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时兄弟们对“c语言士兵训练问题”大约比较关注,咱们都想要知道一些“c语言士兵训练问题”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同时在网摘上搜集了一些关于“c语言士兵训练问题””的相关知识,希望我们能喜欢,各位老铁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兵心向阳暖春风
——某团四级军士长俞细文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纪实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建设‘九个强国’,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个强国’基础上的‘升级版’,最终目标是指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每一名军人值得自豪的大蓝图、值得为之奋斗的大战略……”
心里每默读一遍电脑上敲下的这些字,俞细文对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更进一步,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又一堂理论辅导课信心更添一分。
这是2020年11月12日深夜,刚刚结束高级士官晋升培训返回营区的某团信息服务保障站四级军士长俞细文,顾不上将行李归置妥当,一进营院就直奔学习室,打开电脑修改早已着手起草的教案。
“党的创新理论每深入一步,他学习的触角就延伸一步,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有多忙。”对于俞细文养成的这种习惯,战友们谁都清楚。沉浸在学习理论的快乐中,更欣喜于同战友们分享这种快乐而收获的幸福,让俞细文写下耀眼的“军营档案”——
荣立3次三等功,被火箭军评为“信通尖兵”“复合型指挥管理士官”,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三等奖,当选“中国好人”“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邀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观礼活动。
“一个再普通的士官,一个再平凡的岗位照样可以为党为人民奉献全部的才智与忠诚。”国防大学教授刘秦川在为他作序的书中如此评价。
这是一位把信仰灯塔坚定地矗立心中的普通士兵。他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转化为传播理论、践行真理的现实行动。他的成长轨迹,既平凡又不平凡,是真理在火箭军将士中间绽放光彩的时代缩影,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时代见证。
“深学才能真信,真信才能品味出真理的味道”
点亮指引前行的信仰灯塔,坚定铁心向党的忠诚信念
“抗疫期间,有人疑问为什么火神山医院要由军队接管?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今年6月中旬,俞细文所在基地优秀政治教员考评比武“热点解析”环节,面对随机抽选的题目,俞细文现场解答赢得评委一致好评,从33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第5名,成为唯一一名“优秀政治教员标兵”中的士兵代表。
然而,谁能想到这么“牛”的“兵教员”,7年前一次登台授课却被战友们打了“差评”。
当时,俞细文学理论已在站里小有名气,时任教导员查赛津便请他为全站官兵讲一堂党史课。自信满满的俞细文本以为会赢得好评,没想到收获的却是大家不信任的眼神。有人小声嘀咕“都说他书读得不少,讲课有两把刷子,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嘛”……
这不信任的眼神、小声的议论,让俞细文心里很受伤。“看书不能看皮毛,得掰开吃透嚼碎,领会其中精华,再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教导员的提醒,让俞细文悟了好几天。自那以后,战友们发现俞细文看书有了新习惯,就是边看边记,不仅在书的页眉空白处标注自己的理解感悟,还专门在笔记本上记下读书心得。
2个月后,俞细文找到教导员请求再次登台。讲课当天,俞细文用朴实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加上自己的理解思考,把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讲得丰满立体、深刻生动,终于赢得战友们的点赞。
“俞班长讲课有种魔力,娓娓道来把理讲到了你心坎里。”已经由“路”转“粉”的团新闻报道员宁彦娇,曾经对俞细文的教育课并不“感冒”。后来几次俞细文授课,本打算拍完授课照片就走的她,结果在现场不知不觉听到了结束。
“之所以课讲得好,是因为俞细文对理论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认同,对党有着最质朴的情感。”该团政委于军善介绍,俞细文的家乡在赣北革命老区,小时候,当过兵的舅舅带俞细文去村里祭奠革命烈士,那些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在他心底埋下了红色“火种”。
1998年夏天,俞细文家乡遭遇特大洪灾,危难时刻人民子弟兵“神兵天降”。洪灾过后,俞细文的语文老师程承浩毅然投笔从戎。“国家危难时冲锋陷阵,人民受灾时挺身而出,只有军人才能做到!”老师临别前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年仅13岁的俞细文,“长大了我也要参军”的梦想从此深扎心底。
2004年12月,俞细文带着父母“当个好兵”的叮嘱光荣入伍,圆了参军梦。次年,还是新兵的俞细文心灵再次受到强烈震撼,老司令员杨业功弥留之际喊出的“一二一,出发!”号令让他泪流满面:“红军为什么不怕牺牲?是什么让程老师丢掉安逸生活毅然携笔从戎?老司令‘使命高于生命’精神力量来自哪里?”
