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斯人已矣恶名难消,孤独的鸽派鲍威尔洗不去“洗衣粉”之羞

澎湃新闻 1491

前言:

如今同学们对“鲍威尔法的基本思想”大概比较着重,姐妹们都需要分析一些“鲍威尔法的基本思想”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有关“鲍威尔法的基本思想””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喜欢,看官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顾文俊

2003年2月,鲍威尔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拿出一小管白色粉末作为伊拉克研制化学武器的证据。

10月18日,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因新冠肺炎并发症去世,享年84岁。消息传来,美国国内自然是一片哀悼之声,美国总统拜登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直至10月22日日落时分,以对鲍威尔以及他为国家服务一生表示尊重。但很多伊拉克人却对他犹有余愤,认为鲍威尔应该为美国入侵伊拉克负责,一个伊拉克记者发推特称“我相信上帝的法庭终将会等着他”。

2003年2月,鲍威尔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辩护。而他拿出的所谓伊拉克研制化学武器的证据则是装在一个小管子里的白色粉末。可以肯定的是,小布什政府当时声称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已被事实推翻。俄罗斯总统普京后来戏谑道,搞不好鲍威尔当时手里拿的是一管“洗衣粉”。

科林·鲍威尔当年在联合国安理会展示的那管东西究竟是不是洗衣粉,这已经成为历史疑案。而他本人在辞任之后几度提及此事,也直言后悔。恐怕他自己也被蒙在鼓里,在被鹰派裹挟的内阁中,这位势单力薄的国务卿大概很难证实情报百分之百的正确性,但是,假如他明知时任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并不具备生化武器,明知那管东西是伪装的“证据”,他还会不会受命去安理会上演这出“好戏”?这是国际社会为鲍威尔盖棺论定之前绕不开的考核标准。

战火中走来的鸽派

和我们熟知的那些来自美国政治家族的精英们不同,鲍威尔是在接受考核中成长起来的。他的出道历程跟现在依然健在的他的前辈亨利·基辛格颇有些相似——因为逃难登上美利坚的海岸。基辛格一家是为了逃离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鲍威尔的父辈则是为了逃离上世纪2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故国牙买加的摧残。他们来到这片土地,与其说是寻梦,不如说是求生。但是,作为移民的第二代,目标就不只是存活,而是对成功的渴望。在此过程中,鲍威尔面临的人生难题和基辛格一样:身份认同。

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表现出鲜明的种族属性,主流社会对其不乏三六九等的划分,这些族裔之间也都相互较劲,各自为营。大学勤工俭学期间,鲍威尔作为黑人,被安排干拖地之类的体力活,白人学生则被分配干些轻巧的活。种族问题令他感到困扰。而要挣脱不平等的地位,寻找上升的空间,只有一条道路:从军。1940年代,基辛格在军营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战后德国的治理中扬名。1950年代,鲍威尔也选择加入军队这个新的社会大家庭,他首先参加的是学校里组织的后备军官训练团,而后也被派往德国开启正式的职业军人生涯。他的才华的确得到了施展,军队也一度被他视为未曾受到种族因素污染的净土——只有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才能彰显生命的平等。然而,军队也并非净土,种族主义无孔不入。黑人总是冲锋陷阵,而带兵指挥的都是白人。

鲍威尔这一代黑人军事将领的出现改变了美国军官的肤色比例。他两度奔赴越南战场,一次次完成使命,一步步获得晋升,战场上的优异表现也让他有机会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深造,这跟当年基辛格从德国归来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是差不多的政策红利和际遇。毕业之后的鲍威尔开始涉足美国政治的核心地带,结识更多名将和政界名流,职业生涯平步青云。

里根时代,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安全事务助理,美苏销毁中程核导弹的谈判就有他的出色协调。老布什时代,他成为第一位黑人四星上将、第一位黑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指挥美军打赢了海湾战争。小布什时代,他成为第一位黑人国务卿,正应了那句话,越是军人出身,越懂得战争的残酷,战场上曾经屡建奇功的鲍威尔却是小布什内阁核心成员中唯一的鸽派。

与“第一位黑人总统”失之交臂?

