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前小伙伴们对“阿里云服务器重启会不会影响数据”大概比较关切,小伙伴们都需要剖析一些“阿里云服务器重启会不会影响数据”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搜集了一些对于“阿里云服务器重启会不会影响数据””的相关资讯,希望你们能喜欢,你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王如晨/文
阿里云已成为中国云计算行业第一家真正意义上步入稳健盈利周期的平台。
新近发布的阿里集团新财年Q1财报显示,阿里云经调整EBITA利润扩大至3.4亿。尽管受亏损中的钉钉单元并表影响,同比增幅有限,仍创下2021财年Q3以来连续第三季盈利局面。
按眼前态势,2022财年,阿里云有望首度实现全财年盈利.截至目前,本地其他巨头云计算版图或独立云计算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一幕与亚马逊AWS基本一致。AWS盈利点落在第10个年头,阿里云则在第11个年头。之后第三年(2018年),AWS步入规模盈利期,以大约10%营收占比贡献了亚马逊一半以上的经营利润。尽管阿里与亚马逊有模式差异,阿里云营收占比目前尚未超过10%(上季8%),我们仍然判断,未来两到三个财年,它同样有望成为阿里集团另一现金奶牛。
不过,有一尴尬,亦难释怀。那就是,阿里云营收增速进一步放缓至29%。上财年,整体增速为50%,Q4为37%。29%应是阿里云2015年披露数据以来单季最低同比增幅了。
此前同比增速大幅落后的海外巨头,比如谷歌云、亚马逊AWS、微软Azure们,上季快速提升,明显超越了阿里云。其中,谷歌云同比增58%,为其两倍。
阿里云为何失速了?它还能重启新的增长发动机吗?
阿里财报显示,阿里云放缓原因,仍属上季被动面的延续,也即单一客户(TikTok)海外订单变动。
前晚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阿里集团CFO武卫表示,上季,阿里云互联网、金融、零售等行业客户增长强劲,若无单一海外客户影响,核心收入同比增近40%。
这一影响可能持续到财年结束。但武卫强调,阿里云并无客户过度集中风险。目前,前10大客户所创营收占比仅个位数。
而在我们的观察中,阿里云增长放缓,还有另外两重原因:
一是云计算1.0格局已定,新的竞争开始加速转向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后者链条远比云计算业务长而复杂,不是单纯的“云化”进程。
这一周期,整个云计算行业都在经历重新定位、技术创新与全新方案打造及验证、落地方法论输出、生态体系的构建等。而这背后,不仅行业客户,连云服务商本身也都在经历着复杂的组织架构与业务架构的变革。
二是一段时间以来的行业监管,虽并未影响数字化、智能化大势与行业大盘,并产生诸多规范化的促进,但因前段市场氛围稍见低沉,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部分行业客户签单。
阿里云增长放缓,并非“失速”,而是云计算行业的演进,已到一个复杂拐点,开始走向云上叠加数字化与AI要素的行业数字化周期。
这个周期伴随着理念澄清、认知升级,不仅需要阿里云、阿里集团创新应对,展现行业领导者地位与打破陈旧IOE架构的全新方法论,更是需要合作伙伴乃至整个行业的认知提升与匹配调整。
正如逍遥子与行癫过去两年多次强调的那样,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技术、数据、业务,更是首先体现在企业组织的升级层面。
所以,阿里云能否重启新的增长发动机,就不脱以下问题了:
一、理念升级与重新定位;
二、全新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平台机制、落地方法论,或曰“操作系统”;
三、阿里云的组织力升级。
过去两年,以上三个维度一直在持续升级。
比如2018年冬,行癫接手阿里云,随后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后,就标志着一种重新定位。只是那一刻还不够清晰。
比如2019年春,阿里云北京峰会,确立了“坚持被集成、不做SaaS”的基本立场,为后续的全新的开放平台机制、生态建设奠定了话语体系。
随后,2020年上半年,行癫提出“云钉一体”,并确立了“做厚中台、做深基础、做强生态”的未来方向。其中“云钉一体”堪称全球云计算模式、数字化与智能化方法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平台服务机制。钉钉与阿里云原有形态不仅高度互补,属于数字化的组织协同要素,它本身也像是行癫说的另一种“数字操作系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化空间。阿里云“云钉一体”比微软Azure+Teams架构以及谷歌等巨头相近动作确立更早、更明确、更坚决。
而到了2020年云栖大会,行癫更是揭开了阿里云2.0周期,并在“云钉一体”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云端一体”,形成“一体两翼”。同时阿里云无代码与低代码开发工具与平台的公布,与钉钉、阿里技术与数据中台结合,奠定了更为普惠、更高效率的生态化拓展基础。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相对完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法论。
同期,阿里云组织架构持续升级。尤其依据几个关键场景,重整组织,输出自己的整体能力。
但整个架构日益完整的时刻,阿里云智能与阿里集团也面临着重大考验甚至压力:
1、宏观环境日益严峻,国际市场遭遇抑制,本地反垄断也日益强化,这种背景下,阿里集团平台治理能力、ESG意识亟需进一步提升;
2、竞争日益加剧,几乎每个单元,市场上都存在强大同业,阿里亟需强化领导力,释放组织活力,升级“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在技术、数据、产品、业务等层面建立更加敏捷、灵活、积木一样的机制,以丰富多样而又敏捷协同的业务匹配更多场景,化解挑战,驱动增长。
3、当阿里用户迫近10亿关口,人口红利与流量经济进一步弱化,阿里集团亟需强化用户与客户洞察,建立更具数字化能力的全栈式的内外协同服务,倒逼整个链条创新,创新供给侧。
老实说,多个季度以来,阿里集团的增长同样持续放缓,许多利润来自投资收益。半年来,受困于以上多重压力,阿里集团市值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当然,这也是整个行业的压力。
于阿里云单元创新有什么直接关联?