这些直击内心深处的叩问,在一堂堂理论授课、一次次理论学习、一场场讨论交流中找到答案:党的理论教育了一代代人,伟大的理论蕴藏着伟大的力量。从此,本来认为与一个普通士兵并无多大关系的理论让俞细文着了迷,学好理论成为他的执着追求。
2012年12月5日,习主席视察战略导弹部队机关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三个绝对”政治要求。俞细文连夜收集研读相关报道文章,写下2000多字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思想精华像一缕缕春风吹拂着极速前进的中国巨轮,也激荡着俞细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赤心。这些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论强军兴军》等原文原著成了他的案头书,《共产党宣言》《重读马克思》等159本经典理论书籍也成为了一名普通士兵的阅读书目,他更是同步记下了50多万字读书笔记,最爱的《之江新语》先后读过7遍,旁注写得密密麻麻。深研细读习主席的书,成为俞细文须臾不可荒废的“功课”。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俞细文休假归队后在单位进行隔离。他恳请为他送被褥的战友务必给他买到刚刚出版发行的《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两本书。没过几天,教导员吴云鹤前去探望问他时,他又张口“索书”:“您能帮我再捎几本理论书吗?”
读理论书籍到底有多大用处?俞细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今年10月,俞细文前往西安参加全军高级士官晋升培训,让团领导感到意外的是,因为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讲得透彻,俞细文还没归营,“俞老师”的美称就传了回来。
有多透彻?团政治工作处干事白天感慨:“全会召开第二天,俞细文就专门给我打电话建议把营区灯箱‘四个全面’里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原想这只是简单换个标语牌,没想到俞细文理解的并不只是这样的简单,他是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这个时代高度,联系到部队建设“十四五”规划拟制这样的大课题。这“多管闲事”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名普通战士对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执着与热爱。
一个士兵具有如此让人折服的理论素养,力量的源泉在哪里?熟悉俞细文的战友从他停不下来的学习备课中找到答案。他每次理论授课前都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认真做好思想摸底调查,反复到官兵中间“试讲”,请大家挑刺提意见,避免内容“曲高和寡”,防止授课时“无话可说”。他从网上学习各种讲课方法技巧,力求把理论课讲活,讲得青年官兵爱听,以免“审美疲劳”……他把自己探索总结的“目标学习法”“问题学习法”“联想记忆法”“理论辨析法”与战友们分享,让大家从碎片化阅读变成系统化领悟,从浅表化学习转为深层次理解。
下士张小伟是俞细文带过的兵,以前一遇学理论就犯怵,每逢周五“理论会操”,他总是想方设法逃避。
“党的创新理论是引领我们前行的‘北极星’,只有走近她、掌握她,才能运用她。”找到张小伟理论学习不得法的“病根”,俞细文主动为他讲解理论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帮助他培养学理论的兴趣。慢慢地,在一次次小提问小测试中,张小伟建立了自信,不仅不再逃避“理论会操”,还在年底全团组织的理论考核中取得好成绩。
“学理论也像打仗一样,要时刻与时俱进,研究‘新装备’、掌握‘新武器’。”俞细文口中的这个“新武器”就是他的新发明——理论学习思维导图。今年8月,俞细文总结这两年的成果,将习近平强军思想主要脉络绘制成16张图解,将每个分支融合成体系,又将每个知识点归纳进系统。大家都说“这16张‘宝图’,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如今已成为全团开展理论学习的“神器”。