美国白宫10月18日降下半旗,拜登评价鲍威尔时说:科林·鲍威尔是一个好人。这句再平实不过的话语能否概括鲍威尔的一生?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在他出任美国外交首长的四年间,曾经两度访问中国,就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反恐问题与中方深入交换意见。尽管当时由鹰派主导的美国新保守主义阻碍中美关系的发展,但是,鲍威尔坚持对华温和友好,尤其在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他代表美方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明确反对台湾独立。

鲍威尔在美国国内乃至在国际上获得声望,就在于他对大是大非的拿捏。最为人称道的应该就是在结束海湾战争中发挥的最关键作用。长久以来,鲍威尔的军事理论思想用八个字来总结就是:师出有名,旗开得胜。具体而言,发动战争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要有广泛的支持,而一旦开打,就要动用果断、压倒性的力量,使战争及早以胜利告终。

1990年,海湾战争即将开打之时,鲍威尔向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提出了政治合理性的问题,老布什当即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后鲍威尔部署了这场疾风骤雨般的“沙漠风暴”。航母与战斗机瞬间启动,高科技手段在战场上占尽上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夜空火光冲天,各类军事设施遭到猛烈轰炸。战争持续了四十天,美军节节胜利,萨达姆已无招架之力。眼看多国地面部队就要越过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界,鲍威尔却对老布什说:总统先生,胜利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我们不该让人们认为我们是为了杀戮而杀戮,正确的选择是立即停火。老布什接受了他的建议,海湾战争就此结束。在战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回应美国媒体关于为何没有直捣巴格达、将萨达姆赶尽杀绝的疑问,鲍威尔说:我们是在领导着一个执行联合国规定使命的国际联盟,而这个使命已经完成。

假如海湾战争真的给鲍威尔的职业生涯画上句点,那么鲍威尔的一生真可谓是功成身退、青史垂名。对结束战争的时机把握,不仅很好地贯彻了他的军事思想,也在美国民众心目中赢得了极高的褒奖。有人说,如果鲍威尔参加1996年的总统大选,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也许就会早12年出现。人民厌倦战争,同时人民又欢喜胜利。鲍威尔谨慎的开战原则与成熟的战术战略满足了美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洗衣粉”毁掉一世英名

遗憾的是,时隔七年再度出山的鲍威尔没能续写这份光荣。2001年的“9·11”恐袭让阿富汗战争充满了正义性与合理性,鲍威尔的职责是通过温和的外交政策,促成国际社会的反恐联盟。美国用很短的时间、很小的代价就消灭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顺带也获得了对阿富汗这一战略要冲的控制权。然而,就像事后我们看到的那样,美国鹰派贪得无厌,战略上又进行无限扩张,试图对阿富汗社会进行生硬的改造,鲍威尔努力推动的国际合作此时成了被呼来喝去的工具,盟友和美国之间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受到时任副总统切尼、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怂恿的小布什总统又将战争的目标对准了伊拉克。鹰派鼓吹伊拉克存在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风险,鲍威尔则坚持应该以遏制取代轰炸,以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上,以联合国支持的多边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任何一种语境中,民族主义情绪与喊打喊杀的言论总是能够轻易盖过温和的声音,鲍威尔在小布什内阁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孤立,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难应付的孤立,胜过他年少时曾经努力想要挣脱的那种因为种族属性造成的身份危机。他一面说服总统寻求联合国授权,试图减缓开战的脚步,一面又不得不接受战争不可避免的现实。伊拉克问题的核心不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而是战争结束后如何重建国家,这是鲍威尔给予小布什的忠告。但是,小布什没有听他的,并且还利用他留给外界的温和形象,派他到安理会做最后的“证据”展示。这场“洗衣粉秀”毁了鲍威尔的一世英名。

一场表演和“最大的牺牲”

在除特朗普外的每位在世的美国前任和现任总统眼里,科林·鲍威尔是一位打破种族壁垒、跨越党派隔阂的伟大公务员。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体贴的丈夫。在名声大噪之际,他本来很有可能问鼎总统,但他放弃了竞选,仅仅是因为妻子的反对。直到退休两年之后,他才终止无党派身份,加入了共和党。克林顿几度邀他出山辅佐朝政,他都婉言谢绝。奥巴马和他分属不同党派,但他给予对方热情支持。特朗普和他属于同一党派,但他强烈反对特朗普执政,宁可支持民主党的希拉里。在特朗普企图连任的大选期间,他又公开支持民主党的拜登。他说:我只是一个公民,我只关注我的国家,不关心政党。这句话也许是拜登称他为“一个好人”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我死在战场,请将我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与众多死去的战友为伴”,1968年7月,31岁的鲍威尔再次奉命奔赴越南战场,临行前他对妻子留下嘱托。他爱这个国家,一生忠诚于自己的使命。即便在与鹰派的孤独对峙中,他仍艰难地履行和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谁能想象,在去安理会为总统推销战争的前夜,当这位老臣手持一管白色的粉末,他的内心有过什么样的挣扎?一场煞有介事的表演,在鲍威尔心中也许是他为他的国家的利益做出的最大的牺牲。

(作者是媒体人)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标签: #鲍威尔法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