那是因为,阿里云不仅是逍遥子口中的主业(上一财年收入超600亿,过往一季超160亿,连续三季盈利),更是阿里集团关键的2B基座(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输出的核心。
逍遥子定义阿里集团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这一定位,很大程度上,更多就由阿里云智能体现。行癫去年云栖大会,亦明确地强化了阿里云这一属性。
“主业、2B基座、技术与数据中台、数智化输出平台、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这种种标签决定了,阿里集团的创新与增长,许多方面都建立在阿里云智能的创新基础上。
尤其是阿里中台的创新,甚至决定着阿里集团前端小的组织单元、业务单元的创新速度、落地探索的效率。后者的组织体系,其实也正是日益丰富多样的“小前台”。
这是阿里云身上主业属性与行业基础设施属性兼而有之的结果。
老实说,这个阶段的阿里云智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是自身持续盈利下的增长,它代表着阿里的2B形态,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二是阿里集团中台创新机制的升级,从而反哺集团,形成创新驱动力,推动集团各业务成长。
很多人都看到过逍遥子去年内网关于“中台不能太厚”、“要变薄”的言论。一时间,外界一片所谓“阿里要拆中台”的声音。
事实上,逍遥子的表达,根本不是否定中台,而是要求中台加快创新,对前台单元形成新的支撑。所谓“拆”,合理的逻辑在于,阿里云亟需创新中台模型,给阿里集团前端产品矩阵、多样性业务单元释放活力,保持其相当的独立性,形成更加敏捷与灵活的协同支撑。
面对自身增长与集团生态创新的要求,阿里云做出了怎样的响应?
我们看到了很多。若说最为集中的展示,应该是今年5月底阿里云北京峰会上的基本内容:
一、完成基础定位升级,从云计算平台走向“数字经济服务商”。
行癫当天强调,“云计算”没有被精确定义。它的链条很长,而横向又非常宽。截至目前,亚马逊、微软、谷歌们等只做了一部分,而阿里云布局相对完整,纵向越来越深,横向生态越来越宽,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能发挥更多。
二、围绕“做好服务”,升级了一套数字化升级方法论。
这里的服务,是阿里云协同各种生态伙伴打造的一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及升级服务,着眼的是全链路解决方案,尤其侧重全域数据下的数据中台搭建与输出。
整个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技术、产品、数据中台、云钉一体以及组织架构升级等层面。
比如技术与产品上,我们看到,飞天操作系统已全面兼容X86、ARM、RISC-V等多种芯片架构,实现“一云多芯”;本地region将公共云从中心region延伸到本地服务;“计算巢”正在驱动“做强生态”的深化。此外,新一代ECS云服务器、一站式数据服务平台、湖仓一体2.0、自研PolarDB数据库技术升级与PostgreSQL版开源,以及代表“云端一体”战略端口的系列无影电脑,完整地展示了阿里云“端、边、云、网、智”的要素。
比如加快“云钉一体”、“云端一体”以及基于钉钉的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模式落地。显然在为生态壮大铺垫文章。事实上,过往一季财报中,钉钉并表正是一大看点。它虽然影响了短期利润表现,却开启了阿里云的生态之旅。“云钉一体”不止操作系统,它其实还是一种极为出色的协同营销机制。
还有中台升级。阿里云本来有三大中台体系,即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你应注意到,最近几个月,它很少提“业务中台”,更多强调“数据中台”。
淡化“业务中台”,我们的判断是,应该与逍遥子强调的“中台要变薄”深有关联。如此,可为阿里集团丰富多样的小前台、小组织、产品矩阵创造更加独立的创新空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拆中台”;而强化“数据中台”,因为这个层面是一种全域、全链路的概念,有利于阿里云算法与模型的再造,匹配更多场景,驱动集团增长。