“深学才能强能,一心向战矢志当精兵”
砥砺胜战制敌过硬本领,扛起士兵打赢的如山使命
“战场保通,宁愿拼命也不违命;胜战托底,宁可舍命也不辱命!”今年5月中旬,俞细文所在团奉命参加某专项军事任务,“战斗”打响前,团里广泛组织递请战书、写战地家书和录战斗留言等活动。面对镜头,俞细文豪情万丈。
这铿锵誓言,折射出一名士兵的胜战追求。
俞细文并非天生的好兵“料子”。新兵第一次测试,6个课目勉强及格。
“资质不够时间凑。”这是自知并无天分的俞细文战胜自我的“绝招”。俞细文下连后被选到所在基地报务集训队,进行为期6个月的报务专业培训。集训队人多装备少,130余人分3批进行练习,每人每天只能上机训练4小时。为尽快掌握这门专业技能,俞细文用纸盒子画上电脑键盘,一有时间就在模拟的键盘上练,甚至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练抄报,从“0”到“9”10个数字,他一写就是几个小时,还“开发”出蹲着练、闹中练等方法强化技能。集训结业考核时,原本开训时比别人总是慢半拍的俞细文考进前十,被评为优秀学兵。
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俞细文遇到挑战不断,屡屡制造令人折服的奇迹。刚接触网络专业时,第一学历仅是中专的俞细文没有半点畏难。他自费购买了相关专业书籍30多本,有空就耗在机房,半年时间用过的草稿纸、笔记本摞起来有一尺多高。本不被人看好的他,最终成为单位最快上岗、具备独立值勤资格的操作号手。
2018年基地信息网络装备全面升级,要求一个月内具备保障能力。面对繁杂的通信网系、全新的操作平台、精尖的系统软件,俞细文又拿出“弱鸟先飞”的笨办法,别人练1遍他练5遍,别人训1小时他加训3小时,率先独立上岗。
人们感叹俞细文的坚韧与成功。他说,这是习主席“弱鸟先飞……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谆谆教导给了自己强大的思想引领。
对于军人而言,这种“飞”的意识,包含着深深的忧患。2014年,“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在全军部队如火如荼展开。随着讨论的一步步深入,官兵头脑里的“烽火狼烟”越燃越旺,敢打必胜的亮剑底气越蓄越足。
“通信机房就是我们的战场,要战斗化的动作,不要机械化喊口号、拐直角……”讨论中,俞细文率先向身边的和平积弊“开炮”,引发热烈讨论。随着全军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俞细文心中的“训练模样”变得更加清晰。
2017年5月,战区组织信息网络要素编组联训。按要求,导演部随机向各参演单位发送“病毒”后,各参演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上报处置措施。编组联训,俞细文所在要素已连续3年位居第一,这次更是势在必得。果然,俞细文带领班组人员顺利完成查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台备份电脑因系统故障未能处置,按规则可不进行统计。这种情况报还是不报?若如实报告,任务就视作没有完成,则“第一”不保;若不如实上报,则“第一”稳操胜券。
一边是实战数据采集,一边是关系考核成绩。报还是不报,一时大家左右为难。俞细文认为,要是不报,虽赢得了第一,但与实战实训相悖,是典型的“掩耳盗铃”。最终,他坚持如实上报,少有地与“第一”失之交臂。
近年来,俞细文参加重大任务通信保障100余次,每次都把任务当实战、把难题当课题,所在室连续3年蝉联团网络专业比武第一名、连续2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所在要素连续2年被评为“红旗台站”。
“抓好群众性练兵比武,把每一个单兵、每一型装备、每一类作战要素练到位。”2018年,习主席向全军部队发出开训动员令。聆听领袖的号令,俞细文热血沸腾,备战打仗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同年,团里组织第三届军事技能群众性练兵比武,让战友们感到惊讶的是,站在指控基础项目信息系统部署专业“C位”领奖的,是事先在大家眼里基础实力并不强的俞细文3人小组。
那时,俞细文刚换了岗位,他的搭档、下士闫能改和列兵孙政伟也是刚入门,而且3个月前他们班才接到此次比武通知,根本来不及准备。“班长,业务骨干都去出任务了,我们基础薄,这次就当‘陪跑’吧。”列兵孙政伟的小声建议立马被俞细文怼了回去:“战场无亚军,比就要比出名次,干就要干到极致!”
