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刻咱们对“华中科技大学好吗”都比较讲究,看官们都需要分析一些“华中科技大学好吗”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华中科技大学好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咱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继断供华为、警告大疆之后,又一家中企被美国盯上了……
《纽约时报》22日报道称,美政府将考虑将海康威视列入黑名单。对这一消息,海康威视投资关系负责人的态度很淡定。然而一条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段子却把大伙儿逗乐了,不少业界人士纷纷转发:
原来,海康威视的三位创始人陈宗年、胡扬忠、龚虹嘉都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而包括孟晚舟在内的好几位华为最高管理层也都是出自这所名校。
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和技术霸气从何而来?除了华科全体师生的奋斗之外,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便是从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建校,直到1984年退休,担任校长达31年的“华科之父”朱九思先生。
1
1916年,朱九思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小商人家庭,根据族谱的记载,他们这一族是宋代大儒,理学家朱熹的后代。
1929年,朱九思考入扬州中学,这是民国时的一所名校,社会上有“北有南开,南有扬中”的说法。
扬州中学课程丰富,文理并重,高中数理化直接用英文版教材,学生们个个是学霸。母校的办学模式给了朱九思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了他思想深处优质学校的榜样。
1937年年底,刚刚在武汉大学外语系学习了一年半的朱九思离校赴延安投身革命。此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他都在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
1949年朱九思与家人合影
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在武昌喻家山建校,这是建国初期教育学苏联模式下建立的一所纯工科学院。
当时,武昌城里过了街道口就是扬灰的泥土路,到校报到的学生下了卡车都成了“灰人”,映入他们眼帘喻家山仍是一座荒山,山前有座石头牌坊写着“武昌公墓”。
面对此情此景,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都不免有些气馁。然而党委副书记朱九思在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豪气干云的话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在大学,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教师服务,包括我在内,所有干部都是为教师服务!教师为谁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
2
文革期间,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在华中工学院,却出现了“三个没有”的奇迹——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流失。
这一奇迹的出现要归功于当时学校的实际负责人、军宣队指挥长刘崑山,在刘崑山的保护下,朱九思在1970年6月就得到解放,后来又恢复了党委书记兼校长的职务。
当时,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生无法从事科研,英雄无用武之地。朱九思抓住这个机会,将毛主席指示的“广积粮”修改为“广积人”,四处延揽人才。
从1972年到80年代初,华工共从全国2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单位调进了625名教师。对朱九思的做法,学校里负责人事的中层干部并不是很理解,朱九思这样做思想工作:“你现在不抓住机会,过几年想要人都要不到了!”
有一位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发挥作用,而学校很需要这样的教师,但这个毕业生的妻子学历较低,调来后工作不好安排,人事处有些犹豫。朱九思知道这件事后,当天就派人事处的教师科科长带着调令赶往湖南办理调动手续,把他夫妻俩一起调来。
3
“文革”结束后,朱九思立即“激活”了他储备的丰富人才资源,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他的这一步棋,比全国大多数高校提前了四年。
1979年,朱九思出国考察高等教育,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深入了解了麻省理工学院从一所纯粹的工科学院不断新增理科、文科专业,一步步成为世界一流高校的历史。回国后,他下定决心,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在华中工学院增办理科、文科、管理学科。
上世纪80年代初,朱九思在全国各工科院校中第一个“吃螃蟹”,将华中理工大学建设成综合性大学。他向教育部长反复说明了基础学科对工科教研的重要性,首先建立了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还把华中工学院的英文名称确定为沿用至今的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他想创办语言文学专业,但当时获批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先成立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研究所无须报批),把语言学家吕叔湘的第一届3名研究生全部吸收到华工,创办《语言研究》期刊,条件成熟后创办了中文系,后来相继创立了新闻系、外语系。
4
到过华科的人,都会对这所森林大学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喻家山从荒山变成今天的美丽园林,朱九思功不可没。他每年带领教职员工植树,挖坑要求直径一米,深半米。他常常说:“根深才能叶茂,种树和培养人才是一个道理。”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朱九思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科研条件:
1978年,华工恢复了职称评定工作。朱九思主张不要死扣条件,在原有的高级职称名额基础上又多增添了一些名额,还破格将两位讲师提升为正教授。上级某领导对此表示不满,但朱九思还是坚持己见:“职称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最大福利!”
1979年,学校建设了400户住宅,70%分给了一线教师。当北京的许多名大学的教授、副教授们还是“三代五口,单间双层加阁楼”的时候,华科校园里的三室一厅、二室一厅已经很普遍了,教师们很早就告别了煤炉、吹烟、搓洗、竹床、露宿消夏的生活方式,向电风扇、洗衣机、煤气炉的现代家庭生活过渡。
今年2月,华科大罗俊院士负责的“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科技成果入选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罗俊院士的恩师陈应天教授是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的关门弟子,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却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分配到山东聊城一家机械厂当车工。
人才难得,朱九思想法设法把陈应天调到了华工,为了给陈应天提供科研条件,朱九思精心选址,在喻家山的防空洞中建设了引力实验室。如果没有陈应天、罗俊带领团队在这处引力实验室中几十年的探索,引力常数的突破性成果根本无从谈起。
2015年春节,朱老在协和医院病房度过百岁寿诞
2015年6月13日,百岁高龄的教育家朱九思在汉口协和医院驾鹤西去。
//////////
来源:湖北经视丨撰文:余佳
版式:喵君丨主编:天然
往期精彩回顾
☞武汉大学的樱花是什么来历?|午后余味
☞巴公房子人去楼空,今世还能再续前生的绝代风华吗?|午后余味
☞码头关闭轮渡停,抹不去武汉人船上的记忆|午后余味☞爷爷是海军司令,弟弟是潜艇专家,他与名舰共沉武汉江底|午后余味
标签: #华中科技大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