当然,阿里云自身也会大幅受益于集团生态创新,验证更加完整的能力与方法论,从而为新一轮快速输出、壮大“数字经济服务商”规模奠定基础。
“做好服务”,本身也是更富效率与可复制性的增长策略。
当然,要想推动服务落地,实现增长,必须有组织力与领导力的保障。这是几个月来我们看到的阿里云最大的变化之一。
此前,它已完成一轮组织架构升级。一是行业维度。细分出18个行业,每个行业设有总经理,肩负行业数字化创新。而且,一些行业还有更多统筹。比如政企,金融与互联网分别交由许诗军、刘伟光负责,它着眼的是相近的客户逻辑。二是区域维度。阿里云设立了16个区域公司,任命16个总经理,强化本地运营,包括客户对接,建立本地生态。
行癫说,这在阿里云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他期望通过“行业+区域”的配合,引领生产力,并贴近市场服务。
16个区域公司、18个行业,明显是一种“高度扁平化+垂直化”的架构。加上阿里集团正在强调的所谓经营责任制。这种组织架构,有望在敏捷协同的机制下,激发出各个单元的活力,从而驱动阿里云整体业务的增长。
阿里云这种变革的动向,尤其是数据中台、云钉一体以及组织架构的升级,应该获得了集团的肯定。
我们注意到,前晚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当分析师问及阿里云增长放缓时,除了财报披露的部分,逍遥子还亲自做了部分澄清。他强调说,长远看,目前的云计算只是初期阶段。当许多企业的业务上云后,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对数据分析、数据库以及与数据安全相关的服务有更高的要求,如此,将会推动数据使用、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的服务,从而更加关注数据资产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更多交叉销售的机会。
这与一段时间以来行癫反复强调的数据资产、数据中台完全吻合。
而阿里云的模式创新,更是受到外界关注。
Gartner前不久发布了《2021年云基础设施和平台魔力象限》报告,内容显示,全球共7家云厂商入选。与2020年报告相比,阿里云是唯一一家象限变动的云厂商,在“前瞻性”坐标上出现明显提升,并从“特定领域者”上升至“远见者”象限。分析中,Gartner还强调了阿里云盈利能力和数字化能力的优势。
在我们看来,这更像是对阿里云重新定位的肯定。
你可能觉得,海外巨头也在强化“数据分析”的价值,数据库已再度成为行业热点。但我想说,海外巨头的方案,除了亚马逊在自身有限场景内得以验证过,其他如微软、谷歌、IBM,更像一家纯粹的技术公司,它们缺乏很多场景的验证,从而很难打破过往的IT架构,所以,继续演进,它们的价值链将会遭受考验。
而阿里云早已不同于它的1.0时期。它正在重启的新增长战略,虽有追求增速的诉求,但增速只是其中一面,它的增长是整个结构性的升级,是一种全链路的数字化升级方法论的输出。技术、数据能力是一面,建立一种数字经济服务标准,或者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标准,才是未来生态生生不息的魅力。
当然,眼前还是要回到中短期的增长上来说。它当然仍有相当的压力。
2022财年Q1中29%的同比增速,于它而言,当然不甘。稳定的盈利虽然备受市场关注,但于未来整个数字经济服务商的发展空间,今日还不过是毛毛雨。短期,阿里云的规模化诉求仍很强烈。
受益于金融、互联网、零售行业客户的强劲增长,阿里云收入正进一步走向多样化。尽管单一客户的影响可能持续到财年末,但在上述新的定位与方法论支持下,2022财年,它有望重启新的增长势能。
IDC公布的2021年Q1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显示,IaaS+PaaS市场规模达46.32亿美元(301亿人民币),其中阿里云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0%。
这只是阿里云的一面。
事实上,规模化之于它,也不是什么门槛。即便按平均30%的同比增速计,2023年,它的营收也会超越1000亿。这一体量将再度创下中国云计算行业的一项纪录。只是说,相比规模,我们更看重它的服务模式的升级、生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