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血淋淋的教训!9年前的这几天,美国就这样一步步堕入了深渊

牛弹琴 156

前言:

今天各位老铁们对“雷曼公司的教训”可能比较注重,我们都想要分析一些“雷曼公司的教训”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关于“雷曼公司的教训””的相关文章,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

整整9年过去了,但9年前的那个历史性事件,却改写了世界的格局。

2008年9月14日,星期天。美国《新闻周刊》一篇报道的标题就是:星期天,一个流血的星期天。

在那个周末,时任美国财长的保尔森从办公室给家里打电话。连续数天的加班让他精疲力尽,他对夫人温迪说:“每个人都在看着我,我却不知道答案。”

“我真的害怕了!”保尔森说。

刚从教堂祈祷回来的温迪安慰他说:“你不应该害怕,你的工作反映了上帝的无限心智,你能够依靠他的力量。”

那一天,在保尔森袖手旁观下,位列华尔街投行老四的雷曼兄弟走到了末路的尽头,在秋日凉风的吹拂下,西装革履的雷曼员工,带着自己的物品最后一次走出办公室。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已成定局。

那是改变世界的一天,世界格局从此发生了深远的变化,G20开始登场,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成为最耀眼的角色。

(二)

这是血淋淋的教训,只是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教训。

今天的美国人都很清楚,雷曼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的悲剧,与此前的美国房地产泡沫密切相关。但把时间推移到八年前,美国人对房市繁荣更多的是兴奋,而不是恐惧。

2006年6月,我刚到华盛顿工作时,许多美国人还未没有及时买房或少买了房子而懊恼不已。一位华人朋友就颇有悔意地对我说,以前他买的60万-70万美元一套的别墅,当时已涨到了150万美元左右,如果多买一套,那该多好!

但很可惜,这种乐观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也正是从2006年起,美国房市在火爆多年之后,开始下滑,随后则急转而下。房价在20%、30%甚至50%、80%的折扣比例暴跌。未买房人持币观望,已买房人欲哭无泪。 

买房者和建房者,都成了房东,作为一个最直接的日常感受:从2006年起,美国街道旁的一道独特风景,就是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广告。降价促销、赠送礼券,卖房者使出浑身解数,购房者却依然寥寥。在首都华盛顿,不少刚建成的楼盘在销售不畅之后,最终只能打出“暂时出租”的广告。

在描述美国房市危机时,我在报道中曾多次引用过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亚里桑那州,从业15年的房地产经纪人内尔·布鲁克斯,碰到一件情绪严重失控的女客户。

  “她把手机从左手到右手不停地掂量,好像在玩一把刀子,然后就突然向我砸过来,我一闪身,身后的墙上就留下了一个坑。”他说。

   淑女也疯狂,究竟为什么?原来,布鲁克斯告诉她,她房子价值又缩水了6万美元。6万美元,对美国人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关系到生存本钱。

当房价上行的时候,怎么出手,都是机遇;但随着泡沫的破灭,此前的决定,都成了生活的噩梦。

持续走低的房价,除了“套”住了兴冲冲高价买房的美国人;随即被套的,还有美国的房贷公司,尤其是风险较高的次级抵押贷款金融公司。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告破产。这家在2007年初资产规模还超过17亿美元的次贷公司,在短短三个月内规模缩减到不足5500万美元。

翌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披露说,在整个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高达6400亿美元,约为3年前的两倍,次贷占到了美国全国房贷市场总规模的20%,金融公司、对冲基金手中以次贷抵押的债券总值达到了1万亿美元。

泡沫,总会破裂的。按照业内人士的统计,当时13%的次级贷款已形成了坏账。于是,就在2007年的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开始全面崩溃,市场上一片杀伐之声,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

  由此,世人所知的美国次贷危机渐显峥嵘。

在美国,“次级”是相对于“优惠级”而言。所谓次贷,就是发放给信用较低的贷款者的贷款。与普通的按揭贷款不同,次级房贷的简单过程如下:信用较低的人从次级放贷机构获得贷款;放贷机构将房屋抵押的债权出售给投资银行,用收益进行再贷款;投资银行则将债权重新包装成债券,在资本市场发行。