一次次配合模拟、一遍遍推演流程……3个月后,俞细文小组与其他7支队伍一同站在了赛场上。“嘟!”哨声一响,俞细文带着两名号手冲向操作台,3人默契协同、娴熟操作,全程没有一句程序化的操作口令,整套流程衔接有序,一气呵成……
“48分20秒,得分120分!”提前12分钟完成整套操作流程,没有一项失误,以令人折服的绝对优势斩获第一。
把每一次比武当打仗,把每一次考核当检验。一次上级组织考核,有一道“利用某网络协议划分不同区域,实现本级和上级互联互通”的想定作业,俞细文采用常规方法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任务。
然而,俞细文总觉得这样按部就班太简单,缺少挑战性和硝烟味。于是他自我加压,给自己出了一道“附加题”——变换一种全新方法进行网络环境搭设,并就此与现场考官、该团工程师马岩生展开探讨,尝试着通过创建虚拟链路的方式,实现特殊网络结构的联通。
没承想,马工临时紧急外出执行任务,俞细文这道“附加题”的求解一度被耽搁。马岩生本以为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然而一个月后的一天,俞细文突然兴冲冲地找到他:“马工,我成功用创建虚拟链路的方式,实现了互联联通。”
原来,这一个月里,俞细文一直没放弃解题,一有时间就拿出教材学习研究,反复试验,终于完成这一“突破性成果”。
翻看俞细文2019年的值班记录,有205天担负白班和夜班值守任务,值夜班总时长超过1200小时,业务处理零失误零差错,他把“忠诚无限、传令无阻、英勇无畏、青春无憾”的烽火精神书写在三尺机台。2019年,俞细文被火箭军评选为“信通尖兵”,前不久又作为全基地兵龄最短士官参加火箭军“三型”士官人才评比,顺利获评“复合型指挥管理士官”。
“深学才能悟道,岗位平凡作为不能简单”
小角色要有大担当,敬业奋斗实现新时代士兵的人生价值
2015年春天,北京西郊国防大学,俞细文与时任国防大学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院长刘秦川将军一见如故,俩人足足谈了3个半小时。
“写文章前要多读习主席的书,既站在领袖的关切高度,又要从一个基层士兵的角度出发,多写一些对改革强军有参考、有助力的文章,充分发挥建言献策作用……”听了刘教授的一席话,俞细文觉得心里一下子开朗起来。
基层部队的普通士兵与军中最高学府的教授何以如此交谈甚欢?这得从俞细文强军网远程编辑的身份由来说起。
2013年,随着士兵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士官队伍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然而,俞细文发现身边的战友对士官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事反应并不热烈,不少人认为“没什么用”。这让俞细文觉得很困惑,心里很焦急。
“士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强弱。不能就这样让好政策成了‘鸡肋’。能不能把这个问题向上级反映一下?”业余时间喜欢浏览强军网的俞细文萌生通过建言献策栏目投稿的想法。
没想到,自己这篇“处女作”前后整整折腾了2个多月。俞细文按照编辑一次次提出的修改意见认认真真地改了7遍,最终一篇《对士官技能鉴定工作的几点建议》稿件在原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栏目发表,一时引来全军部队广大官兵的点赞跟帖。这让俞细文兴奋不已,更让他欣喜是,这个建议对士官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战友反映的一些问题陆续得到很好的解决。
初尝“甜头”的俞细文受到莫大的激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官兵关心的士官夫妻分居补助、士官探亲休假等问题入手,先后撰写了100多篇建言文章,其中16条建议被军委、军种机关采纳,写入相关政策制度。他7次被军委机关和火箭军强军网评为“建言献策之星”,2013年底经严格考核被聘为原全军政工网远程编辑。
就是在担任远程编辑期间,俞细文经常向同为建言献策栏目作者的刘秦川院长请教问题、切磋交流,成为无话不谈的“网友”。2014年,俞细文被评为原全军政工网首届“最美远程编辑”。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都是改革的难关险隘。俞细文敏锐地把思考的触角投向了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武器装备转型后,部队战斗力建设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提高的大课题,聚焦未来战场,研究联合作战、网络攻防、导弹破袭背景下的新战法训法,撰写了《重大任务中的网络保障》《通信台站战时信息正规化管理》等20余篇研究文章,7篇在军事核心期刊发表,《联合作战网络安全防护对策》获全军首届信息强军论坛征文三等奖,结集《感悟真理的力量》等3本册子,出版《兵心深处的承诺》一书。
“这些事关建设发展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兵干嘛操这个心?”很多人难以理解俞细文为何要给自己增添这份“额外负担”。“大政方针关系改革强军大局,我们都是军营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家庭越来越好贡献智慧力量。”俞细文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
