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探究自我情绪调节与攻击性的关系,帮助个体解决情绪冲突问题

李十柒 65

前言:

现时咱们对“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大致比较关切,大家都想要了解一些“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相关文章,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近年来,高中阶段的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高中生处在青春期这样一个充满着各种压力的时期,会经历深刻的生理、情感和认知变化。

更具攻击性的青少年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失调、参与违法行为、学业低下和旷课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攻击行为的受害者则出现了抑郁、焦虑、自尊心低下等不良状况,因此情绪调节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教育部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情绪调适能力。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检索,发现攻击性与情绪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失调会增加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情绪的过度调节通过增加负面影响来减少对攻击性的抑制。

因此可通过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来改善个体的攻击性。

国内以往研究普遍关注幼儿、高中生的愤怒或悲伤的消极情绪调节,国外学者更多关注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然而有学者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对高中生的情绪效果不显著。

因此团辅干预是否有效果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综上所述,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作为自我情绪调节的干预方法来检验其有效性。

研究旨在对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与攻击性展开调查,通过探索两者间的相关关系,运用团辅来干预高中生的自我情绪调节水平,降低攻击性。

尝试为今后降低高中生攻击性提供参考依据,期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

一、自我情绪调节

自我情绪调节的核心概念界定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太过强烈的正向情绪和过于低落的负向情绪进行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其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较大的帮助,情绪调节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起初,Salovey和Mayer在情绪智力这一模型中提出了自我情绪调节,认为自我情绪调节是个体尝试通过寻求保持对自己积极看法的信息来帮助提升和管理自身的情绪。

接着有研究指出情绪调节是个体试图维持和增强情绪体验和表达而对自身情绪进行的一种尝试。

之后自我情绪调节陆续被中国学者们从适应性的角度对其定义进行界定,认为适应性情绪调节可以允许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情绪体验时适应性地控制和转化情绪从而成功发挥作用。

因Salovey和Mayer的原始情绪智力模型更适合于概念化个人当前情绪发展状态的各个方面,所以研究使用情绪智力量表。

王才康对其进行了翻译,研究采用其中一个分量表进行分析:自我情绪调节。

研究采用Salovey和Mayer自我情绪调节的定义:个体尝试通过寻求保持对自己积极看法的信息来帮助提升和管理自身的情绪,并避免消极情绪的发生。

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其身体、认知和社会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出现了许多情绪调控上的问题。

虽然青少年对自己情绪控制的能力随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增强。

但是相较于小学生与初中生,他们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有更长的延续性,情绪起伏波动大,容易焦虑,陷入情绪低谷,进而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人际密切相关。

杨李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策略是影响高中生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处于青少年时期焦虑的学生会偏向于使用不合适的自我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基于上述原因,对高中生进行情绪自我调节干预是势在必行的。

自我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自我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梳理,研究了解到个体的自我情绪调节受人际交往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自我情绪调节与人际交往个体的情绪调节与社会人际交往是分不开的,一个对自己的情绪不敏感并且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人将无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

董思颖通过对初中生情绪调节与人际交往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分享积极的情绪更有助于形成友谊。

而且个体对情绪知识的了解对其与他人的互动和友谊质量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桑标和邓欣媚从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情绪调节进行探究,认为个体处于本国社会环境下,表达情绪可能不利于人际交往。

因而个体会减弱或者降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符合中国文化价值。

与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个体相比,具有更好的情绪调节的儿童和青少年社交能力更强,同时具有更高的同伴地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具有较高的亲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强,掌握更多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加了解和理解他人,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自我情绪调节与家庭因素父母调节情绪的能力是家庭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贾海艳和方平认为情感温暖和理解有利于孩子选择成熟的调节策略进行情绪调节。

嵇家俊把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仅关注父母教养方式,把家庭氛围也纳入了考察的范围,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系和谐对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有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家庭的心理环境在个体心理的发展和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情绪调节与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国外以往研究表明,情绪调节与攻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研究视角一般聚焦在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上,认为不良的情绪调节会导致攻击性的增加。

Robertonetal.将情绪调节与一般攻击模型结合,研究情绪调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发现情绪失调会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

情绪的过度调节通过增加负面影响,减少对攻击性的抑制,会影响决策过程并阻碍困难情况的解决。

而且该研究指出提高情绪意识,情绪接受和各种情绪调节策略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个人调节适应性困难的情绪状态的能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学者对城市青少年情绪表达与攻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不愿意表达情绪和难以应对悲伤的青年的关系攻击性更高。

其次,对情绪进行调节和干预能够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减少其攻击性的发生。研究以关押在意大利的监狱的男性群体为样本,发现正念干预可以降低由情绪失调导致的攻击性。

研究在探究学龄前儿童的攻击行为和情绪调节的关系是否受社会偏见信息加工的调节时发现,发现非适应性情绪调节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