相对于针对高信用客户的“优惠级”贷款,次级贷款利率高,收益大,但杠杆大,风险也大。

但在2001年至2005年美国房市火爆时,人们都希望买房来实现资产增值,房贷公司也愿意发放次级贷款实现高收益。一些公司受利益趋势,加大杠杆,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吸引贷款人。

大浪袭来,一个个曾经呼风唤雨的金融巨擘,现在是厄运难逃。

2007年6月7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停止赎回。这只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序曲。2008年3月14日,贝尔斯登股价暴跌45.9%。在流动性全面恶化的压力下,贝尔斯登不得不向美联储申请紧急贷款。

两天后,为防止金融市场出现灾难性暴跌,在财政部和美联储施压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美联储则为这笔并购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对于这起并购案,许多媒体均以“枪口下的婚姻”来形容,意指贝尔斯登虽万般无奈,但为了存活,最后只能委身于摩根大通。

随后则是美国印地麦克(IndyMac)银行。2008年7月11日,该银行因不堪巨额亏损和挤兑而关门歇业,这是美国历史上第四个大银行倒闭事件。然后噩梦又轮到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两大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

凄风苦雨中,雷曼兄弟也走到了末路的尽头,由此掀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滔天海啸。

(三)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围绕着雷曼的命运,华尔街的“密室政治”在燥热中开始,在冰冷中结束。

从阿拉巴马一家棉花经纪行起步的雷曼兄弟有着158年的历史。作为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在过去几年美国房市泡沫期,不断放大杠杆大举扩张,这使雷曼业务迅速发展,但也使其陷入财务异常脆弱的困境。

2008年9月10日,雷曼对外宣布,2008年第三财季损失39亿美元。9月11日,此前已连续暴跌的雷曼股价一日内再度暴跌42%。在过去几个月,暴跌似乎成了美国股市的一道风景,而雷曼则成了股市“空军”的领航员。

雷曼作为华尔街“大到不能倒”中的一员,一旦倒闭,影响深远。为挽救雷曼公司,被誉为“飚风汉克”的保尔森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保尔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以及时任纽约联储行行长盖特纳的要求和安排下,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们在纽约举行碰头会,就雷曼前途进行磋商。

鉴于形势紧急,保尔森发出警告:必须找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因为雷曼破产会给所有人带来风险。

对这次闭门会谈,一位美国联邦官员感慨道,这实际上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牌局”。

但保尔森也划出底线,政府不会救助雷曼公司,因为他害怕纳税人攻击他慷国家之慨,拯救一个挥金如土的华尔街大佬。

美国政府不出手,其他公司岂敢冒险?雷曼兄弟董事长兼CEO福尔德拨了一个又一个求助电话,但却无人理睬。他事后哀叹:“这种痛苦将伴随我的余生。”

对于见死不救的指责,保尔森则回应说,他当时如果能救,肯定会对雷曼施以援手,毕竟,他的一个弟弟也在雷曼做事。

但从事后来看,保尔森彻底赌输了,他低估了市场的反应。而市场的恐慌,更将整个华尔街拉入了深渊,美国由此陷入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金融海啸愈来愈猛。

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美国第四大投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收购。

9月16日,星期二,评级机构穆迪公司(Moody)和标普公司(Standard and Poor)调低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评级,AIG股价开始暴跌。

9月17日,星期三,美联储被迫对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避免该公司陷入破产。

9月18日,星期四,保尔森、伯南克和一些重量级议员紧急磋商,要求国会通过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以此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伯南克警告说:“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可能星期一就会没有美国经济。”

9月19日,星期五,保尔森公布了金融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小布什后来回忆说,“(我的)主要经济顾问们告诉我,我们现在的处境可能比‘大萧条’还要糟糕。”

9月20日,星期六,美国政府正式向国会提交救市计划。

9月21日,星期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即普通商业银行。

9月25日晚,星期四,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WaMu,Washington Mutual),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

