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技术网

投稿前你一定要了解的3件事

中国科学报 197

前言:

目前小伙伴们对“html文献”大约比较重视,姐妹们都需要知道一些“html文献”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对于“html文献””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喜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审稿的一些体会,也是给国内同行的建议

读博士期间,虽然发的paper不多,审的稿却不少。大部分都是electrochemistry方面的期刊,Electrochemical Communication的最多,也有Electrochemical Acta、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等的 ;另外就是Nanomaterials 中关于是anodic TiO2 nanotube部分的,Nano Letter、Chemistry of Materials 等杂志也审过。

稿子审的多了,有些心得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下。想来大家最期盼着自己的稿件被顺利accepted,或者minor revision了。我提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

无论杂志的IF的高低,都请投稿者予以重视。

即便是IF低的期刊,也不代表投了就一定能中。在正式投稿之时,都请文章的corresponding author(一般都是各位老板啊),最后审查一下稿件,杜绝各种明显的小错误。

很多错误,比如,图片不是最终版本,编号,题注与文中提及的不吻合;单词的拼写错误,或者句子有明显语病;参考文献编号与文中引用的不吻合,等等。虽然这不一定影响稿件质量,但的确很影响审稿人的心情。每本杂志都有存在的价值,即便IF低,也并不见得对这些粗心大意容忍度就高。而且,相同专业的审稿人,很可能是同一批人。

大家每天都有繁重的实验和工作任务,还要用一些私人时间来审稿。而审稿时则发现,手中的稿子竟有这些低级错误,心情自然会非常不爽,对稿件的态度,标准也会严厉了。

记得有一次我审Electrochemical Acta的稿子,发现作者是投过其他杂志后,才改投EA的。因为后面的图片序列中第2、4张图片被删掉了,但文中对照片的描述还是沿用原来的图片标号。这样图片顺序就全乱了,我要前后翻几遍才把文中的描述和后面的图片联系起来。整篇文章看下来很吃力,再加上文章的质量也存在些问题,综合一下,就拒掉了。

2

投稿时,一定要掌握文章档次。

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不论文章质量,从Angew. Chem.、Adv. mater 这种大杂志开始按按IF从高往低投,希望能中篇大文章。目前,来自国内的稿件中,这种投机做法已经相当泛滥了,我审过的每本杂志都见到过。并从广度上已影响到国内稿件的声誉。

一次聊天中,我的老板就曾经提及,说他碰到的很多杂志的主编都和他抱怨过,中国的投稿让他们睡不好觉,他们都对来自中国的投稿心生烦闷。现在,无论电化学,还是纳米,各本杂志投稿的数量都大幅增加,尤其是中国的稿件像潮水一般涌来。但这些稿件中鱼目混珠,瑕瑜互见的厉害,有很多稿件质量不过关或者水分很大。

为了保证质量(对于学术杂志,质量就是生命啊!),编辑和审稿人需要花很大力气来一篇一篇的甄别所有稿件,这样不但耗费了编辑和审稿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稿者在耗费时间等待后也只会得到被拒的结果,结果是双输啊!

(图片来源:千图网)

其实,对于科研人员,尤其是nano、energy、material这些新兴和热门领域的科研人员,口碑和可信度是最重要东西。虽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好杂志上有些水文章,但那是大牛灌的,作者有之前辛苦建立起来的信誉来保证,不见得普通的组也可以灌。

对于非牛人,一开始就投机,最后只能是一切成空。而当这种个体的投机行为,日益泛滥到被贴上中国标签时,受害的就是我们所有人了,而要修复就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记得science的主编就说过,“瑞士学者的论文用稿率最高,而中国学者的论文退稿率最高”。希望大家对手中的稿件没有6、7成中的把握,还是投低级别的杂志吧。口碑的建立,还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

3

文章被审后,一般审稿人在给出意见的同时,也会给些建议或者提出些疑问。而这些建议其实大都是建设性的,是对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很有益处的,希望作者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同事在审稿时,曾经接二连三的出现过这种情况,虽然不一定是中国的稿件,不过对此还是要引以为戒。当时,一篇稿件投到一本专业内不错的杂志A上,由我的一个同事来审稿,作者宣称做出了一个不错的结果,解决了长期困扰这个领域的问题Q;而我同事在审稿的时候,发现作者提供的实验证据不足,缺乏最重要的实验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Q被解决了。基于此,我同事要求作者提供这个实验的结果,而审稿意见定为major revision。之后,他也没有收到作者提高的修改稿。

本以为事情结束,可在一个多月后,他又收到另一本口碑不错的杂志B的审稿邀请,竟然是同一篇手稿。但作者未改动文中的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而仅仅修改了文章的题目与摘要。显然,这次审稿的结果还是major revision了,也还是要求补数据。

而在几个月之后,我同事发现这篇稿件竟然又出现一本相对IF低的杂志C的审稿邀请上(IF相对低,并不意味对文章的质量要求低!),作者也还是没有修改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这次,我的同事不但reject了这篇文章,还向编辑部报告了整个事件,之后他就再没有看到这篇文章。

其实,某个领域的圈子并不大,审稿人也就那么几个,即便是不同的杂志,也都是找同一批人来审;而且,IF的高低,只是说杂志的影响力不同,并不意味对文章质量的要求不同。

以上一些个人的体会,希望各位同行能共同努力,既发好文章,也进一步规范整个环境,提高中国科研的影响力!

(图片来源:千图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韦巍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标签: #html文献