。在宣传队主要是参加合唱,我唱歌的最好结果是在学校的喇叭里和一个姓魏的女同学合作一次二重唱,唱什么歌不记得了,女同学的名字也记不清了。但唱完歌的后果很严重,被同学起了个绰号“二重唱”,让我懊恼了很长时间。

当年城区十校的倪永福老师

我还演过一个理发的四男四女的表演唱。女生扮理发师,男生演要理发的人。男生半蹲着,女生装作理发,就一句台词。理发师问:“同志,大点小点?”结果我们都哄堂大笑。

当时有一个表演节目是压轴的枪杆诗,我没有台词,只扮演解放军高举炸药包类似于董存瑞炸碉堡的样子。当鼓点结束的时候,我要从后面高举炸药包冲到台口亮相。排练了好长时间我都踏不住鼓点,不是早就是晚。还好,在北剧院正式演出时,总算没掉链子。不过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群,心里着实紧张的要命。

倪老师拉的一手好手风琴,后来十校的宣传队发展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倪老师也到大同市城区文化馆组建了大同市红领巾歌舞团,名噪一时,这是后话。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 贺 英

责编 周建新

标签: #手风琴左手指法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