至此,次贷危机使美国前五大投行全军覆没。华尔街正经历一场“世纪洗牌”。美国CNN在其网站上说,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巨变,造就了“华尔街的新世界”。路透社则发表评论说,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许多媒体在报道时都使用了一个相同的词:BLOODY(流血的)——这是华尔街流血的一周、流血的一月。

(四)

美国媒体曾刊登了一幅漫画:金融海啸后,在华尔街残存的一块废墟上,保尔森问华尔街的幸存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幸存者则范文:这应该是我来问你。

在五大投行中,保尔森曾执掌的高盛状况,相对最好。一些国会议员就指责,保尔森其实早就知道危机的严重性,但却因为本身利益考虑,未能及时采取有效而更强硬的行动。

议员的指责未必都是事实,但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依然是“贪婪与恐惧”交缠。华尔街的贪婪,是危机全面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

谈起这场危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对我分析说,美国金融市场沦落到这种地步,与美国金融机构的投机性太强有关。此外,由于金融的创新,大量金融衍生品推向市场,而许多投资者其实对这些金融工具的风险性不清楚,这就埋下了重大隐患。

当时备受危机困扰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则毫不留情地指斥华尔街“喝醉了”,而且“还在宿醉中。问题在于它多久才能清醒过来,不再用那些千奇百怪的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品之祸,是将一个领域的泡沫,扩展至整个经济基本面的泡沫。林毅夫就对我说,这次危机就暴露了美国金融创新的隐患,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复杂,监管又没跟上,这就使泡沫不断膨胀,最终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美国原先的金融监管确实存在很大漏洞。比如,投行不在美联储监管之下,帐外金融衍生品更是放任自流。当然,出于本身利益考虑,投行,也包括此前的“两房”,都出重金在国会雇有游说团,阻止国会授权政府对它们加强监管。而共和党的一贯理念是:只有自由市场经济,才能确保经济的繁荣。

资本追逐暴利的本性,将风险置之脑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2008年就指责说,在追逐利润过程中,银行家有责任保护客户利益的理念被抛诸脑后。这也随后导致了美国金融改革中,要设立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Robert Reich)指出,美国金融体系存在不透明性,金融机构和个人的借贷大大地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必然会导致问题。这一观点后来也正为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考量。

2002至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金融机构贷款则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都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

当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暴跌时,许多人就处于无力还贷的境地,次贷危机由此爆发,危机随后全面扩散至金融领域。

在房地产火爆的狂热中,又会有多少人能理性认识到危机正在降临呢。

巴菲特后来也感慨,当时所有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房价会永无止境地上涨,“基本上,四五年前,几乎每个美国人脑袋里都有这样一个概念,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认为房价不可能大幅下跌……”

但规律总是颠扑不破的,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不管是股票还是房屋,如果价格脱离了实际,市场最终会作出反应。上世纪日本房市的疯狂,本世纪初美国房市的火爆,最终都演变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危机让美国经济模式遭到了广泛质疑,金融危机、两场战争,让美国衰退变得不可避免,与此同时,金砖国家整体崛起,G20峰会由此成为惯例,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十年一个轮回。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一个可怕的现实是,现在北上深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人的房价。当年在美国工作时,一位美国政府统计学专家听说,北京的房价比华盛顿还要贵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连连呼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美国人,那还是几年前,他估计听到现在北京的房价,认为华盛顿都是落后地区了。

有机构统计,2016年6月,中国居民房屋总市值最高的前50个城市,市值总和超过了200万亿人民币,达到219万亿元,已经超过美国全国的居民房屋总市值200万亿元。或许中国人确实很有钱,也更聪明。

网上有个段子说:房产交易中心里,一拨人卖掉了房,准备进股市抄底,另一拔人,刚从股市中套现准备扫房子。两队人马擦身而过,互相瞟了一眼,心底都念了一个词,SB……

新的泡沫,会以眼泪结束吗?时间会告诉一切,尽管结果往往格外残酷。

标签: #雷曼公司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