从品味“墨汁的甘甜”到传递“理论的力量”,俞细文在不断汲取真理的营养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作为士官支委,俞细文在班子里始终是最活跃的。“创新组织理论会操”“提高值班正规化水平”……不管是不是自己分内事,他都诚恳建言。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他还专门开展调研,将基层官兵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网络反映上去。
“没人负责我负责、有人负责我尽责。”无论是“俞班长”“俞技师”还是“俞支委”“俞编辑”,这个信条他始终坚守不变。
俞细文操心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奋进,他更大的目标追求是带着团队一起向前奔跑。
上等兵梁顺祥头脑聪明记忆力好,却是个“游戏迷”,业余时间经常“一人一机一世界”,抵触学专业学理论,还逃避集体活动。为了不让小梁掉队,俞细文主动靠了上去。
小梁粤语口音浓厚,俞细文鼓励他积极上台进行新闻点评、参加单位演讲比赛;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军旅生活没有规划,俞细文送他一本《摆脱贫困》,劝导他把聪明劲用到学习进步上:“‘摆脱贫困’最主要的是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思想脱贫了人才能进步。”悉心帮带下,小梁从“长不大的孩子”转变为一名“阳光战士”“健身达人”,还当上了理论学习小组长。
“只有尽不到的心,没有带不好的兵。”在俞细文眼里,每一名战士都要倾注真心真情,决不能让任何一个人“落单”。
云南籍下士闫能改只有初中学历,刚下连时,面对信息指控专业全英文的信息口令和记不全的26个字母键,每次输入都是生硬的“一指禅”。俞细文每天带着他加班背单词、练操作;主动给他争取外学培训名额;第一个把他拉入自己的比武小组……
感动不已的闫能改不敢惜力,学习室一“泡”就是几小时,操作台一“趴”就是一整天,专业成绩很快赶上进度。2019年6月,军委组织某专项军事任务演练,他作为专业骨干独自一人配属导演部近40天,圆满完成指挥平台保障任务。
“不仅对同班战友这样关心用心,对其他单位战友他也同样用心费心。”提到俞细文,教导员吴云鹤赞不绝口。
2018年年底,直招士官刘霖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来到该站。刚开始踌躇满志,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身边的班长们专业技术都很厉害,甚至跟她同年入伍的新兵都经过岗前培训,而她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一时茫然无措。
一天,俞细文见刘霖在走廊里闷闷不乐,就主动跟她谈心,了解到刘霖有些迷茫,于是鼓励她:“当兵就要当排头兵,既然是排头兵,首先就要有方向、有目标。”
“人生处处都很精彩,奋斗的姿态最美丽。”次日,俞细文送给刘霖一本《奋斗》,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这句话。在俞细文的鼓励帮带下,刘霖的梦想被重新点燃,训练刻苦、专业精进,第二年就当上班长。
“不论是上级交给的任务还是我们请他帮忙,他的回答永远是‘是’‘好’‘行’‘没问题’‘我试试’。”战友眼里的俞细文总是一脸微笑,给自己留下“麻烦”,却为他人送去一团“火”。近年来,俞细文所带学兵先后10余人考学提干,100多人成长为各旅团通信专业中坚力量,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深学才能深情,永远不变一心为民的情怀”
家国天下心中装满爱,赤诚奉献成就“最美军人”
“是解放军叔叔照亮了我的求学路……”今年9月13日,在西南交通大学开学典礼上,新生曾桃香登台发言。台下,一身军装的俞细文笑得格外灿烂。
这是两人的一场约定。5年前,俞细文到江西井冈山左安中学看望慰问贫困学生。在那里,俞细文认识了正在读初二的曾桃香,便把她作为自己的“爱心助学对象”。“等你考上大学,叔叔去送你!”5年来,俞细文在不间断提供资金资助的同时,还通过书信、电话、走访等方式给曾桃香持续注入最强“精神助力”。
“曾桃香只是俞细文助学对象中的一个。”团长顾敦勇说,播撒大爱、善行广至,已经深深融入了俞细文的骨子里。
俞细文一家曾经是贫困村里的“困难户”,母亲身患胃癌住院治疗,靠村委会捐款、亲友接济渡过难关。党的脱贫攻坚战略使家乡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亲人的日子越过越好。磨难中的温暖、巨变中的红利,使俞细文对党的初心使命感同身受,他在珍惜和感恩的同时,更把温暖他人、服务人民作为人生追求和幸福源泉。
俞细文有一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只要换一个地方,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当地血站“报到”。
说起这个习惯,俞细文道出了藏在心里很久的一份愧疚。那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正在士官学校学习的俞细文没有报名参加奔赴抗震救灾一线突击队,一想到冒着生命危险勇敢赴险的战友,俞细文就感到很自责。平日里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为什么危难时刻自己却没有义无反顾地冲上去?