而非受攻击反应产生、评估和决策的调节,对儿童攻击性的预防应从促进情绪调节技能着手。

另外,一些研究调查了不同性别的情绪调节不良与攻击性的关系。

Conway研究女孩情绪调节与关系攻击之间的关联,发现情绪调节和关系攻击之间可能通过一种受限制和不灵活的愤怒调节策略来发挥作用。

女孩对愤怒情绪的抑制导致相关攻击性的发生。

学者研究128名本科男性情绪失调和情绪抑制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传统的男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下,男性刻意努力地抑制内部和外部情绪反应会导致生理唤醒的矛盾增加,从而增加攻击性行为的风险。

国内的学者也对情绪调节和攻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和情绪调节策略之间显著相关,可通过情绪调节策略来改善攻击性。

学者们对高中群体的学生进行了研究,如商慧颖对319名高中生进行研究发现高中生使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使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能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张宝通过对65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情绪调节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发现情绪调节策略能预测高中生的攻击性。

徐银霜对高中生的关系攻击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能减少高中生的关系攻击行为的发生。

除了单独对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外,学者对暴力犯的情绪调节也进行调查,最新研究表明负性情绪会使得暴力犯产生调节情绪的动机,并引发攻击行为。

另外,研究发现愤怒情绪对攻击性有较强烈的影响,并指出愤怒情绪可在情绪策略的调节下降低。

高攻击性的个体在面对愤怒情境时反应强烈,发泄水平高,情感风格有高愤怒、低恐惧的特点。

通过对376名低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能力和攻击性行为二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愤怒情绪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良好的自我情绪调节有助于降低个体的攻击性水平,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

二、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的特点

研究对345名高中生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总体情况略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水平整体良好,但可以看出还有不少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较差,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性别对于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的影响性不大,这一结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已被证实。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现在的00后、05后接触的教育比90后的更贴近内心的感受,而且家长和社会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注度比以往更高。

再加上学生对消极情绪的调节和积极情绪的维持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较为良好,因此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对于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的影响性不大。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高中这一阶段,中国父母重视学生的前途与发展,对子女比较包容与理解,无论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待孩子都是一视同仁。

而且这一阶段父母较为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希望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面对高中生涯,因此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对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影响不大。

生源地对于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的影响性不大,可能原因是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市、农村和城镇三者的差距持续缩小。

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高中生的自我情绪调节在生源地上差异都不显著。

家庭状况对于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的影响性不大,学者贾海艳和方平研究的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影响。

结果表明,上述家庭维度对孩子的情绪调节有显著差异,同样Morris等人和嵇家俊也认为家庭关系对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有促进作用。

研究出现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无论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还是双亲家庭,作为父母都给了孩子应有的爱护和照顾,这份爱并未因为家庭的关系而有所减少。

作为父母,没有缺席自己子女的教育,没有减少对他们的关爱。

主要抚养人对于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的影响性不大,这与王玉龙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该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对个人的情绪调节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结果出现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在发放问卷时没有与学生界定清晰主要抚养人的概念。

如:当今社会流行的抚养方式有“周末父母”。即在自己工作日,让父母抚养自己的子女,这时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还有可能是父母和老一辈父母一起生活。但是学生填写问卷时出现偏向,认为平时爷爷奶奶教养的比较多,就勾选了外祖父母;或是父母一起抚养。

但是学生认为父亲或母亲的一方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更多,就选择了填写其中一方。

三、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与攻击性的关系

探讨高中生自我情绪调节和攻击性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愤怒与指向自我维度和自我情绪调节呈显著负相关。

简而言之,一个人的自我情绪调节越强,其攻击性越低。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面临身体的快速发育和心理的日益成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去察觉自身的情绪、感知自身的情绪,在社会化规范下尽量减少肢体冲突和言语冲突。

但是仍然存在内心时常感到无比愤怒的情况,无法控制自身愤怒的产生,愤怒情绪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个体还没掌握消极情绪调节和如何维持、提高积极情绪的方法,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觉得高中生脾气躁,动不动就生气。

张宝的研究也表明,高中生如果掌握了情绪调节策略,就能有效地降低攻击性。高中生群体在受到学校的行为准则规范下,打架斗殴等攻击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

但是当学生遇到冲突或矛盾无法有效解决的时候,他们较少选择正向表达出自身的消极情绪,个体虽然压抑了外向的攻击性的表达,但是出现转向自我的攻击。

指向自我的攻击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群体较强的自尊心让他们对于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比较注重,不希望让别人看到自己外显攻击性的一面,以期管理自我形象。

如果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得不到重视和处理,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情绪调节能够预测高中生的攻击性。

在徐银霜的研究中,自我调控能力不良和情绪发泄策略使用不当的个体攻击性较高。高中这一时期,对莘莘学子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学生除了关注其取得的学业成绩、是否能考上重点大学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自我情绪调节强的个体,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主动调节到自身较积极的情绪状态,避免冲突和攻击性的出现。

标签: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