他越想越内疚,总想着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弥补。于是,他找到学校附近的献血站,要求最大限量献血,以往一次献200毫升,这次他献了400毫升。从那时起,俞细文就养成了每换一个地方就先到血站“报到”并留下自己联系方式的习惯,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15年来,俞细文无偿献血量累计达9000毫升,相当于2个成人体内所有血量,他还自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行列,因此被表彰为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天空?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俞细文特别喜欢雷锋的这篇日记,这也是他用来时刻提醒自己的“良心拷问”。
2013年初,俞细文以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的方式帮助家乡5名孩子重返课堂,从此开启了他长达7年的漫漫扶贫助学路。当时他每月近一半工资都用来助学,实在不够用,就收集废品换钱。战友们看到后主动加入助学行列,当年组建起23名成员的“俞细文志愿服务队”。
“善行不只是给钱给物,更要给予温暖、力量和希望。”俞细文的助学蓝图有着丰富的内容。龙川小学共有63名学生,留守儿童近2/3。7年间,俞细文每年都到学校看望他们,为孩子们举办生日会、一起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满满仪式感让缺乏爱的天使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5年5月,俞细文通过自筹和募集爱心捐款,精心选购1500余册书籍,为宏村学校建了6个“爱心书角”。之后6年时间里与9所学校共建“书香校园”,先后建成37个“爱心书角”,为孩子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服务队的故事通过网络、报纸的传播反响越来越大,目前已有40多支部队、7所军队院校和16个省(市)2126人参加。队员们利用节假日和探亲休假时机,先后走访慰问8省(区)33所学校,行程近9.6万公里,帮助95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20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温暖爱心。2017年,“俞细文志愿服务队”被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对贫困有着切身体会的俞细文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但前行更有力量更有方向了。服务队积极响应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的号召,开展“富民梦想进乡村”“青春理想进校园”“兵心连童心”“党建1+1”等活动,积极援建帮扶村党群工作室,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向村民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富民政策,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广袤大地、深植进民心童心。
心中有灯塔,万里不迷航。为了“脱真贫、真脱贫、防返贫”,俞细文带领队员们百余次上门送政策、登门解难题。定点帮扶板桥乡42家贫困户,逐家逐户研究致富路径,养殖泉水鱼、种植高山茶、开办农家乐。自掏腰包为泉水鱼养殖户购买56套专业书,参与建设网络平台,打开营销通道,实现年产值200多万元。富起来的乡亲们激动地说:“这里的‘草鱼’变成了‘金鱼’,子弟兵劳苦功高!”
“俞细文扶贫助学,不是善良可以简化的,更不是名利可以物化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信仰,始终激励着他执着地坚守、不懈地追求、无私地付出。”走进俞细文的内心世界,你会更加读懂一名普通士兵的挚爱深情,兵心向阳春风暖,花开四季慰东风!
作者:陈先平、薛冰坚、程鹏宇
标签: #c语言士兵训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